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是長眠在紐約東北部的撒拉納克湖畔的特魯多醫生的墓志銘,卻也是山西省陽泉市第一人民醫院普外二科主管護師張曉輝赴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抗擊疫情期間最真切的感受。

張曉輝
“作為一名醫護人員,我們能做的除了給患者基本的治療外,還應給予患者更多的生活幫助和心理安慰。盡管戴著面罩的我們會增加距離感,但我相信從我們眼里、嘴里、行動里流露的真情是不會被阻隔的。”3月16日,張曉輝在接受《科學導報》記者采訪時堅定地說道。
隔離病房的患者有著不同程度的焦慮,因為病情要求與親人分離,他們承受著沉重的精神壓力。張曉輝回憶說:“病房里有一位大爺是聾啞人,交流全靠手勢,可他的手勢我們幾乎看不懂,靠寫字交流,大爺認識的字也不多。有一次夜班我查房時給他測體溫,大爺一臉焦躁地擺手不讓測,拿著CT片在我面前晃動著,聽旁邊大哥說才知道下午大爺跟女兒生氣鬧著要回家。為了安慰大爺,穩定其情緒,我在他面前豎起兩個拇指,然后又換成拳頭,盡量做出加油動作,嘴里也不停地說著加油加油,慢慢地大爺內心才得以平靜,對我們報以微笑,點頭示意讓我們測體溫。等第二天再次進入病房時,大爺精神狀態極好,立刻認出了我,還對著我豎起了兩個大拇指。”安慰是一劑良藥,在安慰中或許還能收獲屬于彼此的感動。
“深深地凝望你的眼,不需要更多的語言,緊緊地握住你的手,這溫暖依舊未改變。”正如歌詞里唱的那樣,真情不會被面罩阻隔,醫患的交集也不會止于治愈。張曉輝說:“我們只有盡力把愛播撒到每個角落,患者才能重振精神,走出陰霾,遇見那最美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