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英民
中圖分類號:S858.33? ? ?文獻標識碼:C? ? ?文章編號:1673-1085(2020)2-0048-03
在養鵝過程中,一般以0~21日齡的雛鵝為育雛期,因為環境條件惡劣、管理不當而造成的死亡,約占雛鵝死亡總數的55%左右,在0~7日齡死亡的雛鵝最多,約占65%~74%不等。初生雛鵝個體較小,絨毛稀薄,體溫調節機能不健全,對外界溫度變化的適應力比較差。雛鵝生長的快,而胃腸容積較小,消化能力比較弱。同時,其生活力、抗病能力也較弱,很容易患病,所以必須針對雛鵝的生理特點認真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加強飼養管理,以滿足雛鵝對環境的需求,促使其正常生長發育。
1? 溫度忽高忽低,不穩定
一般在0~7日齡,尤其是在3日齡的雛鵝,若溫度保持的不好,育雛舍內的溫度偏低,雛鵝較長時間內難以維持體溫平衡,嚴重時可以凍死,較輕的常因受涼而造成呼吸道感染,0~7日齡時,尤其是3日齡的雛鵝,因低溫造成的傷亡最多。雛鵝在26℃以下的低溫環境中,會互相擁擠、扎堆,里面的雛鵝會因窒息死亡。如人工拔散擠堆的雛鵝,人走后又扎堆,在低溫的環境中會很快著涼、感冒,反復多次后,不僅感冒增多,還會因多次引起叨毛形成僵鵝。如不及時調整室溫,就會引起死亡。有時舍內溫度過高,打開門窗通風換氣時,也容易引起雛鵝感冒和呼吸道感染。育雛舍內空氣污濁、通風換氣不夠、溫度忽高忽低、使用潮濕及污染的墊料和霉變的飼料,也可引起雛鵝的呼吸道感染,使雛鵝發病。
育雛期的溫度隨季節、天氣、雛鵝體質、日齡等情況靈活掌握。在保持育雛舍溫度的同時,千萬不可忽視通風換氣,切忌舍內的賊風和穿堂風,避免風直接吹到雛鵝身上。一般溫度與雛鵝生長發育關系很大,在育雛的頭7d內,舍內的溫度, 雛鵝為28~26℃,溫度要恒定,不可忽高或忽低,一般溫差不能超過2℃,防止溫度急劇變化。不可喂發霉和變質的飼料,墊料要干燥,經常進行消毒和晾曬方能使用。
2? 高濕和低濕危害很大
由于鵝是水禽,有人認為育雛期的濕度,高比低好,忽視控濕措施,使育雛室內相對濕度過高。在高溫(30℃以上)高濕或低溫(24℃以下)高濕環境中,雛鵝精神委頓,食欲減退,不愿活動,呼吸困難,腹瀉,絨毛松亂無光澤,突然出現叨毛。嚴重導致生活力、抗病力減弱,易患疾病死亡,不死的雛鵝也是僵鵝,失去飼養價值。
在適宜環境中,相對濕度在55%~70%,宜于鵝體正常生理活動需要,若超出限度,隨著濕度增加,鵝體代謝機能就會失衡,特別是在高溫高濕環境,因為鵝體無汗腺從而以蒸發散熱為主,而鵝皮脂較多蒸發散熱極差,容易造成散熱受阻,使其叨毛。同時,高溫高濕環境,有利于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的滋生,使飼料和墊料更易發霉變質,尤其是霉菌毒素中毒會造成嚴重死亡,高溫高濕還會引起中暑。
雛鵝在0~7日齡時,在低溫高濕環境中因濕空氣比干空氣的導熱力高,熱容量大,從而使鵝的體熱散失增加,會引起感冒、腸炎等疾病,甚至造成死亡。若雛鵝在相對濕度40%以下干燥環境中,不能及時供給飲水,48h左右可發生脫水,使粘膜干裂,引起呼吸道疾病。
3? 營養缺乏或營養過剩
在育雛過程中,由于飼料單一,在飼料中某種營養元素缺乏,造成雛所需要的營養物質缺乏或攝取量不足,可引起各種營養缺乏。如飼料中蛋白質和氨基酸缺乏,表現為生長緩慢、關節腫大、體質瘦弱。若長期單一用鈣、磷含量低的玉米飼喂雛鵝,就會發生雛鵝骨骼畸形、關節腫大、生長停止、體質非常弱、腳腿無力、軟弱或變形。維生素D3缺乏時,表現為軟骨癥和佝僂病。維生素E和硒缺乏時,雛鵝易患白肌病。也有的養鵝戶,為追求利潤,讓鵝長的快,提高能量飼料的含量,增加玉米的飼養量,使過于肥胖,也可發生各種疾病。
一般雛鵝的代謝能應為11.72MJ/kg,蛋白質的含量為18%~20%左右為宜,賴氨酸為1.0%,蛋氨酸+胱氨酸為0.6%,鈣為1.6%,磷為0.8%,食鹽0.35%,可添加維生素D3 200mg和適當的維生素E。在一些有條件的養鵝場,可以采用全價配合飼料,其配方合理,營養搭配均衡,使營養得到互補。
4? 雛鵝嚴重缺水
雛鵝缺水,0~7日齡較為嚴重,主要是由于運輸時間過長或接種疫苗等準備工作,使雛鵝開水時間延長或太久;或飲水器過少,致使飲水不及時,雛鵝體內失水過多而引起的嚴重脫水。其表現為體重減輕、腳爪干癟、抽搐,最后衰竭而死亡。
一般雛鵝在出殼后24h內開始飲水較為合適,雛鵝在并不感到口渴時,開始飲水,可促進其新陳代謝,就不會發生雛鵝狂飲或脫水癱瘓的現象。所以,要選擇較為合適的運輸工具,盡量縮短運輸時間,使雛鵝盡快到達育雛舍,同時保證有充足的飲水位置。外運雛鵝應在進入育雛舍3h內飲5%葡萄糖及0.1%維生素C溶液,可以增強體質,緩解應激,促進體內有害物質的排出。同時,在1日齡,可飲用常立鍵(含阿莫西林、硫酸黏菌素),200g+多種維生素227g,混于200L水中,讓雛鵝飲用。對于雛鵝最易感染的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等病癥有防治作用。對于不會飲水的雛鵝,要調教其飲水,在開始飲水后就不能斷水,保證飲水器有充足的飲水。
5? 雛鵝藥物中毒
用藥物治療疾病和預防疾病時,因為計算有誤造成的投藥劑量過大,或療程過長使雛鵝中毒而死亡。另外,雛鵝吃了發霉變質飼料引起中毒,還有用裝過農藥的袋子裝飼料、室內的有害氣體過高引起的中毒。
在飼料中添加藥物時,一定要攪拌均勻,應先用少量藥物和粉料拌勻,而后再用規定的比例逐步擴大到要求的含量。不溶于水的藥物不能通過飲水給藥,防止藥物沉淀在飲水器底部,造成一些雛鵝攝入量過大。切忌不要把飼料和農藥放在一起,也不能把裝過農藥的袋子用來裝飼料,造成農藥中毒。不能用發霉變質的飼料來喂雛鵝,以防中毒。搞好舍內的通風換氣,以防氨氣、一氧化碳、硫化氫等有害氣體中毒。同時在用煤爐取暖時,注意煤氣中毒。
6? 雛鵝發生臍炎
雛鵝發生臍炎,主要是由于種蛋、孵化室、育雛室和各種用具消毒不嚴,致使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葡萄糖球菌等通過閉合不好的臍孔浸入卵黃囊,使其感染所致。發生臍炎時,臍環水腫,皮下充滿膠樣浸潤及粘液,有的出血浸潤,呈紫紅色,并且有壞死灶。有時臍環被干固的痂皮粘連,未封閉的孔道被凝乳塊狀物所堵塞。可用甲醛和高錳酸鉀對種蛋、孵化室、育雛室及各種用具進行熏蒸消毒,并在飼料中添加治療量的抗菌藥物,加強飼料管理,使雛舍干燥、衛生,并要防止育雛舍潮濕,可大大降低該病的發生和死亡。另外,對于大肚臍雛鵝,一定要單獨隔離飼養,可用高于正常體溫2~3℃的室溫進行精心護理,可在飼料里加入治療量的谷維素,并在臍部涂上2%的碘酒。
7? 防止雛鵝感染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
雛鵝的副傷寒是由某些沙門氏菌感染所致,一般發生在0~7日齡,是造成早期雛鵝死亡的原因之首,一般情況下死亡率在15%~20%左右,高的可達50%。雛鵝表現為精神沉郁,低頭縮頸,羽毛蓬松,食欲下降。突然表現下痢,排出灰白色稀便,病雛排便困難。口渴、呆立、喘氣、眼瞼浮腫等。有的關節腫大,行走不便,跛行。
種鵝場的沙門氏菌主要是靠凈化,種鵝場通過3~5年的凈化,可使種鵝的沙門氏菌的感染率降低到較低水平,使一個污染嚴重的種鵝場起死回生。種鵝場的凈化工作主要是采用全血平板凝集反應現場檢疫淘汰陽性鵝,并貫徹獸醫衛生防疫措施相結合的辦法,堅持數年,一定能有成效。常用防治藥物有:磺胺二甲嘧啶(SD2)1~2g/kg飼料+甲氧芐啶(TMP)0.1~0.2g/kg飼料,將兩種藥物混合在飼料中飼喂,每天2次,首次用量加倍,以后減半量連用3d;也可用氟苯尼考內服,30mg/kg體重;或用復方阿莫西林飲水,150mg/L水,每天2次,連飲3d;可用頭孢噻呋頸部皮下注射,0.1~0.2mg/只,每天1次,連用3d。
雛鵝感染大腸桿菌病,因種蛋被糞便污染,或產蛋母鵝患有大腸桿菌性輸卵管炎或卵巢炎,導致卵泡被感染,種蛋被感染后,孵出的雛鵝在出殼時即死亡,或在出殼后1周內陸續死亡。剖檢可見卵黃囊不吸收或吸收不完全,內容物黃綠色,粘稠或稀薄如水,一般死亡率在15%~30%左右。該病常常成為其他疾病的合并癥或繼發病,死亡率會上升。
加強雛鵝的飼養管理,嚴格防疫衛生管理制度。要從無大腸桿菌病的種鵝場引進種蛋和雛禽,要重視種蛋、孵化室和孵化器的熏蒸消毒工作。平時可使用抗生素類藥物進行預防,盡力防止寄生蟲等病的發生。
8? 雛鵝烈性傳染病
在規模化養鵝的情況下,飼養比較密集,稍微不注意就很容易感染烈性傳染病,尤其是小鵝瘟、傳染性法氏囊病、鵝傳染性肝炎、鵝鴨瘟、雛鵝病毒性腸炎等。這些傳染病一旦傳染開來,就很難控制,會導致整個雛鵝發病,而且死亡率也會增高。
目前,有些傳染病還沒有特效藥物和疫苗進行防治,只能采用疫苗接種進行預防和控制,免疫接種程序的制定,一定要根據本場或本地區的疫源微生物種類不同而異,一律免疫是不科學的。如果引種雛鵝時,應向供種單位要有效的免疫程序。如果當地沒有某種傳染病流行,可暫不接種此種疫苗,以免因接種疫苗而污染這個地區,只在這種疫病發生和流行的地方,才能用疫苗進行預防接種。
9? 雛鵝發生啄癖
啄癖多發生育雛期,常見有啄肛、啄羽、啄趾和啄肉等。多數是因為飼料中含硫氨基酸和礦物質缺乏、舍內環境條件惡劣、光線過強、擁擠、密度太大、舍內過于潮濕等引起雛鵝啄癖。
雛鵝在5~9日齡進行斷喙。平時應加強飼養管理。保證適宜飼養密度,不能過于擁擠。加強通風換氣,喂給全價配合飼料,給予適當的光照時間和強度,要保證飼料和飲水不間斷,滿足雛鵝對無機鹽和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一旦發生啄癖,應在飼料中添加0.4%的食鹽或1%石膏,每只每天補給硫酸鈣2~3g,或按日糧的0.2%加入蛋氨酸(含硫氨基酸),或1%硫酸鈉溶液拌料,連喂5d。
10? 其他傷害
在育雛時,飼養密度過大,育雛舍溫度過低,會導致雛鵝扎堆;搬運雛鵝時裝箱擠壓、傾斜堆壓;在接種疫苗時,雛鵝聚堆,而又不能及時疏散;在給飼料和給水時間上,間隔太長,尤其是斷水后再給水而發生擁擠;突然停電或竄入老鼠等因素引起驚嚇,騷動而聚堆,都會導致雛鵝擠壓而死亡。在育雛舍封閉不嚴時,會有老鼠、蛇、黃鼠狼等的出入,不是驚嚇就是咬死雛鵝,對雛鵝也是個很大危害。
保證適宜的飼養密度,要按雛鵝舍的面積來確定飼養量。一定要備足飼槽、飲水器。加強雛鵝的日常管理,在雛鵝階段要進行23h的光照、1h的黑暗訓練,使其適應黑暗環境。加強育雛舍的滅鼠工作,在門窗上安裝防鼠鐵絲網片,堵塞老鼠洞和經常出沒的縫隙。可用老鼠藥、鼠夾子、壓板、鼠籠等進行滅鼠。對于蛇、黃鼠狼要加強防范,防止蛇和黃鼠狼出沒雛鵝舍,咬傷或咬死雛鵝。
總之,在育雛時,一般頭7d一定要特別注意,因雛鵝體小,羽毛稀薄,對外界環境還不太適應,所以,從溫度、濕度、飼料營養成分、供給充足的飲水、疾病的預防、藥物的使用、斷喙及意外損害等方面要加以注意,給雛鵝創造一個舒適的生存環境,渡過頭7d這一關,才能養好雛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