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綱,姚富升
(西安華地礦業管理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00)
高林-文多地區金礦床位于緬甸中央盆地內部的中央火山弧帶上,行政區劃隸屬實皆省Katha縣管轄,在晚白堊紀—古近紀,受印度板塊俯沖作用的影響,文多地區發生多期次的巖漿侵入和火山噴發事件,形成了區內中部大范圍花崗閃長巖、石英閃長巖巖基,在巖基東西兩側不同程度發育火山巖,該套火山巖具有形式多樣、類型豐富,主要有凝灰質沉積巖、火山角礫巖、流紋巖、安山巖及玄武巖,時代從早古近紀至今[1]。該火山巖所在的中央火山弧帶南北向長1200公里[2],是緬甸重要的銅金成礦帶,蒙育瓦銅礦、皎勃特金礦均位于其中[3]。

圖1 區域地質圖
緬甸中央盆地由三部分組成:東西兩側由兩個南北向沉積盆地組成,中間為火山巖帶。盆地分成許多南北向和南西-北東向的次級盆地,出露地層由新到老依次為:①第四系;②上新統Sodwin組石英礫巖、砂巖;③中新統~漸新統Sunbauk Taung組的砂頁巖;④古新統~下白堊統Mansigale群:礫巖、粉砂巖、硅質凝灰巖及安山巖;⑤下白堊統廟(Mawgyi Andesite)吉安山巖、安山質角礫巖。高林-文多地區的金礦體主要賦存在④與⑤地層中。
高林-文多地區金礦位于中央火山弧帶中北段,區域斷裂主要為北北東向,其次為南北向、北西向、近東西向斷裂,其中近東西向斷裂切穿其它斷裂。區域褶皺主要為高林東南部的復式向斜,表現為南北走向[4],其中北北東向斷裂控制區內火山巖的分布,也控制著區域金礦點的分布。
在早白堊世—新近紀中酸性深成巖漿侵入、次火山巖淺成侵入和火山噴發等活動強烈,噴出巖主要分布在下白堊統廟吉組安山巖中,具有多旋回,除安山巖外,有少量玄武巖、英安巖、流紋巖。侵入巖為中粗粒黑云母花崗閃長巖、花崗巖、石英閃長巖及花崗斑巖,以巖株或巖體產出。
高林-文多地區金礦點眾多,不同類型地層中均有出露,其中的皎勃薩金礦、SG金礦點以及MK金礦點比較典型、類型各異,能夠代表文多地區金礦床特征。
2.1.1 SG金礦
SG金礦位于高林鎮西部,礦體賦存在白堊紀花崗閃長巖中,受北西向斷裂控制,產狀為45°∠60°,表現為細脈狀黃鐵礦、黃銅礦,發育硅化、高嶺土化,部分順石英脈產出,呈現脈狀。礦體厚度1m~1.5m,金品位2.3g/t,伴生有銅,部分地段銅為主要元素,品位達7%以上。

圖2 SG金礦礦體特征
2.1.2 皎勃薩金礦
皎勃薩金礦位于文多北部40公里。金礦體主要賦存于近東西向構造破碎帶中的蝕變安山巖中,產狀變化較大,各個方向均有,主要蝕變為硅化、青磐巖化(強綠泥石化、綠簾石脈及碳酸巖脈)。礦化主要為微細粒黃鐵礦化、磁黃鐵礦化,部分地段可見黃銅礦化、斑銅礦化、黝銅礦化、毒砂礦化、方鉛礦化等,為低-中溫礦物組合特征。

圖3 皎勃薩金礦礦物組合特征
2.1.3 皎勃特金礦
皎勃特金礦位于高林鎮東南40公里,金礦石量達346萬噸,金屬量13.84噸。金主要賦存在構造角礫巖、透明狀石英脈中,并且散布在碳酸鹽膠結的長石砂巖中,其中石英脈呈細脈狀、網脈狀。金礦品位1g/t~10g/t,平均品位3.6g/t,除金之外,As、Sb、Cu的含量較高[5]。
綜上,高林-文多地區金礦具有以下幾方面特征:①礦石品位高、部分伴生有銅、銀;②規模大、礦化集中、次生富集作用較強;③受斷裂構造控制較明顯,在斷裂交匯部位容易形成厚大礦體。
高林-文多地區位于實皆大斷裂西側,該地區金的賦存層位關系不大,在各個巖性層均有出現,主要與區域斷裂及次級斷裂有關,其中NE向斷裂是控礦斷裂,近東西向斷裂和南北向斷裂成礦后期破壞礦體的斷裂,限制了礦體的分布范圍。礦體的形成與巖漿期后的熱液活動有關,在中央火山弧及弧后盆地均有產出。
高林-文多地區的礦床成因類型為淺成熱液型金礦床和與花崗斑巖有關的含金銅礦床,二者均與中央火山弧帶上的巖漿活動密切相關[6]。但對于該地區礦床類型的總結,并沒有形成統一認識。高林西部的SG金礦順石英脈、構造微裂隙產出,其脈體或微裂隙兩側發育較強的硅化、高嶺土化,為典型的蝕變巖型金礦。皎勃薩金礦主要賦存在石英脈中,受構造控制明顯,為石英脈型—蝕變巖型的過渡類型。而皎勃特金礦表現為微細粒浸染型,但礦體的賦存位置為石英脈或、構造角礫,圍巖蝕變作用不明顯,故在此定義為石英脈型—類卡林型的過渡類型。綜上,不同圍巖、不同構造層次對于形成的礦床類型影響較大。

表1 高林-文多地區典型礦床成礦條件對比表
自新生代以來,該區受印緬山脈洋俯沖碰撞作用的影響,形成了區內多期次巖漿活動,同時也經歷區域性擠壓收縮、旋轉變形以及后期伸展走滑過程[7]。隨著俯沖作用持續進行,區域板塊應力與殼幔混合作用加強,自晚漸新世進行構造轉換,形成了實皆大斷裂,應力性質轉變為以右行匯聚走滑、轉換造山為主。在此過程中,發生巖漿活動時間,攜帶充足的含礦熱流體,促使早期地層活化,含金流體從圍巖或深部萃取出來,在空隙度較高的層位富集成礦。
(1)高林-文多地區成礦條件有利,東部的碎屑巖、西部的安山巖有利于金礦的存儲,NE向、NW向、南北向和東西向斷裂的交匯部位有利于形成厚大金礦化,另外,多期次、大范圍的火山噴發和巖漿侵入作用為成礦提供足夠的熱源。
(2)金礦點眾多,具有品位高、規模大、分布集中、次生富集作用較強以及受斷裂控制較明顯的特點,呈現面狀與帶狀礦化共存。
(3)礦床類型多樣,從石英脈型、蝕變巖型到類卡林型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現,從而也反映了不同構造層次、不同賦礦圍巖下成礦類型的差異性特點。
(4)礦體的形成與印度板塊俯沖碰撞作用有關,在擠壓隆升到剪切作用構造轉換時期的一次巖漿活動影響下形成金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