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靜儀 陳子越
摘 要:當代的青少年處于網絡時代,一方面,網絡時代給青少年帶來了極大的積極影響,但也帶來較為嚴重的消極影響,社會上由于青少年模仿網絡上的不良行為而造成的悲劇層出不窮,這極需引起社會上的重點關注,為青少年未來的更好的發展鋪墊道路,也正如習近平所言:“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需要社會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引導青少年更加健康地成長。
關鍵詞:青少年;網絡模仿;措施
一、 青少年的模仿行為
人類生來具有學習和模仿之本能,是主動、自覺的行為,是與其生活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模仿過程。
青少年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建構的關鍵期,極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一方面他們興趣愛好廣泛、有著極大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另一方面,他們是非觀念尚不清晰、自控能力和鑒別能力比較差,加之青春期的強盛的叛逆性,很容易受到網絡中部分不健康內容的影響。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青少年容易接觸到對于他們來說神秘的網絡世界,而作為青少年,自控力仍未達到成熟的階段,一旦他們接觸網絡世界的時間久了,就會沉迷于其中而無法自拔,甚至有些青少年由于對網絡的部分視頻或事件缺乏正確的認知,進行一系列的模仿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究其原因,青少年可以在許多地方接觸到網絡,一些家長會在暑假期間為預防孩子們外出游玩,擔心不安全,因此把手機給孩子玩,但網絡對青少年上網的監管尚未到位,網絡道德規范尚不完整,青少年對網絡的一些新奇的事物無太大的抵抗力,抱著獵奇的心理去模仿網絡的一些視頻或行為。
網絡作為一種大眾傳媒,不僅充實了青少年的精神生活,而且使青少年潛移默化地接受其傳達的價值觀念。尤其是部分網絡內容的低俗化更是會對青少年價值觀產生不良影響。
模仿動機的形成,是青少年內在需求和外部誘因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的過程。模仿具有傳染性,媒介傳播了模仿的誘因。
二、 網絡與青少年的模仿
青少年往往對于新奇的事物、新的技術充滿了探索精神與好奇心,網絡中不斷研發的新奇的軟件或開發的新功能往往讓青少年沉迷并潛意識地產生歸屬感,但網絡中的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大量負面信息,為青少年的模仿準備了手段、動機。網絡中的不良文化對青少年模仿的消極影響更為嚴重,除了網絡視頻,一些蘊含暴力、色情、道德淪喪的網絡游戲吸引了青少年們,導致網絡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價值評價標準模糊。
網絡模仿不僅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還具有傳染性,即使當時的青少年沒有立刻做出模仿行為,但其在人的潛意識中種下一顆種子,在日后的行為習慣中表現出來。
在電子媒介還沒出現之前,人們可以通過控制印刷媒介挑選適當的文字內容,可以將青少年隔離在一些成人話題之外,比如一些比較敏感的話題:性、毒品、暴力等。而網絡作為一種大眾普遍接觸的媒介,并不能隨時隨刻地對那些少年不宜的信息進行過濾,此外,網絡媒介為了滿足自身的利益,不顧及青少年的心理特點,過分地擴大了受眾,從而模糊了青少年和成人的界限。特別是傳媒并不是現實的鏡子,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社會現實。媒體對資訊選擇的重點和角度受多重因素的影響,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經濟利益,因此往往對紛繁龐雜的社會信息進行篩選、加工、包裝,測量已包裝的信息背后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最后才呈現到受眾面前,為了牟取經濟效益,部分媒體不惜將低俗的作品呈現給受眾,而全然不顧自己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在數據時代,不同年齡段的人,可以接觸到的媒介已無成人與青少年的界定,逐漸成人化。
甚至部分媒體為提高收視率、閱讀率、點擊率,為吸引更多的人關注,贏得更多的經濟利益,不斷通過提高所報道的信息的暴力、色情指數,通過對社會事件進行追蹤深挖、夸大社會的陰暗面、掌控網絡輿論的節奏,通過宣揚低俗的價值觀念來獲得人們的關注。長此以往,這會導致受眾對社會現實產生認知與判斷的偏差,誤認為現實社會也充滿如此之多的負面影響的行為;甚至使一些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誤認為,那些帶有負面影響的行為是一種日常的生活方式,導致逐漸內化為自身的日常行為。這不但導致普通人對錯誤的行為甚至是犯罪逐漸變為習以為常的漠視,而且遏制了青少年們的道德感對錯誤行為的束縛作用,弱化了法律的約束作用,使更多的青少年模仿錯誤的行為。
三、 措施
面對青少年不正確模仿網絡行為的嚴峻形勢,我們需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預防青少年模仿錯誤行為和教育青少年正確對待網絡行為。一方面,通過行政、法律、科技、教育等手段,避免青少年過早、過于頻繁地接觸不良文化。另一方面的措施是,通過政府推動、學校探索、引導社會重視、動員家長配合等方式,培養與提高青少年對網絡中不良文化的鑒別能力。
除外,可培養青少年的道德素養,對青少年的道德素養進行培養是信息時代中青少年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要教會青少年在強大的網絡負面影響中如何保護自己,如何健康地選擇、使用媒介資源,如何提高青少年自我教育能力,如何健康地參與到網絡世界中的互動。
青少年的獵奇心理和特有的叛逆特性,家長和老師的說教往往對于青少年來說效果不大,甚至是部分青少年對此反感抵觸,容易被刺激的不良網絡內容所吸引。
由于我國實行的應試教育,大多數青少年在學校與家庭兩者間的單純環境中成長,社會閱歷不足,人生觀和世界觀并不成熟穩定,往往從電視、網絡等媒介中獲取社會經驗。因此,網絡世界也就成了對青少年造成比較大影響的大環境。
網絡信息的多樣化,容易使青少年迷失自我,由于是非判斷不足,甚至導致模仿違法犯罪行為。即使當時沒有犯罪,但是這些媒介內容在他們人生觀形成的過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為其在成年后犯罪埋下了伏筆。
因此對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點是加強對網絡媒介的鑒別能力的培養,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作者簡介:
歐靜儀,陳子越,廣東省韶關市,廣東省韶關市湞江區大學路韶關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