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鐵瑩

2020年1月23日,武漢迎來封城時間。這種極為特殊的管制方式,讓許多武漢人感到恐慌和焦慮,1990年出生的武漢市青山區鋼花小學音樂教師華雨辰也是其中一位。
看著網絡上各種新聞,當天,華雨辰就決定:加入志愿者的隊伍,為自己的城市出一份力。她在朋友圈宣告:“封城就封,我們自己的城,我們自己守。”
疫情再嚴重,我絕不選擇投降
華雨辰的“守城”,從接送醫護工作者上下班開始。搶到單子后,她就準備出發:戴著一個普通的護理口罩,在家里翻出一件丟了也不心疼的外套,然后用一條圍巾把除了眼睛的部分都包裹起來,再加上一副裝飾性的框架眼鏡。
“當時一切都是未知的,作為志愿者,說不怕是不可能的。但是當我看到這座空空蕩蕩的城,我覺得自己不能就這樣投降了,我們必須要做點什么,我們一定能做點什么。”
一段時間后,政府開始分班分批用班車接送醫護人員,華雨辰第一階段的志愿工作暫告一個段落,隨即加入了另一個隊伍——配合交警測量來往車輛人員的體溫。
工作任務雖然簡單,但是風險較大。當時醫療物資緊缺,華雨辰穿著只能用來防塵的防護服,耐心地一一詢問。她平均每天工作8小時,最長的時候超過12小時。
隨后,大型方艙醫院開始建設。華雨辰和其他志愿者們又一起幫忙搬運物資、鋪床、搞衛生。醫院建成之后,她接到教育局打來的電話:“我們想從教育系統中抽調一部分人進方艙當播音員,我們知道你已經在做其他志愿者了,很忙,你還愿不愿意?”
要進方艙,華雨辰坦言第一反應是有一點慌。但沒過多久,她就答應了。“播音員必須普通話標準,而我是老師,有這方面的優勢。再加上教師隊伍中大部分人都已經有孩子,我還沒有成家,如果一個人可以做很多事,何必要幾個人共同去承擔風險呢?”
就這樣,華雨辰來到方艙醫院,和其他9位志愿播音員一起,分早中晚三個時間段播放廣播。每晚她都會提前做好功課,方艙醫院里緊張、焦慮的氛圍,在播音員們的努力下得到了緩解。
在做志愿者期間,華雨辰看到新聞有人被感染了,有人犧牲了……但每一次,華雨辰想到的都不是轉身逃跑,而是越戰越勇。“反而更加不怕了。我們的伙伴中,有人犧牲了,那我們更應該繼續堅持下去,繼續他們的那份事業,不能讓他們白白犧牲。”
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在使勁
華雨辰始終強調集體的力量。搬運物資,群里面總有人比她先報名,比她先到,比她干得多,比她走得晚。有些人本身就上著班,卻仍然拼命擠時間來參加。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些武鋼的工人,這些工人明明都在排著班,還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開展志愿服務,和我們一起搬蔬菜。還有一位大姐,我和她一起搬了好幾次貨物,但是彼此都不知道對方叫什么。有次我們一起坐下來休息時,我問她是做什么的,她說在郵局工作。郵局在抗疫的過程中承擔了大量的運輸工作,她還在上班,卻也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出來幫忙。這個時候我就覺得特別感動,渾身充滿了正能量。”
在這次的志愿服務中,有很多是90后,甚至是95后。華雨辰說,90后一直以來都被貼上很多標簽,比如養尊處優,比如沒有擔當。但是通過這次的檢驗,給90后的很多標簽應該被撕去。
“在知道病毒人傳人的情況下,那么多90后、95后,甚至是00后主動站出來,一線的醫護工作者也好,送餐員也好,前線的記者也好,我們都站出來承擔工作,我可以自豪地說,我們有擔當。”華雨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