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民

每當伏案寫作時,思緒是最集中而敏捷的。一次旅行可能會收獲上百張隨拍照片,但其中哪些細節是值得分享和回味的?還真是需要認真在記憶和圖像中搜索。
有人說,到了日本沒見過櫻花是一種遺憾。但到了日本如果沒來過京都,可能這次旅行都不算完整。近些年,隨著赴日旅游的火熱,中國人對京都的印象好得出奇。可是除了到那些傳承“唐風宋韻”的著名景點“打卡”之外,其中還有哪些細節值得去推敲和駐足呢?
找到屬于自己的京都,才算不辜負這次旅行吧。
在去京都國立博物館的路上步行了一段路,路過了鴨川,風景之美自不必說,但總感覺這樣的景致看看就好,所以腳步并未停歇。
走到博物館南門,直面正對的是平成知新館,或許是它看起來太普通,游客的注意力很容易被位于東側的明治古都館吸引。那是一座擁有120多年歷史的老館,是明治時期建造的文藝復興風格建筑。整個建筑左右對稱,其中軸線和正門的中軸線完全合一。來京都國立博物館,可能上鏡最多的就是它了。
再說說平成知新館,沒有復雜的形體,也沒有多余的修飾,純粹的基本建筑語言,營造了具有感染力的空間。新館在設計時受限較多,由于地處京都古跡集中的東山區域,該區的建筑限高僅為15米,因此新館在設計時特意保持檐口高度與老館同高。其入口處豎立的實墻,是設計師谷口吉生慣用的手法。這種含蓄的遮擋類似中國室內的屏風,將內外空間既分離又連通,好似日本傳統住宅的玄關一般。

京都國立博物館明治古都館

南宋 牧溪《水墨寫生圖》卷4 7.3厘米×814.1厘米故宮博物院藏從牧溪的作品中,能看出對后世沈周、徐渭、八大山人甚至揚州八怪等皆是有影響的。
新館的玻璃豎向金屬格柵線條與纖細的立柱序列,是日本住宅中最基本的素材。這樣的處理將建筑與環境的界限相對模糊,最大限度地將室外的景色引入到建筑中。用最簡單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世界,讓視線既不穿透也不停滯,這種最為親民的材質形式表達了最質樸的禪宗韻味。
館內除了一些日本傳統工藝及文物展外,南宋畫僧牧溪的展覽最能引起筆者的親切感。牧溪俗家姓李,佛名法常。他在中國畫史上似乎名聲不彰,甚至有人說他“粗惡無古法”。但他的許多作品在元明時期被帶到日本,被視為“日本畫道的大恩人”。作家川端康成曾說:“他的畫多少有一些粗糙……但是日本仍然把牧溪視為最高。由此可以窺見中國與日本不同之一斑。”

“陸舟之松”搭配著枯山水,像極了大面積留白的古代山水畫卷,對于心靈來說更加可游可居。

庭院內的金閣寺垣
元代畫史著作《畫繼補遺》中對牧溪的評價頗有微詞:“善作龍虎、人物、蘆雁、雜畫,枯淡山野,誠非雅玩,僅可僧房道舍,以助清幽耳。”然而,或許正是這份“清幽”攝住了追求“幽玄”與“空寂”的大和民族的心靈,所以他在日本獲得了遠勝于故土的聲望與尊崇。審視牧溪的作品,確實如川端康成所言,粗糙甚至怪誕,但細品之也能看出他對石恪、梁楷等人畫風的繼承和發揚,其形簡神完的意蘊也是令人回味無窮的。
陰天的京都別有一番風情。而在陰天時來到京都的文化標簽——世界文化遺產金閣寺,更能顯出它華麗外表下的沉靜和憂郁。
很多中國人知道金閣寺,都是通過日本動畫片《聰明的一休》。對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來說,對《聰明的一休》記憶是深刻的,主題曲的旋律恐怕永遠會縈繞在腦海中。《聰明的一休》中的足利將軍的原型就是金閣寺的主人足利義滿,在動畫片里他經常給一休出難題。園子里的楓樹很多,如果是秋天來想必又是另一番風景。樹下滿是青苔,青苔是時光之物,歲月的痕跡綠油油的生在角落,仿佛再像人們訴說著時光荏苒、歲月流逝的故事。
初到金閣,人們往往是站在湖畔安靜地望向對面,被那個金光璀璨的建筑吸引了全部的注意力。但在整個金閣寺范圍內,其實很多景致是值得駐足一觀的。從建筑格局來講,金閣寺除了是一座寺廟,還是一座設計巧妙、布局合理的古典園林。其極具古典美學的建筑群落,使游客無論身處哪個角落,都能感受到幽雅的禪林意韻。沿著指示標志緩緩走來,你會發現那個金燦燦的建筑由近至遠,然后漸漸消失在茂密的綠植中。這一路你還會路過鯉魚石、白蛇冢、夕佳亭等等,相比那個尤為“搶眼”的主建筑,面對它們時你會覺得自己更像個過客。
但金閣寺的美真的不止于“金閣”。在即將走出庭院的地方,一處枯山水赫然出現。顧名思義,枯山水并沒有水,是干枯的庭院山水景觀。它跳出了樹與水的限制,以枯之名顛覆了人們觀念中的庭院之美,人們通過它不僅可以看到庭院的外在之景,更可以觀內心之境。金閣寺的這處枯山水不算奇特,沒有象征山巒的石塊,只有象征水流的白沙,不過配合旁邊的一顆傾斜的松樹,也算別有韻致。這顆松稱為“陸舟之松”,據說是足利義滿將軍栽種的盆栽,形狀猶如揚帆的船一般,樹齡已有600年以上。靜觀這處枯山水,像極了大面積留白的古代山水畫卷,對于心靈來說更加可游可居。
世界文化遺產清水寺堪稱京都歷史文化的頭牌,在各種攻略中都是京都行必不可少的。對于筆者來說,比起清水寺本身,它周邊的區域似乎更令人沉醉,用“風情萬種”來形容絕不為過。那些小街小巷,有一種一見鐘情、百看不厭的魅力。
清水寺門前的清水坂是長長的一條人行坡道,日式傳統風尚的手工藝品店、伴手禮品店、小吃店、甜品店、茶室、咖啡店一家接一家,滿滿當當卻不喧囂浮躁,有的只是秩序井然。如果你想躲開人潮,只要隨便鉆進一個小巷子,那就是一個寧靜的世界。

作為京都歷史文化的頭牌,清水寺總是人流如織,想在這里體會一分寧靜真是“太難了”。
清水坂上不知有多少家店鋪,賣京果子的“八ツ橋”,每家都強調自己是最正宗的老鋪;賣“京漬物”的咸菜鋪,忙著招攬客人進門品嘗各種醬瓜泡菜;扇子鋪里,團扇折扇花團錦簇;林林總總的土產物店,無一不是代代相傳的地道京工匠手藝。這里的店鋪雖多,商品卻各具特色,絕不從俗,往往只此一家,保持著京都人骨子里的那種驕傲和自尊。各種茶坊食肆點綴其間,暖簾下只看得見店內庭院的花草,雖然看不到真正的食物卻令人有食指大動的欲望。倒是那邊小攤兒的燒栗發出撲鼻香氣,引得人剛要過去買來嘗嘗,中途卻被秀色可餐的抹茶甜筒給絆住了腳步……
蜿蜒曲折的清水坂猶如鄉間小鎮,彰顯著濃郁的日本風情。其間還有更靚麗的風景,那就是穿著滿身色彩鮮艷和服的年輕女子,踏著木屐邁著碎步,三三兩兩結伴同行。京都的歷史精髓也濃縮在這大街小巷里,行走在這古老的街道,韻味是百轉千回的。


通向清水寺的各條小街巷,也成了游客的天堂。
千本鳥居如何取景
伏見稻荷大社算是京都各大景點里最有人氣的。走進千本鳥居,老朽褪色的暗紅色牌坊和光鮮亮麗的朱紅色牌坊密集地交織在一起,透過陽光的照射顯得格外壯觀迷人,視覺上頗為震撼。在這條紅色隧道里留個影應該是所有人的規定動作,但有一個問題是,你舉起相機的時候,似乎總有人闖進你的鏡頭,想拍出最佳效果還是有難度的。
怎么辦?筆者有一個可行性很高的經驗——半途折返。走完千本鳥居通常需要兩個多小時,但是真的走到盡頭,確實也顯得單調而乏味。所以,在走過一半甚至三分之一路程時,如果在你左側有折返路線干脆“順坡而下”。這時你會發現,返回的路線人流稀少,你可以多逗留一段時間,盡情地“咔嚓咔嚓”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