操秀英
2月27日,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探測到月幔物質出露的初步證據等10項重大科學進展,從30個候選項目中脫穎而出。
根據得票數排名,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分別為:探測到月幔物質出露的初步證據、構架出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異構芯片、提出基于DNA檢測酶調控的自身免疫疾病治療方案、破解藻類水下光合作用的蛋白結構和功能、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溫塊體金屬玻璃、闡明銪離子對提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壽命的機理、青藏高原發現丹尼索瓦人、實現對引力誘導量子退相干模型的衛星檢驗、揭示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其組裝機制、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步入第15個年頭的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評選成果展現了基礎研究怎樣的發展趨勢?
“在科學前沿形成了一些優勢研究領域,并且持續取得突破。在量子物理方面,近10年相關成果已5次入選十大進展?!?月27日,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劉敏接受筆者采訪時說,2019年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實現了對引力誘導量子退相干模型的檢驗,這是我國在量子科技領域的又一項重要突破。
不僅是量子物理領域,在凝聚態物理方面,繼鐵基超導、拓撲絕緣體、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外爾費米子、三重簡并費米子等重要發現之后,2019年我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在結構生物學方面收獲也頗豐。我國科學家在光合作用超級復合體、線粒體呼吸鏈超級復合體、離子通道膜蛋白、剪接體蛋白復合體以及病毒結構等領域開展了系統的結構生物學研究。2019年,我科學家在水下光合作用蛋白結構、非洲豬瘟病毒結構解析方面獲得突破性進展。
“從近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入選成果來看,基礎研究持續聚焦事關國計民生的重點問題。”劉敏告訴筆者,到目前為止,健康領域有27項、能源領域有11項、農業領域有8項成果入選歷年的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在白血病、抑郁癥、化石能源高效轉化利用、提高水稻品質和產量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2019年涉及健康和能源共有4項成果入選,如我國科學家提出基于調控機體對外源性DNA檢測的自身免疫疾病治療方案,以及闡明銪離子對大幅提升鉛鹵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壽命的機理等。
從呼吸道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中的“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并增加“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暴露于高濃度氣溶膠情況下存在經氣溶膠傳播的可能”,人們對新冠病毒傳播途徑的持續深入了解也有賴于多學科合作攻關??蒲泄リP組從一開始就將病毒傳播路徑研究作為重點進行了部署,中國疾控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等單位的病毒、呼吸、傳染病等各領域研究人員參與這項工作。
中西醫聯合治療是多學科合作最直觀的體現。中央指導組中醫藥專家張伯禮院士介紹道,根據前期對34個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患者觀察來看,中西醫治療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更短,臨床治愈率更高。數據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為5.15天,體溫恢復時間為2.64天。
多學科合作更是救治重癥患者的“良方”。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杰說,新冠肺炎患者除呼吸系統受累以外,還常常出現心血管、消化系統等多系統受累,很多患者同時存在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疾病,病房中還有系統性紅斑狼瘡、腎移植術后、骨科術后等復雜的病例情況,同時,考慮到死亡病例以老年有基礎疾病的患者為主,器官系統功能保護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因素,“我們的團隊有來自心血管、消化、內分泌、風濕免疫、神經、血液等各??频尼t生,保障了綜合救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