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雯
摘要:從國家旅游局大力推進“廁所革命”、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廁所革命”的重要性中可以看出,公共廁所設計研究是個解決民生問題的“時代課題”。智能化的介入使得城市公共廁所展現出全新面貌,通過結合我國國情和技術發展背景,運用通用性、易用性、系統性等設計原則,可以有效地構建智能化城市公共廁所服務體系,持續推動“廁所革命”的發展。
關鍵詞:廁所革命;智能化;公共廁所設計
中國分類號:J0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0)01-0137-02
近年來“廁所革命”成為中國的熱門詞匯,國家主席習近平就廁所革命和文明旅游問題多次發表重要講話。“小廁所、大民生”,我國政府對公共廁所建設的積極推進和先進企業家的投入創新掀起了“廁所革命”的熱潮。這場運動并不僅僅局限于公共廁所本身,而是整個廁所衛生系統的革新。其目標絕不僅限于單純地更新和增加廁所硬件設施,改善廁所運營衛生和環境,而是綜合了公共衛生、環境保護、資源回收、廢物處理、人文關懷等多方面要素的系統變革[1]。依托于大數據、云服務、物聯網等技術與傳統產業不斷融合發展,互聯網+使得智能化公共廁所的建立成為可能。自2015年首個新型公廁樣板間“第5空間”在北京建成使用,公共廁所開始從單一的市民如廁空間轉變為集休閑社交繳費于一體的多功能公共空間。智能化的引入打破了公共廁所固有的傳統形象,增加了其形式的多樣性。物聯網智慧廁所解決方案的出現,實現了廁所廁位使用狀況、空氣質量、衛生設備等的實時監測,完善了公共廁所的統一管理,初步建立起智能化、信息化、高效化的公共廁所服務系統。
1 城市公共廁所發展現狀
1.1 弱勢人群需求差異性不受重視
“廁所革命”的大環境下,國家和政府對公共廁所的改建給予了高度重視,多種智能化衛生設施的鋪設也使得公共廁所的硬件設備有了質的飛躍。雖然城市公共廁所的現狀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在一些關鍵性問題上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針對弱勢群體的需求差異化設計便是一大關鍵點。
1.1.1 女性廁所數量和功能無法滿足實際需求
由于男性和女性之間生理構造和社會角色的不同,男性平均如廁時間為35秒,而女性則是男性的兩倍多,平均為91秒。女性廁位與男性廁位的數量比例為2:1是比較理想的狀態[3]。女性廁所具有更高的功能復雜性,滿足基本如廁功能的同時,還需兼具化妝、儲物、看護嬰幼兒和換尿布等功能。
1.1.2 缺少單獨的嬰幼兒如廁空間和服務
只有少數的公共廁所提供相對獨立的嬰幼兒如廁設施和空間,大多數廁所隔間內沒有設置5個月到2歲半嬰幼兒適用的安全椅和單獨的兒童廁所。當父親帶著女童或是母親帶著男童時,兒童關于異性性別意識認知的隱形如廁問題就浮現而出。
1.1.3 無障礙廁所使用人群不明確
在日本,無障礙廁所也稱作多功能廁所,其使用人群為殘疾人、老年人、身體有疾病的患者、帶小孩及嬰兒車的家長等特殊群體,且男女通用。使用者在滿足如廁的同時,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對患處進行沖洗,或是更換衣物,給嬰兒更換尿不濕。而在國內,無障礙廁所更像是僅僅針對殘疾人設計的廁所,普通市民不想也不愿使用無障礙廁所,而殘疾人也會因為進入特別設立的廁所空間而感到心理壓力。
1.2 公共廁所設計定位不明確
1.2.1高檔廁所偏離價值觀念
近年來“廁所革命”如火如荼的進展中,一、二線經濟發達城市也相繼出現了不少高檔型公共廁所,其豪華程度堪比星級酒店,單個廁所建造費用高達數10萬。公共廁所本應該是最基礎的公共服務設施,應該出于人性化的思考,以人為本。以普通百姓的使用需求為導向,均衡城鄉之間的基礎衛生設施建設,而不是這種浮躁充滿金錢意味和攀比之風的不健康公共廁所文化。偏離了的價值體現和對公共廁所服務理念的不正確解讀,丑化了公共廁所具有求真、向善、至美的價值本真[2]。現如今公共廁所設計已從經濟型理念逐漸轉向為舒適型設計[4],樹立正確的公共廁所價值觀念,建立健康的廁所文化是構建公共衛生文化的準則。
1.2.2缺乏地域文化特色
全國各地的公共廁所設計呈現出非常相近的面貌,套用現代化科技為基礎的硬件模板,以此批量化快速化建設。然而這樣的公共廁所缺少了當地特有的文化特色,形式干篇一律。公共廁所設計應當確立明確的設計定位,通過提煉城市化符號語言,以本土元素與現代化建設相結合,展現當地特色。
2 城市智能化公共廁所設計思路
2.1 城市智能化公共廁所系統構建
互聯網+策略下智能化的引入使得公共廁所建設迅猛發展。城市智能化公共廁所作為“廁所革命”的智慧產物,將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與公共廁所管理平臺相結合,打造新型智能化公共廁所服務體系,構建符合時代潮流的公共衛生文化。 公共廁所的智能化主要涉及兩方面:(1)廁所內部智能管理;(2)廁所維護管理(如圖1)。區別于傳統公共廁所,智能化公共廁所將配備一系列紅外感應式衛生設施,以避免與使用者造成不必要的接觸,減少細菌的傳染。通過對廁所內部空氣的監測,自動調節溫濕度和新風系統,避免濕氣過重以及異味的產生。將廁所使用狀態實時更新于廁所顯示屏及線上平臺可以更好更快地讓使用者了解廁所空閑狀態,緩解人流量,減少不必要的等待時間。
2.2 城市智能化公共廁所的設計原則
2.2.1 通用性原則
通用設計是公共廁所設計中最基礎的準則,它探討了人、產品和環境三者間的關系,在這個準則下不區分使用者性別、年齡與能力,使其在最大范圍內滿足所有人的方便使用[5]。公共廁所設計不僅要達到生理層面的無障礙設計,更要體現使用者心理上的無障礙。從物理環境、內部功能和使用者行為等方面考察公共廁所存在的問題,適應不同使用者的能力狀態,消除使用差異性。公共廁所空間具有公共性與私密性這雙重屬性,無性別廁所的設立打破了公共廁所“男女有別”的狀況,雖然爭議頗多,但其設立意義大于爭議。
2.2.2 易用性原則
易用性具有三個屬性:有效性、高效性和滿意度,易用性主要受用戶、用戶目標和使用環境這三點影響[6]。“廁所革命”進程中,智能化公共廁所內替換了以往傳統老舊的設施設備,以自動感應式設備取而代之,這個時候產品的易用性就顯得尤為重要。智能化公共廁所中廁位顯示面板的圖示也需要明了化,即便是老人和孩童都能輕易辨別;在使用者行為動線的設計上也應該優化,使其快速找到廁位。
2.2.3 系統性原則
公共廁所的設計是通過整合各項資源和平臺系統化的設計,是完整的服務體系的構建。在這個公共衛生體系的構建中,宏觀層面涉及到社會趨勢、制度文化和地域環境,微觀上需要考慮人的需求、技術支撐、經營管理和廁所建設等方面。結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服務需求,建立起健康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廁所文化是整個公共廁所服務體系的大目標。
2.3 城市公共廁所的設計趨勢
2.3.1 多功能設計
隨著國民意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空間的功能多樣性成為一大趨勢。而公共廁所作為一個全民使用的場所,肩負著國民衛生健康的重任,也需要滿足不同使用者的多重需求。需求的復雜性和用戶的多樣性造就了城市公共廁所的多功能性。
第三衛生間,可以根據不同需求配置多樣化的硬件設施,如盥洗臺、智能小便器及坐便器、幼兒安全椅等,以滿足各類用戶的需求(如圖2)。
2.3.2 模塊化設計
通過將廁所內部設施的模塊化設計,可以建立起一個統一的公共廁所標準,運用于機場、車站、大型體育場館等人員密集且客流量大的場所。得益于現代化大批量的生產和制造,模塊化公共廁所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建設并投入使用,節省時間和運輸成本。
2.3.3 移動化設計
2019年于山東煙臺召開的第三屆世界工業設計大會上展出了一輛城市智能化移動微廁所,無人駕駛技術的運用使得移動廁所成為現實。從“我去找廁所”到“讓廁所來找我”,這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在未來,基于無人駕駛技術和大數據分析,移動廁所可以根據人流量為導向前往人群聚集地,滿足人們如廁需求。
3 結語
互聯網+時代,“廁所革命”的大背景下,用設計的力量將智能化更好地融入到公共廁所的建設中去,通過廁所空間側面反映人們的生活質量水平和城市文化面貌;用智能化助力“廁所革命”的推進,讓中國更好地以衛生文明的大國形象面對世界,展現國家魅力。
參考文獻
[1]劉新,夏南生態型公共廁所系統設計的理念、原則與實踐[J]生態經濟.2018,34 (06):232—236
[2]楊鋼.我國公共廁所設計定位與設計策略[J].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 2019 (04):13-16
[3]李蓉蓉.國內城市公共廁所設計現狀與問題的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 2014
[4]唐先全.城市“舒適型”公共廁所設計與文化研究[D].東華大學,2009
[5]苗嶺.移動廁所設計中的普適性問題研究[D].東華大學, 2006
[6]王艷敏.基于易用性理論的城市公共廁所設計研究[D]河北工業大學. 2007.
[7]劉寶順,郝榮榮,王瑤瑤.公共衛生間系統的共用性設計研究[J]工業設計. 2016 (08):120-12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