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雯

她是堅守者,在一線臨床呼吸內科崗位上30余載。
她是守望者,抗擊非典的戰斗史讓她時刻保持敏銳頭腦。
她是擔當者,是拉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警報”的第一人。
她是沖鋒者,帶領“白衣戰士”們日以繼夜戰斗在抗擊疫情最前沿。
她是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的張繼先,是同行眼中的“鐵娘子”,是同事的業務“主心骨”,是團隊醫護人員心中的“精神領袖”,亦是科室年輕人的“知心大姐”。
近日,張繼先被湖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湖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記大功獎勵并由省直機關工委擬推薦為全國勞模。
迷霧中吹響疫情防御戰的號角
2019年12月底,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這個離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最近的兩家三級醫院之一,一場迷霧中與新型冠狀病毒的交鋒正在展開——
醫院呼吸內科主任張繼先,今年54歲,身材嬌小的她卻是業內有名的“鐵娘子”,說一不二、雷厲風行、十分果敢。
醫院分管業務的副院長夏文廣向記者回憶張繼先首次向他匯報“異常情況”時的情景,依然心有余悸。張繼先大膽地提出:“這是我們從沒見過的病,還是一家人感染,肯定有問題!”
2019年12月26日,住在醫院附近的一對老夫妻因發燒、咳嗽來到張繼先所在的呼吸內科就診,胸部CT片呈現出與其他病毒性肺炎完全不同的改變。張繼先敏銳地覺察到不對,讓老人叫來兒子做檢查,兒子沒有任何癥狀,但CT顯示肺上同樣異常。同一天,呼吸內科又來了一位華南海鮮市場的商戶,同樣的癥狀讓張繼先心中警鈴大作。
夏文廣說:“12月27日,張繼先通過院感辦向我匯報了情況后,我們立刻進行了院內會診,判斷有可能是傳染性疾病,決定上報給江漢區疾控中心。”隨后的兩天,同樣的病人依然在增加。
12月29日下午,夏文廣和張繼先一起,與醫院十多位專家又進行了多部門會診,得知還有兩例類似病史患者同出自華南海鮮市場,去了其他醫院治療。當即決定:“刻不容緩,不能按部就班,要立刻向省、市衛健委疾控處報告。”
12月31日,武漢市衛健委正式對外發布:武漢地區發現了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患者已隔離治療,并指出該病毒性肺炎與華南海鮮市場有關。
夏文廣說:“上報的過程中,全院醫療工作者們,沒有任何一個缺位,才得以給政府及早監測疫情爭取了時間。”
為何是張繼先?是偶然更是必然
第一個上報的人為何是張繼先?醫院在華南海鮮市場附近,這只是偶然因素,但在張繼先這位呼吸內科老兵身上發生,也是必然。
“張繼先能夠敏銳發現疫情并及時上報,我們都不感到奇怪。”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體檢中心主任么冬愛是張繼先武漢大學的同學。“上學時,她就很有鉆研精神,能首先發現問題,得益于她扎實的專業功底和醫學思維體系。”
1989年7月就披上白大褂的張繼先,同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歷次重大戰役中,她都沖鋒在前,曾榮獲抗擊非典戰役三等功、原省衛生廳頒發的四川汶川地震救援先進集體、全國醫藥衛生系統創先爭優活動先進個人、原省衛生廳直屬系統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從發現那一家三口起,張繼先就在呼吸內科的病房中隔出了一塊封閉區域安排新冠肺炎病例,還囑咐科室人員在網上訂購了30套細帆布的白色工作服,暫作隔離服使用。一直和張繼先并肩戰斗的呼吸內科副主任余怡漢告訴記者:“很少有醫院會提前預備這么多防護用品。張繼先的迅速反應,保護了我們很多醫護人員。”
如此迅速的反應和專業的防護意識,得益于張繼先曾經與非典的戰斗經歷。
2003年,在非典疫情防治期間,張繼先是武漢市江漢區專家組成員,那時她的工作是到各個醫院排查疑似患者,這段經歷讓她對傳染病疫情始終保持高度敏感:“我從那時就有感覺,什么叫公共事件,什么叫群體事件。看病時總要問病人的住址、職業。”也是從那時開始,張繼先要求她的醫護團隊跟病人接觸時必須戴口罩,馬虎不得。
醫者勇士,疫情戰場上的“定海神針”
疫情發生后,張繼先和其他一線醫護人員住進了醫院旁邊的賓館。但去休息的時間卻很少,遇到危重病人,她帶領團隊通宵達旦搶救。她很難睡個安穩覺,晚上幾十個電話打過來是常態,有咨詢的、有求醫問藥的、有臨時會診的、有要搶救病人的,還有記者采訪的……一宿不能合眼,第二天還要照常工作。
連續幾小時的高強度工作,身穿不透氣的防護服,不能吃東西、不能喝水、不能上廁所,不僅要救治患者,有時遇上情緒焦躁的病人,還要解釋安撫。身上濕了又干,干了又濕。為了減少上廁所的次數,幾乎一整天都不怎么喝水,更別提吃飯了。
“這樣的工作狀態多長時間了?”記者問。
“記不清了,從12月底到現在,我們都沒有休息過,沒有時間概念,下班倒頭就睡,困‘死還常常睡不著。”張繼先說。
“我們心疼張主任,讓她休息一會兒,她總說不要緊。我們也擔心她被感染,她卻說,‘放心,我會做好防護的。”余怡漢說。
病房變成了戰場,白衣天使變成了白衣戰士,團隊每個人都和張繼先一起流過淚。每次,張繼先總是先擦干眼淚,帶領大家繼續戰斗。
即使是在如此緊繃的狀態下,張繼先依然一絲不茍。“她性子比較急,對自己要求極高,對我們也是,工作上不容半點差錯。我們都知道,她是‘刀子嘴豆腐心,一切高要求都是為了病人。”
余怡漢坦言:“說實話,我們心里也會恐懼,說不怕被感染那肯定是假的。雖然我們在巨大壓力下體力嚴重透支,但只要張主任在,我們就有‘定海神針。每當需要去面對危重情況時,她總會說:‘我第一個去!話語雖簡單,卻讓我們每個人都覺得有了依靠。”
熱血出征,她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張繼先在醫院有多重“身份”:除了主任醫師、教授,也是院紀委委員、呼吸內科黨支部書記。平時,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積極開展支部各類活動,增加團隊凝聚力。到社區義診,去基層農村健康扶貧,舉辦健康講座,開展教學查房等。
她也是科室的“知心大姐”,善解人意、樂于助人,連年輕單身護士的個人問題,她也常常放在心上,在全院上下贏得“德藝雙馨”的美譽。
1月26日,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成為第三批定點醫院,醫院從2019年12月底的一個病區,到如今的24個病區,床位達到1000張,分院也騰出來收治新冠肺炎病人,還接管了1000張床位的江岸方艙醫院醫療工作。
“共同筑起疫情防控阻擊戰牢不可破的白衣長城……堅決完成黨中央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這是該院《致全院共產黨員倡議書》發出的號召。
最質樸的堅守,是黨員醫護工作者的精神本色。張繼先猶如一面鮮艷的旗幟,感染著全院546名黨員和每一位醫護人員。請戰書如雪片般遞交——
“我向組織請戰,保證順利完成任務,安全返還!”
“我是黨員,我先上。”
他們當中,有一線的醫生、護士,也有行政人員;有幾十年黨齡的老黨員,也有滿腔熱血的入黨積極分子;有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也有已退居二線的老兵。
張繼先的團隊更是一直堅守前沿堡壘:“我們都有一個信念,一直戰斗到最后一刻,不倒下,不退縮。”
截至到2月17日,該院已治愈出院328人。而這個數字,每日都在不斷增加。談到“出院”,張繼先才會展露久違的欣慰笑容,這便是她和戰友們最幸福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