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后差不多經歷了黨的十六大的全過程,時間已經過去十多年,許多事情至今仍然歷歷在目。
黨的十六大政治報告的前期準備工作著手比較早。
2001年5月11日上午,我參加胡錦濤同志主持召開的關于黨建問題的討論會,就兩份研究報告所涉及的關于現代化建設現階段的目標和任務、關于黨的性質的新表述,以及關于“中產階級”的問題,作了20分鐘的發言。這是我最早接觸的關于十六大前期準備工作的討論,更早些時候的研究和討論我沒有參加。
我主持和十六大有關的課題研究,是在兩個多月之后。8月30日下午,我參加胡錦濤主持召開的部署第二輪黨建問題研究的會議。這次會議除布置關于黨建問題的專題調查研究外,還有幾個和十六大報告前期準備工作有關的重要課題,其中關于基本國情的研究,胡錦濤點著我的名說:夢奎,這個課題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承擔。散會時我請胡錦濤再明確一下,這個關于基本國情研究的課題,是否可以理解為專指社會經濟,而不包括政治體制和民主法制?得到他的確認。政治體制和民主法制已另立專題研究,也是這次會議布置的。
次日上午,我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持召開主任辦公會議,討論落實中央布置的研究課題。決定成立重點課題組,我任組長,陸百甫為副組長,盧中原為課題組協調人。課題組包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各個研究部的研究人員。
為了集思廣益,在接下來課題組緊鑼密鼓的討論中,多次吸收各研究部部長和其他專家參加。還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發改委和清華大學的專家劉國光、張卓元、林兆木和李強等人,開過兩次座談會。我們提出來討論的問題主要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社會經濟發生了哪些帶根本性的變化?進入新階段的主要標志是什么?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困難是什么?需要實行什么樣的政策取向?這些問題的實質,是實施第三步戰略部署前期面臨的形勢和任務。
2000年10月十五屆五中全會關于制定“十五”計劃的《建議》,作出“從新世紀開始,我國將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的判斷。那次全會討論的,只是“十五”計劃(2001—2005年),還沒有來得及從總體上討論實施第三步戰略部署更長時期發展的問題。我們把這次課題研究,定位于由十五屆五中全會的判斷繼續前行,著重討論中國社會經濟所發生的階段性變化,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戰略和政策。
討論階段性變化,實際上是正確認識繼續前進的出發點的問題。我們的課題研究,比較深入地從經濟增長、人民生活、工業化進程、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以及社會結構變遷諸方面,分析了中國社會經濟階段性變化的表征,并且從城鄉二元結構、經濟體制、國際競爭和國家經濟安全,以及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轉型期的矛盾諸方面,分析了新階段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課題研究以這些分析為基礎,提出關于新階段的發展戰略和政策主張。基于這樣的研究思路,在討論和修改研究報告時,我把原來布置的題目《中國基本國情研究》,改為《中國經濟的階段性變化、面臨的問題和發展的前景》,研究內容也作了相應的充實和調整。這樣改動得到課題組同志的一致贊同。我從多年的經驗中體會到,中央布置的研究課題,有時只是指出一個大的方向,在具體研究和表達上并不限制創造性發揮,題目作這樣的修改更鮮明,能更貼切地體現設立這個研究課題的意圖。
當初鄧小平提出2000年的奮斗目標,有經濟翻兩番、人均800美元和達到小康水平三個不同的提法。三個目標是一致的,是同一目標的不同表述。由于經濟高速增長,到2000年,翻兩番和人均800美元都超額完成了,按照邏輯自然就是實現了小康。但是,我們在研究中注意到,即使按照當時國家確定的比較低的標準,全國農村還有3000萬人沒有解決溫飽問題,還有6000多萬人處于低水平的溫飽,城鎮還有1800多萬純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線之下的貧困人口;宣布達到了小康的,也還是低水平的小康。我們分析了這些實際狀況,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至少應該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小康水平的普及和鞏固,使尚未完全解決溫飽問題的城鄉1億左右人口達到小康;二是提高小康水平,從目前低水平的小康達到較高水平的小康;三是全面性的要求,即不僅是發展經濟和改善人民生活,還包括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我們設想,未來50年,前20年側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后逐漸淡化“小康”色彩,把著重點轉到“實現現代化”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中國現代化不能繞開的發展階段,只有這個階段完成了,才能為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課題研究12月完成初稿,除總報告外還有14篇專題研究報告。這些專題研究報告是為撰寫總報告而作的基礎性研究,內容涵蓋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比較廣泛的領域,都有獨立存在和閱讀的價值。為了幫助讀者準確理解總報告和專題研究報告所使用的范疇和基本精神,還編寫了若干專題參考資料和重要名詞解釋。總共23萬字。
12月20日下午,胡錦濤主持召開會議,聽取我們的課題研究匯報,我和課題組的陸百甫、盧中原、隆國強參加。我在會上除說明課題研究的框架和主要結論外,還解釋了變更題目的考慮,得到認可。我們根據討論意見補充修改后報送中央。后來在十六大報告起草過程中,還根據要求前后兩次上送若干本,供中央和相關領導同志參閱。十六大閉幕后,以《現階段的中國經濟》為書名,由人民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據我所知,這是國內外最早比較系統研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著作。
在此前后,胡錦濤陸續召開多次匯報會,討論前述8月30日布置的十幾個研究課題,我大多參加了,并就課題所涉及的重要問題,作過幾次發言。
順便說一件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研究有關的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每年初召開有地方研究中心(不設發展研究中心的地方是研究室或體改辦)主任參加的全國政策咨詢工作會議。在準備2002年全國政策咨詢工作會議的時候,我把多年來關于小康問題的思考,包括在這次課題研究中形成的一些想法,加以系統梳理,寫成報告稿《關于第三步戰略部署的研究》。報告比課題研究更進一步,明確地概括指出:“現在達到的,還只是不全面的、低水平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后來,我因為要參加十六大報告起草組會議,未能出席在哈爾濱召開的全國政策咨詢工作會議,這篇準備好的講稿作為書面報告印發。這篇講話,對于推動關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研究,以及后來理解十六大報告精神,起了一定作用。
2001年9月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作出關于在2002年下半年召開黨的十六大的決定。10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決定成立十六大報告起草組,并通過起草組和工作班子成員名單。起草組由胡錦濤任組長,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滕文生任副組長,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領導下進行起草工作。
10月26日下午,胡錦濤在中南海懷仁堂主持召開起草組第一次會議,宣布起草組成立,并宣布由26人組成的起草組成員名單,我是其中之一。胡錦濤講了開好十六大和寫好報告的意義,起草報告必須遵循的原則、近期工作以及對起草組的要求。滕文生講了起草組近一個多月工作的具體安排。
從11月1日起,報告起草組在玉泉山集中。最初的工作,是就報告的主題、框架和涉及的重要問題,討論兩天半,并在此基礎上整理出調查研究的提綱。提綱包括關于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關于民主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關于文化建設以及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等四個大的方面的內容,每個方面都列有若干具體問題。從11月8日至22日,分成八個調研小組,以中央調研組的名義,分赴廣東、海南、上海、江蘇、山東、山西、河南、四川、湖南、湖北、云南、廣西、遼寧、黑龍江、新疆、甘肅16個地方進行調研,每個小組去兩個地方。重慶市委書記賀國強是起草組成員,在重慶組織了專題調研,加上重慶是17個地方。
按照起草組的安排,以我為組長,和張國祥(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李雪勤(中紀委紀檢監察專員)11月10日至13日到四川調研。四川調研結束后,我趕回北京,出席15日江澤民總書記主持召開的經濟問題座談會。16日趕赴鄭州,17日至19日在河南調研。在兩省調研期間,我們分別聽取了省委和省政府主要領導同志關于本省情況的總體介紹,召開了11次座談會,就調研提綱所列的問題進行座談。參加座談的,有省委、省政府有關主管部門的負責人、省人大和政協的領導、企業負責人,以及黨校、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共120人。在四川還和溫江縣的部分縣、鄉干部進行了座談。河南調研結束后,我到焦作看望母親,20日上午碰巧趕上我的家鄉溫縣黃河公路大橋通車典禮,李克強省長邀我和他一道剪彩。典禮畢我順便在溫縣召開一個關于農村稅費改革的座談會,21日返京。
起草組所進行的這次全國大范圍的調研,和前述8月30日所布置的十多個研究課題的不同之處在于:課題研究是專題性的,主要是(當然不限于)關于黨的建設,這次調研是綜合性的,是專門為寫好十六大報告而進行的;課題研究是由中央部門和研究機構做的,這次主要是聽取地方的意見,主要形式是開座談會。調研組在各地共召開80個座談會,參加座談的共有914人,其中省部領導干部71人。12月3日至4日,胡錦濤主持起草組會議,聽取各調研組匯報,我匯報了四川、河南兩省調研情況。匯報會實際上也是各個調研組交流情況和認識的會,有很多生動的來自不同地方的實際材料,對于全面了解情況和形成共識很有益處。匯報會后綜合整理成2.6萬多字的長篇調研報告,上報中央政治局常委。
對于這次調研,我有幾點突出的印象:一是對于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成就,有廣泛的共識;二是對于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反映比較充分,有的還相當尖銳,平時所了解到的大體上都反映了,中央和地方領導基本上是清楚的;三是各地實際情況差別很大,各方面的利益有所不同,提出的具體政策訴求也不盡相同。問題是,如何在原有認識的基礎上,對專題研究和各地調研的成果加以集中和提煉,從萬端頭緒中統攬全局,提綱挈領,確定既鼓舞人心又切實可行的奮斗目標,制定出能引導社會繼續前進的方針政策——這正是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政治報告所承擔的歷史責任。
分赴各地的調研匯報和總結后,起草組立即開始報告框架的設計和討論。2002年1月形成報告提綱,幾經修改并報經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討論同意后,開始報告起草工作。起草組分總論、經濟、政治、文化、祖國統一與國際(包括軍隊建設)和黨的建設六個小組,每個組都包括起草組和工作班子成員。總論組以鄭必堅為組長,我為副組長,就是小組召集人。我們這個小組,負責報告第一、二、三部分和最后一部分。作為小組召集人,我有機會列席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和中央政治局會議對于報告提綱和報告稿的多次討論,得以了解更多的情況,以及中央核心領導層對于一些問題的考量。
報告初稿是4月初寫成的。經過兩個多月時間的討論修改,形成報送5月中旬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審議的稿子。5月31日,江澤民在中央黨校就十六大報告涉及的重大問題發表講話,并作了公開報道。在黨代會之前,把大會報告的精神用這種“吹風會”的做法公開宣傳出去,為大會作思想輿論上的準備,是從十四大報告開始的。他的講話稿,是起草組根據經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討論同意的報告基本內容寫成的,增加了一些資料和實例。
其后又經7月5日政治局常委討論,8月6日中央政治局討論,起草組都根據討論意見認真進行了修改。當時中央有暑期在北戴河休假辦公的做法,這次政治局會議是在北戴河舉行的,起草組的人也都到了北戴河。我是7月27日到北戴河,8月11日離開的。從1987年十三大報告起草以來,我多次在暑期到北戴河參加類似的會議,這是最后一次。
根據中央政治局的決定,8月2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把報告稿下發全國178個單位,在黨內一定范圍征求意見。參加討論的,有十五屆中央委員會和中紀委的成員,十六大代表,中央黨政軍各部門、各人民團體的負責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各大軍區的黨委負責人,黨內部分老同志,共3100多人。討論中普遍贊成報告的主題、基本框架、基本觀點和重大提法,認為是一個比較成熟的稿子。提出的修改意見共有2936條,涉及內容的有1003條,涉及文字表達包括標點符號的1933條,除相同意見外共2108條。起草組對每一條意見都作了認真研究和推敲,對報告稿作了600多處修改。修改稿經10月14日中央政治局討論后,成為提交十五屆七中全會審議的報告稿。十五屆中委、候補中委和十六大代表在征求意見過程中都參加過討論,所以在十五屆七中全會和十六大討論中雖然都有所修改,但并沒有多少實質性意見。我所經歷過的許多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央全會重要文件的起草和討論,情況都是如此。看來,事先經過充分醞釀討論,形成廣泛共識,會議通過決議時往往比較順利。這種做法是中國重大決策過程的一個特點,也是一個優點。
從報告起草組成立到十六大召開,起草工作歷時一年零20天,經過反復的醞釀、討論和修改。如前所說,起草工作開始前進行了多項專題研究,起草組成立后分赴全國各地進行了調研。中央政治局常委召開四次會議,中央政治局召開兩次會議,對報告稿進行審議,還在全國比較大的范圍內征求意見。從根本上說,報告所闡述的經驗,所提出的重大方針和政策,是幾十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全國人民所進行的偉大實踐的總結。因此,不論是從廣義的實踐背景,還是從狹義的寫作過程,都可以說:十六大報告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江澤民對于報告的起草給予很大關注。起草組成立后,他在2001年11月至12月就重大的社會經濟問題開過三次專家座談會,我都參加了。2002年1月14日,江澤民在報告起草組會議上就十六大的重要意義、主要任務和十六大報告需要重點闡述的重大問題,作長篇講話,為報告確定了基調。2月18日,對起草組擬定的報告提綱作出批示,指出在提綱中需要注意體現的八個方面的問題。根據他的這些意見修改后,形成2月26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討論同意的報告提綱。報告稿下發征求意見期間,8月30日至9月17日,江澤民用8天時間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軍隊各大單位主官,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政主要負責同志以及各民主黨派中央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的意見和建議。根據各方面反饋的意見對報告修改時,9月18日又在起草組會議上發表篇幅不長但也是確定基調的八點意見。報告稿由此形成后來延續下來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表述。還有兩個具體問題:一是將國防和軍隊建設加小標題單列一部分,雖然文字和篇幅沒有增加,但軍隊同志很高興,因為以前沒有單列過,從此單列成為慣例;一是關于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中央和地方政府設立國有資產管理機構,不包括縣級。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問題曾經進行過熱烈的討論。
起草組的會議,都是胡錦濤主持的。他除在宣布起草組成立的會議上作比較長的講話,9月18日起草組會議上在江澤民講話后作簡要明確的總結和呼應外,很少講話。他也不大就具體問題發表意見,而是專注地聽每一個人的發言,偶爾插話提問,把握討論方向。他反復強調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鼓勵大家暢所欲言。起草組雖然并不是對所有問題討論都很充分,但有討論問題的氣氛。雖然不可能每一條意見都被采納,但都是受到重視的。小組討論是輕松的,有時甚至是漫談式的。起草組全體會議氣氛當然會更莊重而嚴肅些,但并不影響每個人發表自己的意見。在報告稿5月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討論之前,以及8月下發征求意見和11月提交十五屆七中全會審議之前,胡錦濤都特別叮囑,要起草組中幾個長期參加中央文件起草的人,有我和邵華澤、王維澄、龔育之、金沖及,再從頭到尾認真摳一遍。
起草組最初兩天半的討論,是內容廣泛的一般性的議論。確定提綱和寫出初稿后,討論大體上是就稿子所涉及的問題進行的。小組會的討論,是專就本組所承擔部分的起草和修改進行的。我在起草組小會和大會作過多次發言,有的是政策問題和理論問題,有的只是概念使用和文字表達問題。有的被采納了,有的沒有被采納,這在文件起草中是常有的事。
在確定報告提綱前最初的討論中,我在2001年11月2日發言,簡要介紹了我們所做的《中國經濟的階段性變化、面臨的問題和發展的前景》課題研究的基本觀點,還提出一個問題。我說:“‘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反對平均主義的口號,這個政策不能變,但不必再單獨強調。現在的情況同改革開放初期已經大不相同,平均主義當然還有,但收入差距擴大的問題突出了,需要同時強調共同富裕。過去20多年的政策和口號,要根據變化了的社會經濟情況,認真檢查一下,看哪些要繼續強調,哪些要補充、完善,哪些要淡化,加以清理,區別對待。這也是與時俱進。”
我在發言中提出兩個比較重要的理論問題:
一是關于“人民內部矛盾”。我在2002年5月6日的發言中說:毛主席提出兩類矛盾的學說,是鑒于當時蘇聯和東歐社會動蕩的教訓,尤其是匈牙利和波蘭事件的教訓。人民內部矛盾論有一個前提,就是把一部分人,即沒有改造好的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壞分子和右派分子,定為階級敵人。他說,人民犯罪雖然也要坐班房,但同作為階級鎮壓的性質不同。現在宣布消滅了階級,并沒有事先把什么人作為階級敵人,雖然還有敵對分子和外面來的特務,但畢竟是極少數。現在監獄所關的各類犯罪人員,按毛主席兩類矛盾的理論,絕大部分是屬于人民犯罪而坐班房的。我認為,在依法治國的今天,不必再堅持毛主席的兩類社會矛盾劃分和人民內部矛盾的說法。如果對各類社會矛盾做理論概括,可以用毛主席另外的提法,如對抗性矛盾和非對抗性矛盾,解決的辦法也不相同。當然,十六大報告不一定要做這樣的理論分析。后來,在起草十六屆六中全會《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時,在胡錦濤同志主持召開的座談會上,我也講過這個觀點。
另一點,是關于勞動價值理論的討論。這方面的大討論,是從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提出“深化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和認識”引發的。在起草組分赴各地的調查提綱中,列有“如何深化對社會主義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認識”的問題,調查中也反映出各方面對這個問題的不同理解。2002年2月6日的報告提綱寫著:“深化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認識,用以指導分配制度創新。”這種理論研究是必要的,提出這個問題的用意也是好的,是想扭轉過去體制下重視體力勞動的貢獻而輕視腦力勞動和技術的貢獻、承認勞動收入而否認資本收入的偏差,為發展私有經濟和實行多種分配方式尋找理論支持。但從深化勞動價值論的認識并不能直接達到這樣的目的。在討論2月6日的提綱時,我就這個問題發言說:“勞動價值論是經濟學說史上長期爭論的問題,可以由學術界繼續討論,不必由黨的代表大會來做結論。而且,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關于商品價值的最抽象的理論,即使同典型的和‘純粹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分配制度之間,也有很大距離。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的社會分配制度之間,距離就更大了。我們只能從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情況出發,即從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和發展市場經濟的實際情況出發,來確定現階段的社會分配制度和政策。如果從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出發,即使是從對其深化了的認識出發,也不能解決當前中國的社會分配問題。那樣做,實踐上可以采取政策的活動余地并不大,政治上和理論上也會比較被動。這是一個重要問題,要慎重考慮。”
這個意見被采納。江澤民在政治局常委會討論報告提綱時說:“十六大不卷入關于剩余價值和剝削的爭論,這讓學術界去討論。”由于十六大報告不再提這個問題,后來學術界的討論也趨于沉寂。
這里順便說說十六大報告中一處重要的一字之改。鄧小平在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綱領性口號,是社會主義理論上牽動全局的重大突破。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報告,大標題上都赫然寫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十六大報告的標題,從最初的提綱開始,一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一字之改,刪去了“有”字,不是“沒有”了,而是更鮮明簡潔地突出和強調了中國特色。我清楚記得,在報告征求意見過程中,在十五屆七中全會和十六大的討論中,在十六大之后的群眾性學習中,人們甚至不曾注意到這樣重要的一字之改,更沒有人提出異議。對這個重要而顯眼的改動無須做任何解釋,水到渠成,說明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深入人心。
十五屆七中全會是2002年11月3日至5日召開的。全會審議通過十六大報告,也就是十五屆中央委員會向十六大所作的報告。我作為十五屆中央委員參加了這次全會。報告起草組也住在京西賓館,根據全會討論意見修改報告。
我是中央國家機關選出的十六大代表,此前已經接到通知,十六大將于11月8日召開,11月5日至6日報到。萬萬沒有想到,在這個時候我遭遇到母親去世的巨大悲痛。
11月4日晚飯后接到哥哥電話,說母親病危。我立即向中央請假,和女兒連夜乘火車趕回焦作。途中已得知搶救無效的噩耗,一路淚流不止。幾十年來母親含辛茹苦,把我們弟兄拉扯成人的往事,一幕幕清晰地涌上心頭。5日晨6時許到家,強忍悲痛料理喪事,6日遺體火化,當晚趕回北京,入駐中央國家機關十六大代表團所在地國誼賓館。大會期間報告起草組的會議,仍在京西賓館召開。起草組開會時,起草組成員中的大會代表向所在代表團請假,到京西賓館參加起草組會議。
11月7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十六大預備會議。開法是,主席臺上放著一張桌子,十五屆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江澤民在那里就座,代表上屆中央政治局主持會議;以舉手表決的方式,通過由24人組成的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成員名單、由236人組成的大會主席團名單和大會議程,通過胡錦濤為大會秘書長。我是大會主席團成員。預備會議之后,在人民大會堂東大廳舉行主席團第一次會議,首先由剛才預備會議通過的大會秘書長胡錦濤主持,以舉手表決的方式通過主席團常務委員會名單,其中包括江澤民等即將退出中央委員會的上一屆領導人,也包括胡錦濤等新一屆領導成員。隨后,會議由主席團常務委員會成員江澤民主持,以舉手表決的方式,通過大會副秘書長人選名單、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關于代表資格的審查報告、供代表討論的大會選舉辦法草案、大會日程,以及列席和來賓名單等事項。順便說說,我是十五大代表和大會主席團成員,十五大的預備會議和主席團會議也是這么開的;不同的是,江澤民主持預備會議的那張桌子,不是放在臺上,而是放在臺下。預備會議的召開和大會主席團的產生,標志著上屆中央委員會歷史使命的結束。在新一屆中央委員會產生之前,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大會主席團及其常務委員會行使黨的最高權力。黨代表大會這些嚴格的組織程序,是黨的制度建設的進步,由此也引起人們關于“代”和“屆”的聯想。
11月8日上午十六大開幕,江澤民代表十五屆中央委員會作報告。接下來的兩天是各代表團討論報告。因為長期參加中央文件起草,雖然我是十四大列席代表和當選中央候補委員、十五大代表和當選中央委員,但在大會和歷次中央全會上都沒有發言,主要是聽取意見準備修改文件。十六大算是例外。我所在的中央國家機關代表團第三組召集人唐家璇(時任外交部部長),再三點名誠懇地要我發言。我推辭不過,9日下午作了約半小時的發言,主要講兩點意思:一是“三個代表”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適當調整,宣傳不能簡單化;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意義,要看到成績又要看到矛盾和困難。唐家璇和牟新生(時任中國海關總署署長)當場邀我會后到外交部和海關作輔導報告。
大會主席團11月10日下午舉行第二次會議,通過關于十六大報告的決議(草案)、關于中紀委工作報告的決議(草案)、關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草案),決定將這三個決議草案提交各代表團討論;通過供各代表團討論的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候選人名單。江澤民講人事安排,說到屬于黨和國家領導人行列的一連串名字,從李鵬、朱镕基、李瑞環、尉健行、李嵐清,直到宋健,說他們將退出中央委員會,表現了高風亮節。胡錦濤作關于中委和中紀委候選人選的說明,說中央考察組經過一年多考察,開了18次會議,中央常委開了12次會議,討論兩委候選人選,進退都規定有年齡杠杠。按提名年齡杠杠,正部級干部2002年6月30日之前滿64周歲者不再提名,個別專家學者和因工作需要年齡可適當放寬。我在中央委員候選人名單之列,是屬于個別“適當放寬”的。按照這次主席團會議通過的大會選舉辦法,候選人名單在主席團會議通過后,提交各代表團分別進行討論和差額預選;統一計票后再形成提交大會選舉的正式候選人名單,大會采取等額選舉辦法;中委候選人預選落選,自動列入中央候補委員候選人預選名單。各代表團討論情況,由大會秘書處召開各代表團團長會議匯報,再分頭回去傳達。在討論中,有的代表提出對個別候選人超過年齡界限的反對意見,胡錦濤以“考慮到工作需要”解釋。
12日下午3時,各代表團舉行中委和中紀委候選人預選差額選舉,然后匯總計票。6時許,中組部副部長趙洪祝和處長陳群威到我住處,說:“剛才大會候選人預選統計出來,大概是由于年齡原因吧,差額選舉沒有你。中委提名經過一年多詳細考察,中央提名有你,對你是信任的。按照選舉辦法,你還可以參加明天候補中委的預選。”
我6月30日前已經滿64周歲,過幾個月滿65周歲就該退休了,大會之前得知考察和提名我為十六屆中央委員候選人,出乎意料之外,對在候選人差額預選中可能落選并不是沒有思想準備。因為對進退早有明白認識,所以沒有猶豫,立即表示四點意見:
(一)感謝中央的信任,提名我為中委人選,這反映了中央對研究工作的重視;
(二)理解大會代表要求中央委員會年輕化的愿望,干部隊伍年輕化是中央大力倡導和推行的;
(三)我不參加候補中委選舉,以便讓更多年輕同志有機會當選,黨的未來是屬于他們的;
(四)作為一名老黨員和高級干部,我將繼續履行自己的職責,為黨的事業奮斗。
趙洪祝說:你是高級干部,老黨員,你剛才談的幾條,我們兩個人都很感動。至于是否列入候補中委選舉名單,我們向大會秘書處、向大會主席團常務委員會匯報。我說:我的態度很明確,不參加中央候補委員選舉了。這次那么多中央領導同志退下來,給我們作出了榜樣。我說要用書面正式表達四條意見,趙說:不用了,我們會如實轉達。
當晚12時許,剛躺下,聽有人敲門,原來是大會秘書處送給全體代表的一紙通知:《關于候補中央委員候選人預選名單的說明》,這是剛舉行的大會主席團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的決定,內容包括“同意王夢奎同志提出的不列入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預選名單的請求”。
13日上午8時15分要在各代表團進行候補中委候選人預選,所以通知要連夜送達每個代表。
在11月13日上午10時30分舉行的大會主席團第三次會議上,通過了候補中委候選人名單。江澤民在作關于名單的說明時,又說到“一位同志請求不列入候補委員候選人名單”的情況。有昨晚大會秘書處通知在前,人們當然都知道這里說的“一位同志”是誰。回到住地,接到中組部部長賀國強電話,說:這兩天太忙,沒有和你交談。我說,我和趙洪祝同志講了四點意見,本來要正式寫成書面意見的,沒有來得及。賀說:洪祝同志都轉達了,慶紅、錦濤同志都很高興。你是有名經濟專家,主要是年齡問題。賀當然是安慰的意思。我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人生要上臺階也要下臺階。這次又下了一個臺階,也算‘軟著陸。”
11月16日晚,江澤民和新當選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中南海西樓宴請十六大報告起草組、黨章修改組和人事組全體人員,共60余人。大會通過報告,起草組的使命就結束了。
大會閉幕后,我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傳達大會精神,詳細講了中委候選人預選落選和請求不列名候補中委候選人的情況。大家用熱烈的掌聲表示對我的理解和支持,我深為感動。
沒有想到,我的退選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很多人表示贊成并給以鼓勵。參選和退選,在選舉制度下都是很平常的事,當時因為少見而成為備受關注的異常事體。
在十六大前夕、大會期間和大會之后,媒體都進行了聲勢很大的宣傳。在宣傳大會精神方面,我做了幾件事。
2002年10月14日列席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十六大報告稿時,劉云山對我說:“關根、錦濤同志意見,十六大以后中央要組織宣講團,點名要你參加。”我表示同意。他也是報告起草組成員,當時任中宣部常務副部長。
11月17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的通知》,決定組織中央宣講團赴各地宣講。準備工作在十六大之前就開始了,我參加過由十六大報告起草組工作班子人員起草的宣講提綱的討論。提綱是要點式的,宣講人可以根據個人體會發揮。我講的著重點,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問題。中央宣講團由傅杰、邵華澤、王夢奎、龔育之、李景田、雒樹剛、金沖及、張國祥、韓長賦、許志功、林兆木等11人組成,都是參加十六大報告起草工作的人。每個人到兩三個省區宣講,每個地方講一兩場。
因為母親剛去世,那些天奔波疲憊,也想順便回家看看,我選了就近的河南、河北兩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王全斌和中宣部理論局的唐建軍陪同前往。12月2日在鄭州為河南省組織的3000多人作大會宣講。次日到焦作,在干部大會上講一場,并回家看望哥嫂。當日下午乘汽車趕赴石家莊,夜宿安陽。4日上午大霧,在安陽參觀殷墟和袁世凱陵園。下午霧仍不見消散,高速公路封閉,而第二天報告時間已定,非常著急。后經兩省公路管理部門協商,采取臨時緊急措施,由警車開道低速緩慢行進,一路沒有見到別的車,當晚總算順利到達石家莊。5日上午在河北省干部大會上宣講,下午即回北京。這次全國宣講活動,各地反映不錯,媒體作了連續報道。胡錦濤于12月15日下午和宣講團成員座談。
宣講團工作結束后,我應邀在一些單位作過學習十六大精神的輔導報告。除前面說過的外交部和中國海關外,還先后在北京大學、全國人大常委機關、全國總工會、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國家安全部、中組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和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以及一些群眾組織和學術團體,共計講了20多場。主要是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問題,內容大同小異,不用每次準備講稿,雖不輕松,但不為難。其中有兩場,在我多年作報告的經歷中,聽眾算是創紀錄的:一場是2002年12月12日,在中共中央黨校所作的報告,聽眾是十六大新當選的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和中紀委委員;一場是2003年10月24日,在全國政協禮堂為中組部組織的中央機關副局級以上離退休干部的報告,聽眾千余人,年齡最輕者也在60歲以上。
十六大閉幕后,人民出版社當月出版《十六大報告輔導讀本》,發行量很大。其中有我寫的一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綱領》。這是起草組在大會前組織編寫的,文章作者都是參與報告起草工作的人。由參與文件起草人員編寫輔導讀物,是從黨的十三大開始的。每次黨代會和重要的中央全會之后,因為各級黨委要組織學習,各類輔導讀物應運而生,不免良莠不齊,由文件起草人員編寫的還比較靠譜。
另外,大會期間,我曾經接受中央電視臺節目主持人白巖松“東方連線”專題采訪,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問題。除這次采訪,首都幾家主要報紙刊載的十六大代表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其中的“王夢奎代表說”和“訪王夢奎代表”,都是記者從我已發表的文章摘編的,我并沒有接受采訪;那些天大會代表和報告起草組工作日程安排特別緊張,也沒有時間接受采訪。(責任編輯 楊琳)
(本文寫于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