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倪浩
黑龍江7天確診23例本土病例,引起廣泛關注,而無癥狀感染者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另外,據國家衛健委披露,全國九省市和武漢市近日同步啟動無癥狀感染者的血清流行病學調查,進一步探尋新冠病毒無癥狀感染者的發生情況。采訪中,專家也表示,新冠病毒的“狡猾多變”很大程度上體現在無癥狀感染上,使其成為目前中國疫情防控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梳理7天23例的鏈式傳染
綏芬河口岸輸入的境外病例讓黑龍江的防疫形勢急轉直下,這種情況下,黑龍江本土確診病例又出現局部小規模發作。數據顯示,4月9日至15日,黑龍江省新增本土確診病例達到23例。
根據目前的調查結果,7天23例的“鏈式”傳染的源頭指向3月19日從美國飛回哈爾濱的韓某,4月10日、11日韓某進行的血清抗體檢測結果,IgM均為陰性,IgG均為陽性,顯示為新冠肺炎既往感染者。與韓某不相識但居住在樓上的曹某,根據目前的調查高度懷疑被污染的環境傳染成為無癥狀感染者。而在曹某無癥狀期間將病毒傳給了他人,導致他人進一步進行傳播,并且多人先于曹某發病,而據報道曹某則一直處于無癥狀感染狀態。
根據目前的流調情況,作為無癥狀感染者的曹某成為這一鏈式傳染鏈條上的關鍵一環。《環球時報》記者采訪哈爾濱當地多位相關業內人士時,均遭拒絕。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說,這個傳染案例已引起官方高度重視。
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王培玉16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根據公開信息,韓某也懷疑曾為無癥狀感染者,因此整個傳染鏈上無癥狀感染作用明顯。他說,“一般而言,無癥狀感染者的傳染能力比較弱,但這個案例確實比較特殊,也體現了病毒的無規律性,值得關注。”
黑龍江衛健委14日發布緊急通知,要求當日起,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均要對所有入院患者和陪護人員開展核酸和血清抗體(IgM、IgG)檢測,未經檢測的不允許住院和轉院。武漢大學醫學部病毒研究所教授楊占秋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查血清抗體是要排查出哪些人員曾經感染過病毒,作為無癥狀感染者自愈之后,核酸檢測會呈陰性,但抗體中的IgG會呈陽性,表明其在感染初期具有傳染性。
自15日起,哈爾濱市南崗區人民醫院作為定點檢測醫療機構,面向社會提供核酸檢測、抗體檢測服務。新冠肺炎核酸檢測270元/人次,新冠肺炎血清特異性抗體檢測100元/人次。
黑龍江省衛健委16日公布了當地新增無癥狀感染者軌跡情況。新增的11例本地無癥狀感染者中,6人職業為護士。
4月15日,根據哈爾濱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決定,對哈爾濱市衛健委主任等職務進行調整。不過,此次任免,在今年1月就已公示。
無癥狀感染者威脅有多大
隨著本土確診病例數停止新增,在3月27日,上海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就表示,國內疫情防控進入下半場,無癥狀感染者引起高度重視。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日前印發的《新冠病毒無癥狀感染者管理規范》中明確指出“新冠肺炎無癥狀感染者具有傳染性,存在著傳播風險”。張文宏表示,這類患者有較強免疫能力,可以在感染病毒后14天內不發病,病毒在其體內存在時間超過三周,具有傳染可能性。無癥狀感染者沒有臨床癥狀,為疫情防控帶來挑戰。是我國進入疫情防控“下半場”的一類重要監測目標。
而無癥狀感染者的傳染力到底多強,是否會引起國內疫情的反彈則成為關注焦點。新冠肺炎中央指導組專家、呼吸感染與危重癥專家童朝暉近日表示,無癥狀感染者會不會導致疫情反彈,取決于防控工作的態度和能力。如果不重視,少量無癥狀感染者也會造成疾病傳播,而采取相應措施,嚴格管制,則不會造成問題。
鐘南山近日表示,無癥狀感染者不是憑空來的,主要來自兩處:一是確診患者的密切接觸者,二是來自疫情重點地區。楊占秋認為,目前確診病例正逐步減少,而與之同步發生的無癥狀感染者也已同步減少。通常無癥狀感染者自身免疫力比較強,只有少部分人會轉為確診病例。王培玉說,從目前衛健委發布的數據來看,只有1/5的無癥狀感染者可能轉為確診病例,而更多的人則一直保持無癥狀狀態。楊占秋認為,目前的無癥狀感染者構不成對目前全國防疫形勢的威脅。
武漢等多省市開始大排查
為進一步了解無癥狀感染的基本情況,北京、遼寧、上海、江蘇、浙江、湖北、廣東、四川、重慶全國9省市及武漢市,14日開始同步開展無癥狀感染者的血清流行病學調查。14日,武漢江夏區共880名居民進行了核酸以及IgG、IgM抗體檢測。整個武漢市抽樣人次最終將達1.1萬人。中國疾控駐武漢流調隊隊長丁鋼強介紹說,開展社區居民新冠病毒血清流調,目的是探尋新冠病毒無癥狀感染者的發生情況、了解社區人群的新型冠狀病毒抗體水平,為新冠防控策略調整提供科學依據。
楊占秋說,通過排查能夠推算出武漢到底多少人感染了病毒。“如果被檢測人員的IgG抗體呈陽性,說明他曾為無癥狀感染者,后來自愈了。但在他感染期間是有向外傳染力的。”楊占秋說通過這樣的排查也可以了解,武漢確診病例中多少是通過無癥狀感染者傳染的,了解無癥狀傳染的傳染能力,為疫情防控提供科學依據。
對于被確診的無癥狀感染者,中國聯防聯控機制也制定了嚴密措施,及早遏制風險。《環球時報》記者15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了解到,這些做法中包括24小時內要完成無癥狀感染者的個案流行病學調查,盡早發現其密切接觸者,對兩者進行14天的集中隔離醫學觀察;14天隔離期滿后,要經過兩次核酸檢測,陰性的才能解除集中隔離醫學觀察。解除后還要求這些無癥狀感染者繼續進行14天的醫學觀察,并進行隨訪,對無癥狀感染者采取嚴格的醫學管控措施。另外,加大篩查力度,對重點地區、重點場所、重點人群開展強化監測,最大程度發現可能存在的無癥狀感染者。
王培玉說,無癥狀感染者增加了防控復雜性,但只要我們掌握規律,加強密切接觸者的篩查與隔離觀察,還是能夠消除隱患,不讓疫情再次暴發。▲
環球時報2020-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