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遠丁

在火神山醫院工地上,有一群不太被注意的女工。10天建成火神山醫院,中國速度里有她們的功勞,歷史將記住這一群工地“鐵娘子”:“防疫巡邏員”“鋼結構專家”“物資后勤管家”,以及更多叫不出名字的建筑女工……
“凡事交給孫燕芳最放心”
凌晨2點多到家,7點前必須起床。火神山醫院建設期間,這是中建三局現場疫情防控組組長孫燕芳的日常。
“火神山醫院大量施工人員聚集,疫情防控是重中之重。”孫燕芳說,僅中建三局負責的區域,最高峰時施工者有四千人左右。工人在哪里,她巡邏防控的腳步就到哪里。
“他們作業很辛苦,口罩臟了、破了、掉了,必須馬上補。每4小時,我要求他們必須換口罩。”平均一天下來,能補發口罩六七千個,加上固定發放,每天要消耗口罩2.5萬副。
除了每日三次消毒,孫燕芳還要舉著小喇叭,大聲提醒工人們餐前消毒、洗手,給大家量體溫。“沒辦法,現場聲音太吵了,不吼聽不見。”孫燕芳說。
此外,孫燕芳還要現場保供,給工人們提供四餐飯,早中晚加宵夜。她說,方便面、牛奶、橘子和蘋果這些必須做到隨要隨有。“凡事交給孫燕芳最放心”,接觸過她的人都這么說。建設結束后,她還在安排醫院交接后續項目和工友們返回、隔離等事宜。對她來說,戰斗還未結束。
“工地玫瑰”王曉紅
如果說孫燕芳是鐵娘子版的“衛生員”,那么53歲的鋼結構專家王曉紅則被譽為“工地玫瑰”。“王曉紅年齡比我們大,但公司每次有這種一線工作,她總是沖鋒在前。” 孫燕芳說。
王曉紅在火神山項目鋼結構施工部分扮演著“主心骨”角色。王曉紅一到現場,同事們頓時都像打了一針“強心劑”。從火神山醫院場平開始,王曉紅主要負責圖紙、技術、物資、現場等4大方面的通盤協調。每天上百個電話、只能休息五六個小時。
“我父母都是三局的,我是第二代了。而且我父親是一名軍人,對我從小都是用軍事化管理的。”王曉紅表示,“國事當頭,我們召之即來,來之即戰,戰之必勝。”
讓她最感動的是工人師傅們,王曉紅說,“幾百公斤的構件我們都是肩扛手抬完成的。”15歲就入行,從業30多年,全國各地100多個重點工程項目都留下了她的身影。王曉紅不僅是“工地玫瑰”,還耐得住寂寞,精于算量工作,“快、準、狠”,是局里是有名的“金算盤”,而王曉紅卻說,這輩子只想成為一個好工匠。
“后廚大總管”馮欣
馮欣是中建三局總承包公司科教文衛事業部的后勤綜合管理員。作為火神山醫院項目的“后廚大總管”,她要負責人員協調、食堂場地協調、食材采購。保障現場四千多人及時吃上飯這一重擔,全部壓在她肩上。
除夕那天,第一批緊急進場的1000多名工人開始施工作業。馮欣也帶著連夜征調的20名后勤食堂人員進駐工地,開始為工人們三餐和宵夜緊張忙碌起來。“上一頓飯剛結束,又開始準備下一頓。”她和小伙伴每個人都是24小時連軸轉。
一天要接聽三四百個電話,半夜了電話依然響個不停。困了,靠在車上瞇一會……馮欣說:“為了咱們武漢疫情早點結束,我們拼了,再苦再累,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