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山西晉煤集團沁秀公司岳城煤礦, 山西 晉城 048006)
工作面保護煤柱的尺寸大小,是檢驗一個礦井資源回收率和精細化開采效率的重要標準。受不同礦井水文地質條件、井田布置方式及煤層理化性質的影響,煤柱留設彼此之間存在很大差異,借鑒性不強。煤柱尺寸過小容易造成頂板圍巖承載能力不足,引發一系列頂板事故,而煤柱留設過大又容易導致資源浪費。因此非常有必要對工作面煤柱留設的合理尺寸進行研究,提高礦井精細化開采水平。
岳城煤礦主采3 號煤層,煤層平均厚度5.75 m,煤層及直接頂、底板強度均較低。該礦采面為多巷布置,相鄰巷間煤柱為50 m。1306 工作面為該礦一盤區第六個工作面,工作面東部為工作面東部為主回風井,西部為西翼盤區,北部為膠帶大巷,南部為礦井保護煤柱。工作面原煤柱尺寸為15 m,工作面順槽巷道沿頂底板掘進,最大巷道斷面為28 m2左右。工作面超前加強支護采用木垛梁及液壓單體支柱,其煤巖基本情況如表1 所示。

表1 煤巖結構及巖性特征
巷道局部地段處于奧灰水位以下。工作面絕對瓦斯涌出量0.65~1.55 m3/min,相對瓦斯涌出量0.45~0.85 m3/t,絕對二氧化碳涌出量0.35~0.74 m3/min,相對二氧化碳涌出量0.26~0.55 m3/t,瓦斯含量4.15~6.15 m3/t。屬低瓦斯工作面。
工作面回采至距停采線450 m 時,回采巷道頂底板及兩幫圍巖出現不同程度變形,頂板破碎并形成網包,最大網包下沉量達到80 mm,超前支護段底鼓,底板破裂,造成部分單體柱失效傾倒,出現“吊柱”現象,巷道兩幫也出現不同程度網包,并伴有間歇性煤炮聲。
回采巷道煤柱留設失效主要包括如下原因:一是巷道基本支護失效,即原錨網梁支護或架棚支護失效,造成巷道圍巖整體失穩;二是加強支護失效,即后期補打錨索或套棚支護不能受力,降低巷道補強效果;三是煤柱支護失效,即保護煤柱因設計、煤質條件即頂板來壓等原因失穩(如圖1-1),出現不同程度損壞甚至煤柱坍塌(如圖1-2),其破壞過程如圖1 所示。

圖1 護巷煤柱支護失效與整體垮塌示意圖
利用FLAC3D 數值軟件建立岳城煤礦采場數值模型,參數設置見表2。

表2 岳城煤礦采場數值模型參數設置
模擬按照理論計算值域,煤柱留設尺寸分為10 m、8 m、6 m、4 m 四種工況,各種工況條件下垂直應力分布云圖如圖2 所示。
圖2-1:當留設煤柱寬度在10 m 左右時,中央彈性核寬度為13.95 m;煤柱應力較為集中,主要原因為側向支承壓力疊加。
圖2-2:當留設煤柱寬度在8 m 左右時,中央彈性核寬度為3.02 m;此時煤柱應力集中程度減小,彈性核減小,說明側向支承壓力疊加效果進一步明顯。


圖2 不同尺寸煤柱垂直應力(Pa)分布云圖
圖2-3:當留設煤柱寬度在6 m 左右時,中央彈性核寬度為0 m,說明此時煤柱彈性核消失,煤柱支撐力達到臨界值。
圖2-4:當留設煤柱寬度在4 m 左右時,中央彈性核寬度不再變化,說明此時側向支承壓力向煤體深部轉移,煤柱臨界值為6 m 左右。
根據現場工作面圍巖特性,采用淺掘深、輕擾動圍巖的掘進方式,要求掘進機減少一次進深,提高截割頭轉數,降低截割頭移動速度,初期進深暫定0.8 m,試驗中依據圍巖完整性及齒痕狀況,作相應調整。同時在頂板及兩幫施工全黏結式錨桿(索),試驗中依據圍巖完整性及其活動監測,相應調整支護參數。
底板強固包括清底、錨固、澆筑人工底板等工序。即在工作面采動影響未到來之前對巷道底板施設底板錨桿進行加固,保證巷道底板巖層的整體塑性。錨桿采用1.5 m 長的全黏結式錨桿,間排距均為1.0 m,垂直底板打設。同時在底板鋪設底板金屬網,并在金屬網上澆筑混凝土,構成人工鋼筋混凝土底板。無載荷人工底板厚50 mm,載荷底板厚200 mm、400 mm,依據荷載要求選擇確定。
護巷煤柱在正常巷道煤幫基礎上,將一排錨桿改為錨索,錨桿長2.4 m,錨索長4.3 m。采用現有錨桿(索),并實行全黏結式錨固形式,即需將錨余空間密封固結后,再安設錨桿(索)鎖具、托盤。煤柱兩側面鋼筋混凝土噴層厚度不小于50 mm,且與實體煤幫、鋼筋網、頂底板噴層緊密凝結。留巷側煤柱幫錨索在中間排,垂直巷道軸線,與煤層面上仰5°;在其上方與下方各布置一排錨桿,垂直巷道軸線,與煤層面平行。空區側煤柱幫錨索在最上排,垂直巷道軸線,與煤層面上仰5°;在其下方布置二排錨桿,垂直巷道軸線,與煤層面平行。
在現場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工業性試驗,以2號橫川處工作面煤柱尺寸改變后的橫川處變化和底板變化為例,改造后的效果圖如圖3。

圖3 小煤柱整體視圖
由圖3 可以看出,試驗巷道段2 號橫川處現巷道保護煤柱尺寸為6 m,頂底板及兩幫采取超前加固措施后,工作面圍巖能夠保持整體塑性,頂底板、兩幫移近量均在設計要求之內,說明煤柱處于工作面側向移動支承壓力的應力降低區,在合理支護阻力下能夠保障圍巖在回采期間的穩定性。
針對岳城煤礦主采3 號煤層賦存條件和工作面實際情況,分析了1306 工作面煤層巷道失穩的基本原因為支護煤體為松散結構,隨著時間推移和采動影響,松散結構逐漸擴大,導致錨桿(索)支護效果逐漸喪失,頂板發生局部破壞直至整體失穩,并針對性地設計了工作面留設6 m 保護煤柱的技術方案,現場結果表明,1306 工作面留設6.0 m 煤柱是可行的,煤柱處于工作面側向移動支承壓力的應力降低區,在合理支護阻力下,能夠保障圍巖在回采期間的穩定性。綜上研究表明,岳城煤礦綜采工作面留設小煤柱的技術方案是可行的,對于提高井田回采率、降低巷道修復工程量、緩解礦井生產接續等問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