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剛
“以書信打開歷史,借文字閱歷世事。”日前,由實力文化、黑龍江衛視和騰訊視頻聯合出品的文化類節目《見字如面》第四季登陸騰訊視頻,節目通過主題的設置,切入社會熱點話題,串聯起不同時代、不同人物的不同視角與觀點,為觀眾展現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精神傳承。
本季《見字如面》于黑龍江衛視首播,騰訊視頻網絡獨家播出。節目在延續一人、一信、一桌呈現方式的同時,擴大了書信的選擇范疇,播出后收獲了較高關注度和口碑。截至4月6日,《見字如面》第四季豆瓣評分9.3,微博話題#見字如面#閱讀量7.5億,討論量227.2萬次。
不忘創作初心 觀照精神世界
作為一檔擁有較高口碑的文化類節目,《見字如面》的節目形式并不復雜,主要通過明星嘉賓對書信內容聲情并茂的演繹,帶領觀眾走進大時代下的生活場景,了解書寫人的人生故事,感受其字里行間流露出的精神情懷和人生智慧。
從往季節目中的生死抉擇、眾生世相、愛恨情仇,到第四季的藝文志、婚姻策、少年愁、浮世繪和熱血吟等,節目主題雖不斷變化,但其中牽引至今、橫亙四季的其實是更大的主題:傳播人文精神,引導多元化獨立思考,從歷史過往中尋找到厚重的普世共鳴。
實力文化創始人、《見字如面》總導演關正文表示,節目組在選擇信件的時候,并沒有事先確定主題,而是秉持“這封信值得被更多人看到”的標準,一封封地閱讀和挑選。每期不同主題是對所有確定入選信件分類編排的結果,這種主題編排是為了給受眾一個便捷的收看線索。
挑選信件過程中,節目組會考量所選信件是不是具有多元認知的新鮮度,以及引發受眾參與討論的話題熱度。在《見字如面》,話題不是炒作的工具,而是激發獨立思考的策略。
由于信件內容多元,每封信件的內容價值都是獨特而豐富的。根據信件主題進行歸類和表達,往往會產生意在言外的效果。譬如觀眾在“傷離別”主題下,能夠感受到動人的愛情;在“兩情悅”主題下,卻感受到錐心的疼痛。“《見字如面》的信件選擇和主題設置重在提供對社會、對歷史、對他人、對自己的新鮮認知,重在觀照現實。哪怕是歷史信件、國外信件,也都是講當下中國觀眾的身邊故事。”關正文說。
形式為內容服務 古文信件翻譯被點贊
自第三季開始,節目組在舞臺上增加了大屏幕,在嘉賓讀信的同時,大屏幕會向觀眾展示和信件內容相關的視頻、圖片,本季保留了這一形式。
關正文稱,節目組很少關注外在形式創新,更多是從內容表達需求上進行考量,讓呈現形式更好地為內容服務。比如,在嘉賓演繹切·格瓦拉的離別信時,大屏幕會展現他青春洋溢和臨終慘狀的照片;在嘉賓演繹二戰戰俘信件時,大屏幕會展現相關視頻和照片等,都是為了讓觀眾對信件有更強的感受。
經過多年磨合,節目組甄選信件的能力大幅提升,寧靜、李光潔、葉璇、公磊、劉孜、海一天等嘉賓的加盟,為節目帶來了更加傳神的演繹,歸亞蕾、何冰等嘉賓對信件細節的處理令人感嘆。此外,本季的點評嘉賓也格外引人注目,據統計,本季觀眾在點評環節的彈幕互動比以往更加活躍。
古文信件翻譯是本季的意外收獲。前幾季,節目曾嘗試將文言文信件翻譯為白話文演繹,有觀眾提出,讀白話文不如讀原文典雅,但團隊認為應該盡全力降低門檻,引導青年觀眾關注傳統文化。長期的堅持在本季收獲成效,觀眾感嘆、稱贊白話譯文的彈幕刷屏。白話文演繹輔以原文字幕,讓觀眾得以更好地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走出舒適區 直面市場瓶頸
經過多年開發,文化類節目市場涌現出多檔受觀眾喜愛的作品,包括《見字如面》在內的同類節目均擁有了一定數量的忠實觀眾,但市場瓶頸仍在。
關正文感慨,文化類節目在開局之初遇到的瓶頸,直到今天依然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突破。阻礙文化類節目發展的最大障礙一直是市場價值的認同。哪怕節目已經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擁有了較大規模的觀眾群體,但在同行和銷售市場眼中,依然屬于小眾的、曲高和寡的品類。
“文化類節目市場需要文化類節目提供更強有力的價值自證,但前一段時間出現了眾多搶風口的投機性文化節目,一哄而起又迅速消散,在一定程度上預支了觀眾熱情,衰減了政策扶助力量。所以,文化類節目至今仍舉步維艱。”關正文認為,文化類節目的另一瓶頸來自對文化自身的認知。文化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所有特征的總稱。烹飪節目叫飲食文化,歌唱節目叫音樂文化……目前被稱之為文化節目的作品,大多是指以傳統文化為題材的節目,兼及閱讀推廣、藝術鑒賞等。“目前最大的問題可能就是有些節目看似屬于傳統文化或文學藝術題材,但骨子里卻與這些題材的精神價值毫不相干。”
此外,互聯網特定的傳播形式,也為節目創作帶來了全新挑戰。在互聯網模式下,觀眾的主動選擇是作品最大的驅動力,互聯網體系相當于將作品價值的決定權交給了最大比例的個體觀眾,一些創作者和一些平臺要想生存,就只能重復地、精準地對應最大比例觀眾的舒適區,使其不斷產生點擊行為。關正文表示,“相對于文化類節目突圍,創作者更該強調的是高價值內容類節目的突圍。這個責任在平臺身上,在每一個精神產品創作者身上。”
對話總導演關正文:越是有價值的內容,就越應該爭取更多關注
《綜藝報》:相較往季,本季出現了更多年輕演員,原因是什么?
關正文:希望獲得更多流量是傳媒的正常心態。越是覺得自己的內容有意義、有價值,就越應該努力爭取更多觀眾的關注。但這個問題不能反過來,節目制作者并非純粹的商人,不能僅僅為了擁有觀眾而工作。節目組一直排斥用“朗讀”一詞來簡單定義嘉賓的參與方式,而是用“演繹”來稱呼這種既不是表演又不是朗讀的舞臺表現手法。我們從來不認為年輕演員演繹信件的功力不足,也一直和很多青年演員保持合作,但這種合作的前提是信件演繹本身的需要。一封作者寫于年輕時代的信,只能由青年演員來演繹。這一季,青年演員牛駿峰、王珞丹、熱依扎、于小彤的演繹都非常精彩。
《綜藝報》:這是否意味著本季選擇了更多青年人感興趣的信件?
關正文:《見字如面》35歲以下觀眾的占比是75%。傳播多元認知,激發獨立思考,輸送成長滋養,是節目自認應該承擔的使命。盡管成長是終生需求,但畢竟主要是青年的需求。所以我們很注重針對青年成長的信件選擇,注重青年可能參與的話題熱度營造,也期待更多青年演員的加入。
《綜藝報》:來到第四季的《見字如面》是否遭遇了“綜N代”魔咒?
關正文:在很多人眼里,正在上線的《見字如面》第四季到了遭遇“綜N代”魔咒的時間了,可誰也沒有想到,這個魔咒來自一場疫情。2019年第三季節目播出后,我們就開始了第四季的籌備,2019年四季度開始錄制,計劃和往年一樣跨年上線。這一計劃在黑龍江衛視得以實現,卻在騰訊視頻這個互聯網主戰場正面遭遇疫情。
因為是事先錄制,節目內容對疫情沒有觀照呼應,大家就決定拖一拖,先用遠程協同方式,制作了反響不錯的《見字如面》抗疫特別節目。沒想到疫情持續時間這么長,人群流動受限,視頻消費需求強烈,有關部門和平臺都希望節目能上線。因為社交活動受限,節目冠名品牌無法在短時間內恢復全國銷售,我們忍痛擦掉了冠名廣告,真正當了一回清流。好在有黑龍江衛視和騰訊視頻的支持,讓我們可以在繼續存活的前提下,體會到承擔更加純粹的傳媒責任的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