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笙清
內畫是我國一種特有的傳統工藝,它的產生源于鼻煙壺內的繪畫。內畫鼻煙壺制作工序繁雜,材料的選擇要質地透明、純凈,掏膛處理后,用金剛砂、小鐵球摻和水在壺內不停地搖動,以此對壺的內壁進行磨砂,產生在宣紙上作畫的效果。最后用彎曲成鉤狀的細筆蘸上顏料,通過大約只有5毫米的瓶口,在壺內壁上寫字作畫。這一工藝最難的是字畫必須反向而為,使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正面的圖像和文字。因為有著獨特的藝術形式,內畫鼻煙壺一直都是中國藝術品收藏者追逐的熱門。
馬少宣(1867年至1939年),清光緒年間著名內畫煙壺匠師,內畫鼻煙壺書畫并茂、筆法精湛。清代內畫鼻煙壺分為京、冀、魯三大流派,馬少宣就是京派的杰出代表,與葉仲三、周樂元、烏長安并稱為“清代京師內畫四大畫師”。他創作的內畫鼻煙壺曾獲得過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名譽獎。
馬少宣水晶內畫蝴蝶圖鼻煙壺(圖1)高7.2厘米,壺身為水晶料,壺蓋為玉料。正面內壁繪數只彩蝶,翩翩起舞于花叢之中。壺身上方中間位置自右至左有四字題款:“探花及第”,旁邊鈐橢圓形白文“宣”印。反面有楷書六行豎行款:“戊戌冬日。百樣精神百樣春,小園深處靜無塵。筆花妙得天然趣,不是尋常夢里人。于京師作,馬少宣。”根據題款可知該作為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所制。在這件內畫鼻煙壺上,花卉淡雅疏麗,幾只蝴蝶大小不一,或棲息于花卉之上,或穿行花間嬉戲追逐,或雖翩翩遠離似錦的繁花,但回頭流露出依依難舍的情狀,神態各異、惟妙惟肖。書法工整端正、清麗秀雅、一絲不茍,色彩濃淡相宜,字畫雅俗共賞,洋溢著一種濃郁的文人畫氣息。古代科舉考試一甲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科舉應試中選為“及第”,這件鼻煙壺款識“探花及第”,有“連捷高中”的美好寓意。
同樣為馬少宣所作水晶內畫花卉圖鼻煙壺(圖2),高7厘米,壺身為水晶料,壺蓋為玉料。正面內壁繪一蜻蜓由遠而近翩翩飛來,一只蝴蝶則停歇在花葉之上,似在專心致志地吸食花粉,清風吹拂,枝葉有些搖曳,動感十足。壺身上方空白處有作者題款:“仿南田老人筆法”,鈐方形白文“少宣”印。鼻煙壺反面題楷書款:“于京師作。清輝迤麗上東墻,笑啟庭窗納晚涼。點點露螢飛不定,夜深花氣入簾香。壬寅仲夏馬少宣。”鈐白文“少宣”印。畫面布局意境開闊,花葉描繪精細,連葉子的脈絡都刻畫得細致入微,特別是蜻蜓與蝴蝶的一動一靜使畫面妙趣橫生,顯示出作者匠心獨運的構思以及高超的內畫技藝。而一詩一畫的配置,則是馬少宣款內畫的重要特征,富有濃郁的詩情畫意。壬寅年為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所以這件鼻煙壺為馬少宣壯年時期的作品。
明末清初鼻煙傳入中國,成為朝廷官員、富人以及文人雅士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生活用品。其主要成分是在優質煙草末中加入麝香等名貴藥材,在密封的蠟丸中陳化數年而形成,人們把它當作提神醒腦、活血防疫的保健之物。為了保持鼻煙的油性和味道,人們一般使用小巧玲瓏方便攜帶、密封性能良好的鼻煙壺來盛裝鼻煙料。在清代,鼻煙壺不僅是盛裝鼻煙的實用容器,還是供人們賞玩和顯示身份地位的藝術佳品。

圖1 清 馬少宣水晶內畫蝴蝶圖鼻煙壺武漢博物館藏

圖2 清 馬少宣水晶內畫花卉圖鼻煙壺武漢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