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在第二區內的防疫隊伍。

黎正醫官(左一)與第一區辦公室職員在臨時醫院門前。
前段時間,北京市確診兩例由內蒙古輸入型的鼠疫患者后,立即啟動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機制,全力做好醫療救治和防控工作。由11名專家組成市級醫療救治專家組,開展指導和咨詢工作。相關醫療機構正在按照國家鼠疫診療方案,突出中西醫結合優勢和特色,對兩名確診患者進行妥善救治。目前一名患者病情穩定,另一名患者病情危重,但未進一步惡化。截至目前,全市無新增鼠疫病例,未接到密切接觸者出現發熱等相關異常情況的報告。
鼠疫(plague)是由鼠疫耶爾森菌感染引起的烈性傳染病,屬國際檢疫傳染病,也是我國法定傳染病中的甲類傳染病,在39種法定傳染病中位居第一位。鼠疫的傳播途徑為鼠蚤叮咬、飛沫、皮膚傷口、消化道感染,肺鼠疫病情進展迅速,在未及時診療的情況下多于三天內死亡?;颊吲R終前高度發紺,皮膚常呈黑紫色,故又被稱為“黑死病”。
這讓筆者聯想到109年前,我國東北地區曾經發生過一場大規模鼠疫。1910年底,中國東北地區發生鼠疫,死亡達6萬多人。說到那場鼠疫,不得不提英國劍橋大學醫學院畢業的伍連德。那年他31歲,臨危受命就任東三省防鼠疫全權總醫官,組織了十分成功的防疫機構與鼠疫搏斗。他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如加強檢疫、隔離疫區、控制交通、滅殺病源、病理解剖、火化尸體,以及搞好個人防護、廣泛宣傳發動各類人群、建立醫院收治患者等等。他打破了傳統土葬的風俗習慣,對尸體進行全部焚燒,有力地控制住了疫情。日本和俄國的醫務人員也加入這場戰役,終于戰勝了鼠疫。

第二區工作人員在焚燒被遺骸污染的尸布。

火葬死者是伍連德博士撲滅傳染源的重要措施。

1911年,防疫總局工作人員合影。前排左一為伍連德,后排左二為黎正醫官。
而澳大利亞攝影師莫理循用鏡頭記錄下了當時那驚心動魄的場景。莫理循(1862年至1920年)曾任《泰晤士報》駐華首席記者。1897年他來到北京,居住20多年,親歷了近代中國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他的大量報道、通訊和日記成為研究這一段中國歷史的重要素材,留下圖片資料約3000余幅。他于1911年2月從莫斯科坐火車再次來到中國,在哈爾濱火車站一下火車便開始報道這件事,并與伍連德醫生建立起互信的友誼。

消毒車準備出發。

1911年2月,一支搜索隊在哈爾濱鼠疫期間待命出發。

伍連德肖像。

1911年1月,伍連德博士在他的第一個防疫實驗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