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遠志 胡曉

12年前的汶川大地震讓一個年僅12歲的汶川女孩目睹了來自全國各地對災區人民的無私援助,如今的她懷著一顆感恩的心,與同事們一起來到武漢,奮戰在抗疫一線。
每天清晨7點,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年輕護士佘沙一天的工作開始了。她跑上跑下,給各個病區核對分發藥品和設備,工作仔細而迅速。1996年出生的她,是四川省第三批援鄂醫療隊里最年輕的一位護士,同時她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汶川女孩。2008年“5·12汶川地震”時,她的家鄉汶川縣漩口鎮受災嚴重。
廢墟中那些冒著生命危險拯救生命的白衣戰士讓12歲的佘沙感動,從那一刻起,她的心中就埋下了從醫的種子。從四川省護理職業學院畢業以后,佘沙進入四川省第四人民醫院成為一名護士。當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四川組織醫療隊支援武漢,她第一時間就報了名。
“趙老師,如果需要護士請先通知我,我可以去一線,原因如下:1.從全院護士來看,我年齡小,如果不幸被感染了,恢復肯定會比年長的護士老師快;2.我沒有談戀愛也沒有結婚;3.身為汶川人,我得到過很多的社會幫助,如果我有機會能夠去前線出自己的一點力,我一定義無反顧。”佘沙說。
由于第一批醫院選派主要是重癥監護室和呼吸科的護士,她沒有去成。1月25日醫院發布召集第二批醫療隊成員的通知,她又主動報名請戰。2月2日,佘沙才終于如愿以償跟隨著第三批醫療隊來到武漢。她說:“我應該去,因為我是汶川人!”
來到武漢后,佘沙和同伴們入駐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這所重癥定點醫院,佘沙負責協助總務和醫院感染控制的工作。她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守門員,她要為大家把好這道門,守好這一關。
妹妹在前方征戰,作為哥哥的佘青松也沒有閑著。從疫情發生后,他就加入到村里的消毒防疫隊。每天背著消毒噴霧器,不定期對村社的角落進行噴灑消毒。“妹妹能參加前方支援,這是她應該做的,我們都很支持。”佘青松說。
佘沙的媽媽劉群常年在家,照看著年逾九旬的老人。她一邊照顧家庭,一邊還履行著宇宮村網格員的職責,每天堅守在村道防疫卡點,查車輛、量體溫、做登記。女兒在前方抗擊疫情,媽媽同樣留守在家鄉守護著平安。
“我很高心女兒能去武漢,她是我們的驕傲。”佘沙的爸爸佘開云,一直在村子附近的阿壩鋁廠上班。他說,汶川大地震的時候,兩個孩子都還小,雖然大地震破壞了他們的家園,但全國各地的好心人幫助他們從廢墟中站了起來,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疫情期間自己在工廠上班,為恢復生產盡自己的一份力。他很想告訴女兒:“家里一切都很好,在外邊要照顧好自己和同事,不用為家里擔心。”
“我覺得我們中國人非常團結,哪里有災難,其他地方的人都會過來幫忙,都會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佘沙說。她們一家人在疫情面前都奮戰在不同的崗位上,為了一個同樣的目標,共同為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