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錦根 周淼葭
銀企合作簽約現場正如開江縣農信聯社理事長周依春所說,開江農信人始終秉承服務“三農”的定位,無論經歷多么坎坷的歷程,無論經歷多少輩農信人,也無論以后怎么改制和發展,開江農信人服務“三農”的初心都沒有改變。這個初心就是農信社的魂。魂在,即精神在,初心在,則傳承在。
而正是開江縣農信聯社源源不斷的金融動力,讓開江縣特色產業成為推動縣域經濟高質發展的重要支撐。
2019年歲末,雖是隆冬時節,但位于開江縣新太鄉龍形山村的生茂源種養循環農業基地內卻是熱火朝天,基地建設加緊施工,望著平整有序的2000畝昔日撂荒地,泛出新綠的600畝牧草,孕育著希望的500畝果林,圈養著800頭肉牛和300頭能繁母牛的大型標準化養牛場,基地負責人、開江縣生茂源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陸倫生說:“能有今天的規模,離不開農信社的一路支持啊!開江縣農信聯社貸款就像及時雨,幫我們戰勝困難。”
開江縣農信聯社理事長周依春(右二)在特色農業基地調研金融服務
開江縣農信聯社理事長周依春(左一)在特色農業基地調研金融服務
2017年初,在外打拼多年的陸倫均、陸倫生兄弟倆在政策的感召下回到家鄉開啟了創業之路。經過多方考察論證,他們決定整合利用村里撂荒山地,高標準建設特色生態循環種養基地,帶動家鄉群眾增收致富。當年3月27日,兄弟倆投資5000萬元,正式注冊成立了開江縣生茂源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生茂源),同時成立了開江縣俊麗雨虹養殖專業合作社,吸收當地村民參加合作社,以“基地+合作社”模式帶動全村發展特色生態循環種養業。
在縣鄉黨政和村社組織的支持下,生茂源集中流轉撂荒坡地2000余畝,并自籌資金2000余萬元,采取機械化加人工作業的方式,很快完成了土地平整、園區道路、基礎生產設施、功能分布等基本建設,一個標準化、規模化、機械化、生態化、有機化的特色種養循環現代農業園區終于有了雛形。
然而,在初期投入2000多萬元后,原計劃中的后續資金卻遲遲沒到位,標準化肉牛母牛繁育場以及果樹、牧草等項目尚未完工。巨大的資金缺口讓剛剛起步的生茂源舉步維艱。正當兄弟倆為后續資金四處籌措無果而備受煎熬之時,在縣里舉行的一次銀企對接會上,開江縣農信聯社主動找到了陸倫生表示原意提供信貸資金支持。隨后,開江縣農信聯社立即召開專題會議,決定對生茂源開辟綠色通道,經過實地考察、項目審查論證、擔保、信貸審批等流程后,首筆專項貸款300萬元于2018年3月順利發放到生茂源。“這300萬看似不多,但卻是我們的及時雨,幫我們解決了大問題。”陸倫生不無感慨地說,在山區搞循環農業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而且短期內無法見效。要不是開江縣農信聯社伸出援助之手,多次及時發放貸款,補上資金缺口,還不知道現在能不能將標準化養牛場建設起來呢!
開江聯社業務部客戶經理熊浪(左)到生茂源公司標準化養牛場了解其生產情況? 周淼葭 攝
開江縣生茂源公司董事長陸倫生向記者介紹桃樹種植情況??周淼葭 攝
在開江縣農信聯社的持續支持下,生茂源順利完成土地整形,實現山區坡地機械化生產土地1300余畝。并成功引種了青儲玉米500余畝、牧草600余畝,在四川省農科院指導下種植的優質新品桃樹500余畝、李子100余畝,預計今年將首次掛果。為滿足種養業水源供給,生茂源公司還在縣水利部門支持下建設了一口小(二)型水庫。同時,順利建成了大型標準化養牛場16000平方米,預計年出欄肉牛900頭,能繁母牛300頭,通過自繁自養的方式,目前已存欄肉牛400多頭,懷孕待產母牛200多頭。“幾個月后,這批肉牛出欄和小牛出生,即可獲得收入超過1000萬元。”負責肉牛母牛養殖的陸倫均一邊巡視牛場一邊激動地說,“有了開江縣農信聯社的貼心服務,我們更有信心了。”2019年,生茂源肉牛養殖基地全村集體經濟項目提供有機肥牛糞3600噸,實現純利潤300萬元,為村民提供就業機會1萬余次。同時,帶動了全村很多年輕人回到家鄉創業。
生茂源在山區發展規模化特色生態種養循環農業得到了開江縣黨政的肯定。2019年4月,開江縣委書記羅建專程到基地考察后對開江縣農信聯社幫助生茂源以規模化、集約化、智能化、標準化的“大園區帶小業主”模式大加贊揚,并表示將全力支持生茂源建成山區全程機械化、種養生態循環的示范基地,實現園區變景區,打造生態循環農業休閑觀光園。
談起未來前景,陸倫生信心滿滿地說,將以特色種養加鄉村旅游的模式,再建設一個能接納上千人的學生尋根教育基地,對孩子進行新思維的教育、未來領導者、演講口才、孩子感恩教育、愛心渡人及企業管理等教育培訓;建一個健康養老中心,讓留守老人安度晚年。最終實現荒山變綠、坡地變平、產業轉型、群眾致富的目標,為鄉村振興、助力脫貧攻堅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