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棟,付世興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山東正元地質勘查院,山東 濟南 250132)
膠東金礦集中區以牟平-即墨斷裂帶為界,而因為膠東地區的北西部的板塊,同南東部蘇魯碰撞造山帶板塊碰撞,而該地區地殼運動頻繁,地幔物質易于滲入巖漿活動中。膠東焦家式金礦是中國最重要的金礦類型,是受構造控制的熱液型金礦,可分為破碎帶蝕變巖型、含金石英脈型、破碎帶石英網脈帶型、硫化物石英脈型、層間滑動構造帶型、蝕變礫巖型和盆緣斷裂角礫巖型等亞類[1]。而自晚侏羅世和早白堊世以及白堊世晚期的時期,巖漿活動頻繁對該區域的地質構造發生了改變,而在古生代末—早中生代期間該地區的,華北板塊同揚子板塊發生了碰撞,使得地區開始成山,而在白堊紀期間,該地區地殼隆升剝蝕量達10km。而在種種地殼活動中,讓這個地區出現了一盆多山的地貌情況,而該地區的地殼運動以及成山的情況,都使得該地區在成礦前以及成礦后對于金礦的成礦情況具有優勢[2]。并且具有較大的找礦潛力。也是未來我國的金礦開采發展的一個重要地區。
膠東花崗巖-綠巖地體出露面積為19770km2,主要分布在膠東群與荊山群,而膠東群是老變質基礎的主要地區,而其中的荊山群的位置是在膠東群的上部,膠東群的老變質基礎的主要分布在棲霞復式背斜的核部,是太古宙綠巖帶的組成部分,元古宙綠巖帶(群地層)出露面積2167km2,占10.96%。中生代期間,伴隨著西側郯廬斷裂帶活動的不斷加強,形成了一系列NNE-NE向的斷裂構造,表現為復合型壓扭性斷裂帶,高級別的斷裂帶主要發育在玲瓏花崗巖巖基、昆崳山花崗巖巖基與膠東群的接觸帶上。
膠東地區存在這新華夏系構造和東西向構造兩個構造體系的復合部位,獨特的復合結構對這一地區的地質構造位置形成了該地區的基本構造輪廓,對地質結構的分析,是分析礦床構造的重要途徑之一,東地區的地質構造主要是以斷裂構造和褶皺構造為主,而斷裂帶地質由三個區域構造其中,沂沐斷裂帶也是我國的地震帶之一,地殼活動頻繁,墨牟平斷裂帶,它們基本上控制了本區的構造演化格局。還有由招平斷裂帶和龍萊斷裂帶及三倉斷裂帶等斷裂帶組成的區域性地質構造。而且該地區在中生代的時候就已經存在這些地質結構,而中生代時,該地區有強烈的地質活動,使得該地區的地質結構更加的復雜[3]。以往研究者普遍認為金礦的形成與中生代巖漿活動關系密切,并且認為,玲瓏花崗巖或郭家嶺花崗巖為金礦成礦的直接礦源巖,郭家嶺花崗巖巖漿期后熱液活動是導致金礦成礦的直接原因。
由于膠東地區曾有著豐富的地質活動,而且該地區的大地構造位置特殊,導致巖漿侵入程度高,膠東地區的巖漿巖分布也比較多,膠東地區的基巖面積有一半以上為巖漿侵入巖,主要分布在膠東地區的近東西方向的基巖,還有北東方向的基巖,并沿著此方向延展,其中多以中酸性、酸性巖漿巖為主,而且該地區的巖基以及巖柱狀產出數量也偏多,而該地區的花崗巖主要以玲瓏序列似片麻狀中粒黑云母花崗巖為主,而花崗巖的分布也是以北東方向進行延展,而在北北東方向也有少量的花崗巖的展布。
要弄清金礦的分布情況,首先要對該地區的金礦地質分布規律進行分析,圖1為膠東地區金礦的勘探剖面圖。

圖1 某金礦的勘探剖面圖
圖1表現了該地區金礦的地質特征,而圖中1代表斜長角閃巖;2代表絹英巖化斜長角閃巖;3代表花崗巖;4代表硅化花崗巖;5代表絹英巖化花崗巖;6代表金礦體。表現該地區因地質結構的特殊性,以及因地殼活動的頻繁,而造成的特殊金礦礦脈。,膠東地區金礦形成于地槽褶皺區,膠東地區成礦期在區域上,受統一的構造應力場制約。成礦早期階段的最大主壓應力多表現為NW-SE向區域擠壓,主控礦斷裂(帶)多為左行壓扭剪切運動,具新華夏系應力場特征。而膠東地區的成礦的原因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因為高溫巖漿在膠東地區中圍巖層中對于成礦物質進行萃取,經過長期的煉造在容礦空間內富集成礦,而另一方面,經過該地區的地質運動,通過構造裂隙、地殼運動等,形成導礦通道,從而導致地底深源的礦物質想上一,在游歷的環境空間內沉淀成礦。膠萊盆地的金礦WO3品位0.18%~0.23%。膠東地區成礦地質條件、控礦地質因素復雜,礦床分布廣泛,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ZKS601孔在763.88~790.01m處見一層含礦層厚度26.13m,單礦體厚度6.24~21.00m,威海及下轄縣市的丘陵地區金礦品位為0.047%~0.13%,礦床分布廣泛,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
本文對于我國膠東地區地層情況,以及地質結構進行了分析,對于目前膠東地區的地質情況,確實有理于金礦的開采,而后對金礦的分布特征以及當地金礦的地質結構進行介紹,膠東地區礦產數量多且位置集中。希望本文對于我國膠東地區的金礦開采工作能起到參考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