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決定打造綠色合作伙伴關系
9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同歐盟輪值主席國德國總理默克爾、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共同舉行視頻會晤。中德歐領導人就中歐關系深入交換意見,為下一階段中歐關系規劃方向,確定重點領域,一致同意加強溝通協調合作,確保今后中歐之間一系列重大政治議程取得成功,深化互信,實現互利共贏,堅持維護多邊主義,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推動中歐關系邁向更高水平。中歐雙方宣布簽署《中歐地理標志協定》,確認加快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實現年內完成談判的目標。中歐決定建立環境與氣候高層對話和數字領域高層對話,打造中歐綠色合作伙伴、數字合作伙伴關系。
習近平強調,要打造中歐綠色合作伙伴,建設性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多邊進程,相互支持對方明年辦好聯合國氣候變化格拉斯哥大會和《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昆明大會取得積極成果,為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默克爾、米歇爾、馮德萊恩表示,歐方愿同中方加強對話,增進互信,推動經貿、投資、綠色經濟、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可持續發展等領域合作取得更多成果。
工信部:支持民營電氣企業“走出去、引進來”
近日,工信部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7662號建議的答復中表示,經過多年建設發展,電氣裝備行業已成為制造強國發展重點領域之一,行業年主營業務收入約占整個裝備制造業的三分之一。
國務院有關部門始終積極支持民營電氣企業“走出去、引進來”。近年來,我國電氣設備等能源裝備、技術、標準和工程服務“走出去、引進來”成效顯著,企業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
下一步,工信部將進一步加強與有關國家在能源技術裝備領域的交流合作,著力拓展“一帶一路”國際市場。
一是推動我國能源技術裝備和標準“走出去”。重點支持高效低成本可再生能源發電、先進核電等先進技術合作,逐步提高我國能源技術裝備的國際知名度和品牌形象。依托能源產品、服務及工程項目的國際合作,加快與開展合作的國家進行能源標準互認對接,加大我國能源標準采用國際標準力度,鼓勵我國能源領域標準化專家積極承擔國際標準制定工作。
二是促進國外先進技術“引進來”。聯合制定《中歐能源合作路線圖(2021—2025)》,加強中歐雙方能源技術創新領域的務實合作,推動關鍵技術裝備的引進,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國務院:加快電網企業剝離裝備制造等競爭性業務
9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召開,確定政務服務“跨省通辦”和提升“獲得電力”服務水平的措施,持續優化企業和群眾辦事創業環境;要求按照“兩個毫不動搖”支持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改革發展。
為提升“獲得電力”服務水平,會議確定,2022年年底前,實現居民和低壓用戶用電報裝“三零”服務全覆蓋,其中非居民用戶辦電時間減至15個工作日內。上述措施三年累計可為小微企業節省投資約1300億元。
會議指出,要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支持國企和民企改革發展。下一步,圍繞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一要持續推進國企提質增效。扎實推進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加快剝離非主業,著力做強主業。二要進一步為民營企業發展創造公平競爭環境,帶動擴大就業。持續放寬市場準入,加快電網企業剝離裝備制造等競爭性業務,推動油氣基礎設施向各種所有制企業公平開放。
《風力發電場并網安全條件及評價規范》(修訂征求意見稿)發布
9月15日,國家能源局綜合司發布《風力發電場并網安全條件及評價規范》(修訂征求意見稿),旨在進一步加強風電場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有效開展風電場并網安全性評價工作。
該規范在《風力發電場并網安全條件及評價規范》2011版的基礎上,分析風電行業發展現狀和安全管理面臨的形勢,進一步修訂完善了風電場并網安全必備條件及具體的評價項目。
標準適用于單機容量500kW及以上并網運行風電場(下稱“風電場”),其他并網運行風電場參照執行。
新建、改建和擴建的風電場應當通過并網安全性評價。已投入運行的風電場應當定期進行并網安全性評價,周期不超過5年。
評價項目涉及風電機組、風電場、高壓變壓器、涉網高壓配電裝置、過電網、接地裝置、無功補償裝置、風電場儲能設備、海上柔直和海上升壓站等電氣一次設備,繼電保護及安全自動裝置、電力系統通信、調度自動化、直流系統、風電場儲能控保和海上風電柔直控保等電氣二次設備。
福州市支持海上風電裝備產業發展
9月4日,福州印發了《關于支持福州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加快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通知》明確對所有進入福州江陰港城經濟區發展并經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園認可的風電裝備制造企業的扶持措施如下:
支持企業創新發展。對入區企業在獲得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之前繳納的超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稅率的企業所得稅部分予以獎勵。
福州市區域內的海上風電開發企業對江陰港城經濟區內企業生產的產品及其提供的運維、認證、培訓等服務可依法應用盡用。支持將經濟區內企業生產產品列入省級工業產品推薦使用目錄和《福州市名優產品目錄》,在省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政府性資金投資建設項目中可依法應用盡用。鼓勵企業積極開拓全球風電市場,按省內、省外和國際市場項目分類,分別按照合同金額的1%、2%和3%給予獎勵。
由入區企業支付個人工薪,并在福清市繳納個人所得稅年納稅額3萬元(含)以上的高級管理人員和年納稅額5萬元(含)以上的專業技術人才,按其上一年度所繳工薪個人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的80%予以獎勵,獎勵期3年。
完善園區基礎設施配套,打造國家級新型智慧園區。加快產業園供電、供水、道路、通信、消防、環保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光纜入園,滿足產業園國際研發與大數據應用功能需要,打造國家級新型智慧園區。
2020年平價風電大基地建設研討會在西寧召開
9月3日,以“迎接平價時代,共創風電未來”為主題的2020年平價風電大基地建設研討會在青海省西寧市召開。
縱觀我國風電過往的發展歷程,基地項目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當下,隨著平價時代的到來,在作為主力軍的風電基地項目開發中,更需要基于度電成本持續深挖全生命周期的降本增效潛力,切實降低技術性成本、嚴格控制非技術性成本、全面推進風電規模化建設。
專家指出,下一步,解決好消納問題是風電大基地建設中的關鍵點,這需要從提高本地消納、加大外送角度入手。
針對平價風電基地建設與電力消納,嘉賓建議重新定位風電產業,給予風電企業更多權利;更新開發理念,從發電商向能源服務商轉變;以降低度電成本為目標優化管控全生命周期;主動擁抱技術變革,實現風電產業高質量發展;積極推進兩個一體化,促進能源電力高質量發展;強化市場契約精神,保障供需雙方合法權益。
“中船海工101”安裝平臺完成首秀
9月12日,中國船舶集團海裝風電股份有限公司華能大連莊河海上風電II項目首臺H171-5MW低溫型海上風電機組成功吊裝。此次吊裝采用了“中船海工101”海上風電安裝平臺。這是中國海裝在該地區的首臺低溫型海上風電機組,也是“中船海工101”平臺的首秀。
本次吊裝的機組脫胎于中國海裝十年打造的5MW+海上風電平臺,在目前國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海上風電機型中,其批量裝機量較大、批量運行時間長,可靠性指標經過了廣泛的實踐檢驗。
該項目采用“中船海工101”風電安裝平臺,該平臺是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天津)海上風電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最新打造的自升式安裝船,是中國船舶集團傾力打造的風電全產業鏈的重要一環,也意味著集團已實現以中國海裝為龍頭的風電全產業鏈集群作戰模式。施工過程中,各單位配合默契,整個吊裝過程僅用時82小時,約為同地區其他項目首臺機組吊裝時間的一半。
海上風電葉片協同創新中心成立
9月16日,北京鑒衡認證中心與株洲時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湖南株洲成立海上風電葉片協同創新中心,圍繞風電葉片研發、檢測、認證等方面建立全面戰略合作關系。
相比陸上風電,海上風電對設備運行的可靠性要求更高,研制出高性能、高可靠性的超大風輪葉片是支撐海上風電發展的關鍵因素。目前國內風電葉片研發-測試-檢驗產業鏈并不完善,長葉片無法高效地按照國際標準開展檢驗檢測工作,影響了風電葉片研發及市場應用的進程。
基于此,鑒衡認證聯合葉片設計生產企業、測試實驗室建立海上風電葉片協同創新中心,將有效組織行業的研發測試基礎資源,開展具有前瞻性的葉片技術測試、標準規范研究等工作,以實現海上風電葉片技術創新為目標,切實提升海上風電葉片性能。創新中心即將落戶位于廣東陽江的國家海上風電裝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籌),并于近期開展葉片具體技術研發活動。
數據
18.7%
8月,我國總發電量723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8%。太陽能發電增速由負轉正,增長2.1%,7月同比下降為0.6%;水電增速加快;風電增速回落,增長為18.7%,回落4.5個百分點。
1500萬千瓦
據GlobalData預計,到2025年,中國臺灣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將超過450萬千瓦,到2035年年底中國臺灣將建設約1500萬千瓦的海上風電,成為亞太地區繼中國大陸之后最大的海上風電市場。
10.15萬億元
咨詢公司Wood Mackenzie認為,到2030年,亞太地區發電行業將吸引1.5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15萬億元)的投資,其中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將占其中的2/3,高達1萬億美元。
700萬千瓦
歐洲風能協會首席執行官Giles Dickson 近日在漂浮式風電論壇上發布預測:到2030年,歐洲漂浮式海上風電裝機容量有望達到700萬千瓦。目前至少有7個國家提出了漂浮式風電開發計劃。
436.98萬元
近日,蘇格蘭皇家資產管理局(Crown Estate Scotland)宣布,將提供5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436.98萬元)資金,其中30萬英鎊用于蘇格蘭海上風能理事會的項目,另外20萬英鎊將由當地海洋局用于研究海上風電對環境的影響。
760千米
作為歐洲一系列疫情復蘇計劃中優先考慮環境的一部分,英國正式啟動其和丹麥之間海底電纜“維京連接”(Viking Link)的建設,全長約760千米,這將是世界上最長的高壓直流連接工程,可實現140萬千瓦的電力交換。
國際熱點
德國
9月2日,德國財政部發布公告稱,政府首次發行的6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517.47億元)10年期綠色債券,獲得投資者超過330億歐元的認購。據媒體報道,德國2021年的綠色債券市場預計將超過1萬億美元。
莫桑比克
據莫桑比克消息,該國馬普托省目前正在建設莫桑比克第一個風電項目,總裝機容量為12萬千瓦,項目總成本約為2.8億美元。按計劃,該風電場將在3年內啟動并運行,在建造過程中,將提供700多個工作崗位。
丹麥
9月3日,蘋果公司宣布投資建造安裝兩臺世界上最大的陸上風電機組,從而推進其到2030年完全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據悉,該項目位于丹麥小鎮艾斯伯格附近,預計每年可發電0.62億千瓦時,足以為近2萬個家庭供電。此外,項目將作為陸上風電技術的試驗場。
韓國
9月1日,全球油氣集團道達爾與麥格理金融集團(Macquarie)旗下綠色投資集團(GIG)達成了50/50的合作伙伴關系,擬在韓國開發5個大型漂浮式海上風電項目,預計項目總裝機容量達230萬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