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欽弘
提起大涼山,許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偏僻落后。不錯,這里地形復雜、氣候惡劣、交通不便,山區腹地仍是農耕社會,著名的“懸崖村”就是最真實的寫照。曾經,高山形成的天然屏障,延緩了大涼山的現代化進程,但隨著我國風電產業的興起,呼嘯在山巔的風正成為改變大涼山貧窮面貌的一股強勁力量。以此為契機,憑借“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華能人“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建成了四川省第一個投入商業運營的高海拔山地風電場,成為一臺臺高聳入云的風電機組的管家。
風力發電的原理是將風能通過葉輪轉化為機械能,再通過傳動裝置和發電機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由于風能稍縱即逝、不可儲存,風電機組需要時刻保持良好的狀態。但超過3000米的海拔高度造就了極為惡劣的氣象環境,風電機組時常要面臨夏季雷暴、冬季凝凍等極端天氣的考驗,發生故障在所難免。為了保證機組的穩定運行,風電場員工不怕腳下道路的崎嶇與險峻,不畏四季輪轉的雨雪與風霜,定期開展巡檢和維護,及時消除缺陷和隱患。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大家的精心呵護,機組的可靠性持續提升,風電場的發電量節節攀升,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著源源不斷的綠色能源。
為了處理設備故障,有時候不可避免要犧牲大家休息的時間。特別是對于某些距離較遠的風電機組,維護人員往返機位和升壓站需要近3個小時。如果機組下午發生故障,維護人員處理完回到宿舍已是深夜。尤記得2018年春節前夕,因為發生凝凍天氣,風電場外送線路覆冰超過設計最大值,絕緣子因超載而斷裂,風電場全場失電。為了讓機組盡快恢復運行,保證節日期間的電力供應,公司第一時間組織后方的人力、物力進行搶修。春節期間,許多備件供應商都放假歇業無法供貨,在公司不計成本的積極協調下,備件的供應才得以保障;因進場的某些路段積雪過厚車輛無法通行,大家就用馬匹馱運機具材料;寒冬臘月,工人們也早已回鄉過年,經過我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勸返”,一支非常時期的施工隊伍才集結起來……大家爭分奪秒,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了搶修工作,最大程度地為公司挽回了損失。機組恢復運行時已是大年初一,直到夜里10點,大家才吃上可口的“年夜飯”。雖然這個春節過得略顯糟糕,但想到自己辛勞的付出點亮了城市鄉間,每個人心里都感到無比欣慰。
因為遠離城鎮,路途遙遠,為了減少在通勤時間上的消耗,保證員工輪休時能多陪陪家人,風電場采用“20/10”(上班20天,休假10天)的倒班模式。因條件所限,員工值守期間生活相對單調,娛樂活動極度匱乏,活動范圍基本局限在辦公室、宿舍、食堂“三點一線”。在這樣枯燥的環境中連續工作、生活20天,對人的意志和耐力是個不小的考驗。為了豐富員工的業余生活,風電場建設了“職工小家”,由員工自行開展蔬菜種植和家禽養殖,并定期進行廚藝比拼。此外,每年的春節和國慶長假,還會把留守職工家屬接到升壓站過節,盡可能地讓他們與家人團聚。雖然生活的精彩程度遠遠不及城市,但大家感受到的快樂反而更加的真切,也更懂得幸福的真諦。
得益于科技的進步,風電場的生產、生活條件正在改善。以前攀爬風電機組使用的助爬器雖能提供一定的助力,但仍要消耗掉登機人員較多的體力,且使用不便?,F在普遍使用的類似于升降機的免爬器,則大大減輕了登機作業人員的勞動強度。另外,公司正在建設的集控中心以及規劃建設的運檢中心一旦投運,風電場將實現“無人值班,少人值守”,絕大多數生產一線員工將有機會和普通大眾共享城市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