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豐
前兩天遇到一個話癆型的專車司機,全程半小時,他一直在說話,也讓我知道了很多秘密。比如,現在的專車司機其實要上班打卡:每天早上5點必須打卡,而且保證要開滿從5點到8點的3個小時。在出車之前,司機還要經過考核,合格后才能上路。此外,司機每天必須完成出車7小時的任務,但接單和下班時間可靈活決定。
看上去不太令人愉快。雖然大家都能理解,要求司機們早上5點開始上班,是為了保障早高峰時段路上有一定數量的車服務公眾,但這樣的限制和我們所想象的這個行業的自由狀態大相徑庭。我想引導他繼續吐槽,他卻說,這一切都很好,“必須正規化,才能真正提升這個行業”。
這個話題讓師傅徹底打開了話匣子。他告訴我,在他的車上是不允許吃零食的。“昨天有一對小情侶,拿著香腸在路邊等車,我讓他們吃完再上來。當然,等待的時間不收費。”如果是搭載行動遲緩的老年人,他會把車停下來等得足夠久,哪怕后面的司機鳴笛催促。“當他們看到我是在服務老年人,也能夠理解。”
在這位司機看來,自己和同事們承擔著提高城市文明水平的職責,從他的言談中,我分明能感受到一種職業榮譽感。在上高架匝道的時候,他老老實實按要求把車速限制在時速30公里以內,等紅燈或轉彎的時候絕不搶跑。這樣的態度讓我感到吃驚,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種讓人感動的“新道德”。這是新技術帶來的變化,除了解決就業和服務大眾這樣的貢獻外,網約車可能正在慢慢改變著包括司機和乘客在內的部分民眾的習慣。
英國資深專欄作家詹姆斯·布拉德沃斯曾花了6個月時間,調查“零工經濟”形態下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狀況,并出版了《失去合約的人》。在這本書中,他展現的是亞馬遜撿貨員、優步司機等新工種人群的艱辛狀態。這些人不屬于傳統意義上的雇傭制工人,而是短期勞動者(零工)或者是服務于平臺的“自雇者”。
布拉德沃斯的調查很踏實,寫作也很精彩,但是其目的在于揭示這種“零工經濟”時代勞動者遭受到的不公,卻沒有注意到,這些新技術引發的革新,不止表現在經濟和勞資領域,也引發了社會或者人們生活習慣的變化。
以我的觀察,網約車帶來的社會革新其實相當明顯。比如,在中國的大都市,它可能大大改變了人們不守時的習慣——在公共交往中,遲到曾經是相當普遍的現象。看上去是習慣使然,其實也和人們無法掌握自己的通行時間有關。隨著地鐵線路不斷開通和網約車普及,人們能夠準確判斷自己將在路上花費多長時間,自然會大大減少不確定性。
以前,常有乘客把手機遺忘在出租車上,事后很難尋獲。如今,這樣的事越來越少,因為技術進步了,人們可以更清晰地定位自己的手機在什么地方。除了少數故意偷竊的情況外,撿手機不還的現象日漸減少。新技術就是這樣慢慢改變著人們,不知不覺間,我們變成了“更文明的人”。這可能是中國大城市正在發生的最好的變化之一。
海城樓薦自《支點》202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