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
一場人類與AI共同進行藝術創作的先鋒實驗已經完成。10月27日,首次華語科幻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項目啟動,由創新工場聯合陳楸帆、小白、賈立元等11位科幻作家共同合作而成。11位人類作家將與AI算法合作,圍繞環保、人機關系等主題,創作多篇科幻文學故事。項目名為《共生紀》,來源于創新工場DeeCamp 2020人工智能訓練營中的大學生創新項目《AI科幻世界》。它是一個在一千多塊顯卡上訓練出來的超大規模預訓練模型,參數規模與OpenAI的GPT-2相當。

從操作層面看,人類作家們與模型的交互十分簡單,只需要給定場景與人物關鍵詞,AI就能自動生成幾個段落供作家們選擇。人類作家可以在其基礎上進行修改,而后AI繼續在經過修改的前文基礎上接力創作,如此往復,完成人類作家和AI的“共同作品”。
語言相關,特別是漢語言相關的人工智能技術,被稱為“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以自然語言理解為例,由于文字文本是典型的非結構化數據,文字間不同的組合與切割方式代表不同的意義,并且同樣一句話,在不同的上下文語境下也表意不同,因此語言相關的人工智能技術一直是AI專家們不遺余力想要攻克的難題。
然而明珠難摘,道阻且長。盡管《AI 科幻世界》已經是一個超大規模的預訓練模型,但其生成的文本中仍舊存在一些邏輯混亂的表述。例如,示例文本中的“冬瓜”和“南瓜”兩個人物經常會被混淆,前后文中的“他”或者“她”張冠李戴。對于仍處在會犯低級錯誤水平上的 AI 模型來說,要人類稱其生成的文字段落為“文學作品”,的確有點牽強。這一點,科幻作家們也大方予以承認。
然而,人類作家們仍舊看到了AI的潛力。比如,它已經能駕馭多種先鋒的寫作風格。有“公園的秋天總是來得特別早”這樣的寫意;“電話鈴響了幾聲,一個女人接了電話,‘我遇到了麻煩”這樣的懸疑;“我是ezk星人,我們在你們的行星上,受到你們星球人類的威脅”這樣的科幻……
在AI生成的文本中,讀者已經能領略到故事向下發展的意味,而不是簡單的不明所以的句子的羅列,還需要靠人類的想象力去賦予其意義?;蛟S從這個層面講,對于人類作家來說,AI 模型生成的文本,是一種靈感的啟發。
在人類幾千年文藝創作過程中,這是人類第一次有機會和與人腦結構不同的“大腦”產生文學碰撞。AI產生的線索將會帶領人類作家的思緒飄向哪里?這會是一個非常有趣、讓人足夠興奮的問題。
原來,人工智能可以從事創作嗎?
“我們說他可以。他的工作是創作,而不是對人類的模仿。他需要將我們帶到一個新的世界,這個世界有各種各樣的形態和生命形式。他想知道人類是否已經適應了他創造的新環境。他想知道人類是否已經找到了新的家園?!?/p>
這段看似很有思辨意味的話語并非來自人類,而是由創新工場的AI文本生成模型創作。讓人不寒而栗的是,若不被提示,很少有人能夠準確分辨它的作者是人類還是機器。
當大量的如《共生紀》這樣的先鋒實驗進行,其生成的文本匯入網絡世界,新的模型又在網絡世界中這些人類與機器共同創作的文字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到時“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梢灶A估的是,AI與人類共同創作,將成為一個不可被阻擋,也不可被逆轉的必將發生的事實!
然而,當人類無法分辨AI時,AI能夠分辨自己嗎?
2019年,思南文學創新性地用AI做評委,從前一年在主流文學刊物,如《人民文學》《十月》《收獲》等雜志上所有發表的文章中,根據均衡度、優美度選出最佳作品。結果令人震驚!在不乏莫言等名家的備選作品中,AI評委所評出的第一名,是作家陳楸帆與創新工場AI算法合作寫出的作品。從771篇短篇小說中,AI 準確地認出了自己的同類。
當AI生成的文字與人類文字充分融合,當有AI參與的審美成為主流,人類對文學,對藝術的定義是否會發生不同?作家張凡認為,在AI的參與下,人類對文學的口味,或許真的會發生出離。
在AI與人類共同創作的命題下,有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到底是誰在寫作?
表面上看,是人類作家與AI模型共同寫作。然而,模型之所以會寫作,是因為學習了中文網絡世界的大量文字資料。那么,提供語料的網友們是否也參與了寫作?構造算法的研究者,以及研究者所用到的開源代碼的創作者,是否也參與了寫作?
在AI生成的文字中,有些完全沒有意義的段落,被人類作家包裹在一種語境下,經過讀者的腦補,獲得了每個人心中獨一無二的意義,那么讀者是否也參與了寫作?
如此剖析下去,細究到根本,AI與人類的共同創作將會成為從本體論的層面變革文學創作這件事。誰在讀,誰在寫,著作的所有權是誰,是否會重新定義情感、想象以及美?“這些問題讓我覺得這個實驗遠遠沒有結束”,身為科幻作家的陳楸帆對 AI 的文學創作思考得更多,“它給我們一種打破原有框架和思維的出口?!?/p>
創新工場AI工程院執行院長王詠剛認為,AI算法為我們提供了一面前所未有的,關乎科學邏輯、語言本質、文本規律的鏡子。陳楸帆則認為,人機共創實驗使用更多的數據、更智能的算法,但目標并不是寫出更好的作品,而是打破邊界,展開對話,實現人與機器的動態交互,讓思想碰撞與流動。
一個實驗,一場游戲,一次觀念上的冒險。
對于像《共生紀》這樣的先鋒實驗來說,其更大的意義在于,在最關乎精神的領域,開啟了一個 AI 與人類共生的話題,打破文學藝術的邊界與原有的知識分類。
“AI人機共創不僅僅是文字型創作,接下來會是圖像、音樂等更多可感可觸的藝術形式,帶來全感觀、沉浸式、多維度的創作體驗?!标愰狈绱祟A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