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正安 王道勇

清晨,東湖水霧淡淡。與一汪碧玉的東湖相比,武漢東湖村社區民政廳花園小區,一眼望去顯得又老又舊,但院子里武漢市“零感染”紅色牌子卻格外醒目。
8:54,我們在小區鐵柵門外報了“家門”和采訪來意后,每個人額頭立即先“挨一槍”,“36.2℃、36.4℃、36.1℃。好,都可以進來,但你們雙手、采訪本、手機、相機都得消消毒。” 小區志愿者組長傅承嫄和志愿者汪嵐說著說著,就一個測體溫、一個認真地給我們噴灑酒精消毒,她們動作麻利又迅速。
小區防控總聯絡人武標介紹,小區有34戶129名居民,疫情期間居民83人。“別看小區人少,下沉社區黨員干部卻有10位之多,分別來自省民政廳、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省應急管理廳、省森林公安局、省人才服務局、省廣播電視臺和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單位。”
門房墻上張示的“小區疫情防控工作責任公示欄”顯示,小區工作小組共有“排查隔離、封控管理、生活保障、環境消殺”四個小組,每個人姓名、聯系電話、所在單位一目了然。原來,小區直屬省民政廳,屬地歸口為武漢市武昌區珞珈山街道東湖村社區。
“直屬單位、轄區街道社區、小區物業、下沉黨員干部和志愿者,在小區工作組和臨時黨支部統一領導下分工合作,我們把這叫作‘五位一體疫情防控工作法。”省民政廳后勤部門負責人說。
在小區,我們碰上剛下樓的中南財政政法大學何焰教授,她特別感嘆:“我們小區志愿者就有17人,都是熱心快腸的人,大家各盡所能,不僅幫小區居民做好事,也幫小區外的市民做善事。”
這位女教授從前只埋頭教書育人不理窗外事,內秀也內向,而這場罕見疫情讓她越來越樂于幫助居民處理生活瑣事。她開發自己的資源,從云南牽線為武漢市兒童醫院捐獻了5噸大米和5噸蔬菜。她說,小區居民踴躍做志愿者,好幾家都是全家上陣。經她揭密,我們才發現站在我們身邊的志愿者中,就有兩對父女、一對父子。
下沉社區的省應急廳干部陳貽祥,和年輕志愿者陳然就是一對父子。現役軍官兒子陳然從山西聯勤保障部隊回家探親,趕上武漢封城后就一直在社區做志愿者工作,他做的最多最好的活兒是環境消殺和小區安全。
與小區相鄰的是正在拆遷的風光村,但經防控工作人員共同努力,這里一直沒有發生任何安全事故。
“封城的日子,我們小區居民并不無聊寂寞,因為我們在小區微信群上開展了一系列娛樂活動。比如,私房菜比賽、繪畫、唱歌等等,大家積極參加、共同分享。”說著說著,陳貽祥臉上滿是自豪。
“封城防控的關鍵,是每戶家庭的日常生活需求保障。”東湖村社區負責人馬艷強調說,這個小區在這項工作上做得非常好,他們總是高頻率多渠道組織采購生活物資和藥品。
小區內有5戶15人是重點關心對象,他們多為孤單老人和長期病患者,對他們,小區工作人員一對一上門服務。
最讓我們吃驚的是,小區很早就進入疫情防控“戰時狀態”。從1月22日開始,小區就開始對進出人員進行測溫、登記等管控。原來,這一天,省民政廳后勤部門負責人,對所有廳屬小區下達了這樣的命令。在小區24小時值班的物業負責人汪建學,和小區居民夏惠蘭都證實了小區戰時管控比武漢全市其他小區早得多。
從湖面上飛過來的小鳥停在小區樹枝上,花園小區背后是武漢文脈重地武漢大學珞珈山。千年罕見疫情襲擊了武漢,而這里,山無恙、水無恙 、小區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