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報軒

武漢擁有80余所高校,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大學之城,一所所大學塑造了這座城市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
疫情來臨之時,珞珈山、喻家山、獅子山下,一股股無聲的力量集結奔涌:從三尺講臺到戰“疫”前線,在漢高校科研人員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肩負著人民群眾的殷切希望,爭分奪秒,鍛造抗疫利器。
以“智”戰“疫”,我們“絕不后退”
半個多世紀前,武漢同濟醫院參與到蔓延全國的血吸蟲病防治。半個多世紀后,作為全國投入最多床位和醫護人員的高校,華中科技大學帶領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協和醫院,又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沿。
湖北省應對新冠肺炎專家組中,有3位來自該校:附屬協和醫院金陽教授、同濟醫院徐永健教授、法醫學系周亦武教授。他們在“紅區”拼盡全力搶救危重患者,制訂科學方案降低病亡率,同時承擔湖北省科技廳組織的重大項目“2019新型冠狀病毒應急科技攻關研究”,組織科研力量參與國家科技部、教育部、國家基金委等部委關于新冠肺炎專項的科技攻關。
病毒攻擊的要害在哪里?對不同器官的損害有何差異?遺體解剖是揭開病毒真面目的最直接手段之一。
2月16日凌晨1點,劉良教授等人經多方爭取,在金銀潭醫院手術室進行了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目前,以劉良為代表的華中科技大學團隊,完成了全國12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病理解剖中的9例,并取得重要發現。
以“勇”戰“疫”,以“智”戰“疫”。華中科技大學歐陽康、鄔堂春、徐順清、馮占春等學者專家多次向囯家、地方政府提出分級分診、重點人群核酸檢測、輕癥患者安排與管理、疑似病人家屬隔離等措施,積極參與武漢市疫情分析、發展現狀及其趨勢評估、新冠肺炎病人臨床出院標準的制定,為武漢市預防對策和工作重點提供科學依據。
目前,華中科技大學醫工、醫理、醫文交叉合作,已組織3批“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應急科技攻關專項”應急項目,資助經費5000萬元。34個科研單位聞令而動,研究方向集中在新冠病毒的流行病學、快速診斷檢測與試劑、藥物疫苗研發、臨床診治、疾病防控機制、防護產品及裝備、公共衛生治理現代化綜合研究等重大科學問題。
實驗室里日夜奮戰,爭分奪秒,一項項科研攻關助力精準防控——
0.3秒完成測溫!利用人臉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識別被測目標,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遠程監控報警,國家數控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陳吉紅教授組織團隊滿負荷生產,已累計生產1000多臺新一代智能紅外設備,在武漢、廣東、河南、北京等多地投入使用。
云端精準診斷效率縮短為不到1分鐘!電信學院科研團隊聯合華為云等團隊共同研發、推出了新冠肺炎AI輔助醫學影像量化分析系統,實現單病例全自動精準量化結果的秒級輸出。目前已有50多家醫療機構使用了這套系統,日均調用次數3000以上,大大減輕醫生診斷、量化分析的繁重負荷。
弗林蛋白酶可能是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疾病的新靶點!藥學院生物藥學系主任李華教授團隊正致力于尋找更多可能抑制新冠病毒的藥物靶點。
……
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邵新宇說:“作為一所大學,在科研方面,我們一直堅持既頂天又立地。我們要寫好兩篇文章,一是發表在期刊論文上,一是寫在祖國大地上,而第二篇文章更重要。”
千方百計,新技術增強“戰斗力”
抗擊新冠病毒,新技術展現“戰斗力”,科研人員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3月3日,武漢大學公布,該校聯合團隊創新性開發了納米孔靶向測序檢測方法,能大幅提升病毒檢出率,并能實現當天同時檢測新冠和其他10種常見呼吸道病毒并監測病毒突變。
送藥、送餐、回收醫療垃圾……2月27日下午,在湖北省科技廳積極協調下,由武漢大學國家多媒體軟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研發的首臺醫療服務機器人小珈到達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始上崗工作。
面對疫情,武漢大學張良培、羅斌、杜博,涂衛平、趙青、張晉東等科技工作者從遙感、室內定位等多個方面日夜攻關,爭分奪秒進行調試,順利完成預定任務。
國家多媒體軟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涂衛平介紹,小珈主要在危重病房工作,其運送物資不怕病毒感染、不知疲倦,極大地減少了醫護人員進入隔離區的頻次。后期,將有更多小珈的小伙伴陸續抵達。
藍柯團隊、藥學院劉天罡團隊、洪學傳團隊等發現了8種藥物或化合物在體外試驗中對新冠病毒有明顯抑制作用。目前,臨床試驗、產業轉化相關工作正積極而嚴謹地推進。
此外,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多家單位,對近40個具有代表性的空氣采樣點進行氣溶膠采樣,并進行病毒核酸載量的分析。結果顯示,在現有防護條件下,公眾不必對氣溶膠傳播感到恐慌。
搶救生命,必須跟時間賽跑
動物溯源、治療性制劑研發、環境監測……去年年底至今,湖北新冠肺炎應急科研攻關研究專家組成員、華中農業大學金梅林團隊就一直在為抗擊疫情加緊科研攻關,一刻也不停歇。
團隊成員中,有的是二孩媽媽,有的是新手爸爸;有人退票留守實驗室,有人想方設法“逆行”回武漢。
1月24日大年三十,金梅林開完湖北新冠肺炎應急科研攻關研究專家組的會議,已是晚上8點。來不及吃上一口熱飯,她立即趕回實驗室,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1點多鐘。回到家,近90歲高齡的婆婆給她留了飯菜,溫暖著這不尋常的大年夜。
博士研究生楊影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春節期間連續3天睡在實驗室,最后在導師的勸說下,每天凌晨回家休息,天不亮就來到實驗室。
“交通封鎖后,團隊7名成員克服重重困難,從山東、湖南、河南等地歸隊。”金梅林說,按規定現在返校不能住宿舍,只好分頭住在租的公寓,他們經常吃不上晚飯,大家啃幾口干糧,干勁十足。“搶救生命,我們必須跟時間賽跑。”
快速分離新型冠狀病毒、部分藥物初步顯示出臨床療效、中西醫結合顯成效……在戰“疫”中,多項科學試驗堅持臨床研究和臨床救治協同,讓科研成果更多向臨床一線傾斜。
湖北中醫藥大學組織專家力量,開展科研攻關。該校校長呂文亮教授表示,中醫藥全程參與對未病先防、既病防變,都有很好的意義。同時也要提倡中西醫結合,優勢互補。
由湖北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湖北省中醫院研制、梅國強教授指導完成的防治新冠肺炎的清肺達原顆粒(“肺炎1號”)、柴胡達胸合劑(“強力肺炎1號”)兩個制劑,獲湖北省藥品監督管理局備案通過。截至2月25日22時,湖北省中醫院隔離病房178例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多數病人使用“肺炎1號”“強力肺炎1號”等中西醫結合方案,總有效率達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