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軼 潘麗娜 牟曉秋
(1、大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黑龍江 大慶163312 2、大慶市中醫醫院,黑龍江 大慶163001 3、大慶油田總醫院,黑龍江 大慶163316)
下背痛是一組以下背、腰髓臀部疼痛為主要癥狀的綜合征。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85%的個體在一生中都患過腰酸背痛,其中約15%~20%發生下背痛[1]。慢性非特異性下背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是指主觀感覺腰、腰骶、骶髂、臀部伴或不伴下肢疼痛,同時又缺乏特異性影像學診斷的一類下背痛的總稱[2]。由于其臨床癥狀明顯,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進行治療方法的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本研究通過運用肌筋膜釋放技術訓練方法對慢性非特異性下背痛患者進行手法治療及訓練指導,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匯報如下:
收集2019 年1 月~2019 年6 月大慶市中醫醫院康復科及大慶油田總醫院康復科就診的非特異性下背痛患者50 例,隨機分為兩組,即對照組及實驗組,每組25 例患者,年齡在20~70歲之間,經統計學分析,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性別、年齡、身高、體重等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1 入選標準:①臨床診斷為慢性下背痛即腰背部間斷性或持續性疼痛,持續3 個月以上[3],伴或不伴股后外側放射痛;②患者年齡在20~70 歲之間;③痛區及下方患者主訴有壓痛和/或肌痙攣;④X 線檢查結果以腰小關節間隙狹窄、分離、不對稱及椎椎體旋轉等征象為主,其余無陽性表現;⑤通過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或骨密度測量等排除患者具有骨關節系統引起下背痛的疾病,如腫瘤、風濕性關節炎等[2]。
1.2.2 排除標準:①患者有嚴重肺、心、腎功能不全者及精神病;②合并有骨關節系統疾病,如腰椎腫瘤、腰椎管狹窄癥及骨質疏松癥等;③實驗中由于未知原因病情持續加重或者出現嚴重并發癥者;④年齡在70 歲以上患者;⑤中途中斷或修改治療方案者[3]。
對照組:采用DMS(深層肌肉振動儀)加常規康復訓練方法即運動療法、理療及懸吊式核心穩定訓練等。
實驗組:在常規康復訓練的基礎上,采用肌筋膜釋放技術手法對患者進行下背部的筋膜放松,根據患者的疼痛程度的不同選用不同的訓練位置,并指導患者使用泡沫軸等工具進行自我訓練。
兩組患者分別在治療前、治療后4 周結束時和治療結束3個月時進行評價,評價指標包括疼痛及腰部功能評定。其中,①疼痛評定:采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評定,方法是在白紙上畫一條10cm 的粗直線,并將直線分成10 等份,兩端分別為“0”分端和“10”分端,“0”分表示無痛,“10”分代表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患者可以根據自身的疼痛程度,在線上相應的位置做標記;疼痛強度越大,標記的分值越高[4]。②腰部功能: 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問卷(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主要對10 個方面內容進行調查;每個問題有6 個選項,每個問題分數為0~5 分,0 分為無任何功能障礙,5 分為功能障礙最明顯。計分方法以(實際得分/最高可能得分)×100%計算,所得數值為腰部功能障礙指數。其分數越高,則表示患者的功能障礙越嚴重[4]。
采用SPSS 19.0 統計軟件,以兩樣本t 檢驗進行統計分析,其中,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評分結果比較(x±s,n=25)
通過統計學結果可以看出兩組在治療后4 周及治療后3 個月與治療前比較差異顯著(△P<0.01);實驗組在治療4 周后及治療后3 個月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0.01)。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腰部功能評分結果比較(x±s,n=25)
通過統計學結果可以看出兩組在治療后4 周及治療后3 個月與治療前比較差異顯著(△P<0.01);實驗組在治療4 周后及治療后3 個月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0.01)。
通過多項研究結果顯示慢性NLBP 疼痛機制復雜,主要是由于受到神經支配的肌肉、韌帶、椎間盤,以及腰椎小關節等結構異常時均可引發下背痛;其病因主要與腰部肌肉疲勞和收縮能力降低、腰周的局部穩定肌群活力下降有關,進而降低了腰椎的穩定性,無法承受外來負荷導致疼痛發生[5]。使用合適的筋膜手法所來來的持久性和漸進性效果源于筋膜的這種可塑性。與肌肉不同,筋膜一旦被成功地牽長就不會“彈回”原樣[6]。肌筋膜釋放技術主要放松的是人體深筋膜,并對疼痛點進行松解,通過深筋膜的放松進而使患者下背痛的疼痛程度減輕,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同時,肌筋膜釋放技術也是有效提高核心肌群肌力的訓練方法,核心肌群的穩定也是保持脊柱正確位置及力線的基礎,也是維持人體正常姿勢的基礎。因此,進行肌筋膜釋放技術的訓練能夠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核心肌群的肌力和耐力,進而提高脊柱的穩定性,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效緩解下背痛。根據統計學結果可以看出,肌筋膜釋放技術對減輕患者下背痛和改善腰部功能療效顯著,有推廣和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