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

在總制作人孔曉一看來,《少年說》的節目模式很簡單,一言以蔽之,就是“少年大聲喊出來”。
3月26日,《少年說》第五季登陸湖南衛視,每周日至周四19:30播出。自2018年開播以來,節目組走訪了全國各地的43所學校,讓幾千名少年登上“勇氣臺”大聲喊出自己的心里話。
去年1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宣部、教育部等12個部委印發《健康中國行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2019—2022年)》。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心理健康,特別是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為日益突出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從學業壓力到人際關系,從原生家庭到人生理想,讓孩子大聲喊出心里話,也是對他們心理問題的一種有效疏導。以少年們的困惑為切入點,節目組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通過少年與家長、少年與老師以及少年與少年之間的對話,展現了中國社會的柔軟與包容。
簡單模式真摯表達
“我們會追求樣本的對比,在學校的選擇上會考慮到教育背景、地域特色等元素。”孔曉一介紹。參與節目拍攝的學校既有經濟發達地區的國際化學校,也有內陸地區留守兒童較多的學校,有的學校聚焦藝術教育,有的學校有著百年傳承——每所拍攝學校都經過節目組細致調研。
確定拍攝學校后,節目組會將報名表發給孩子們,基本上每個學校都會收到上千份報名表。從這些報名表中,節目組會選擇具有強烈表達意愿的孩子進行1V1聊天,幫助他們將想講的話形成有邏輯的內容,上臺表達。
“越是簡單真誠的溝通越能打動人心。”孔曉一如是說道。節目模式越簡單,就越考驗團隊的細節處理能力。今年年初,記者探班《少年說》第五季錄制現場。這次錄制在海口的一所學校進行,“勇氣臺”搭設在學校主教學樓的樓前廣場上,導播室設置在教學樓二樓的一間教室內,透過窗子就能看見錄制場地。三張電視大屏顯示了二十多個機位。有時,臺上(臺下)分享的少年會忽然提到自己的某位同學或老師,導播需要與現場工作人員配合,迅速鎖定目標,切入特寫鏡頭。
不同于前幾季,本季節目組將前期籌備的1V1聊天過程也記錄了下來,穿插在節目中。聊天的內容或與少年站上“勇氣臺”的表達呼應,或有一些反轉。通過這種方式,將表達者的形象更為立體地展現在觀眾面前。此外,就節目衍生的一些比較有社會共鳴的話題,節目組也會進行觀眾群訪。孔曉一希望,通過少年們表達的內容,能夠覆蓋教育、親子關系等不同層面的社會痛點。
架起溝通的橋梁
“在社會輿論場中,青年人是網絡輿論的主要構成部分;中年人多處于社會管理層,在主流媒體中話語權大;對于數千萬18歲以下的少年來說,他們在社會上的聲量很小。他們雖然年齡小,但那種涌動的激情不可忽視,《少年說》給了少年群體一個舞臺,非常可貴。”節目“加油團”成員陳銘對記者說道。
據陳銘分析,五季以來,少年們碰到的難題、困惑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學業上的壓力,如成績排名、過多的補習班等;二是人際關系,包括親情、友情、師生情等;三是關于夢想,對自己人生意義的追尋。
在節目中,有的孩子對父母說我想當插畫師、網絡短視頻創作者,很多父母對這些職業知之甚少,有的甚至都沒聽說過。“節目中,80%-90%的問題都是溝通不順暢造成的。”孔曉一表示,《少年說》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平等表達、平等交流的機會。他們大聲喊出心里話,進行情緒宣泄后,接收者——父母也好,老師也罷,會給出一個即時的反應。
如果溝通受阻,坐在“勇氣臺”一側的“加油團”會介入。“我們對自己的定位是觀察者,為參與節目的少年們營造表達的空間。當他的真誠表達遇到外界阻力時,如旁觀者的言語非議、家人的不理解,我們就會站出來;如果真誠溝通的橋梁搭建起來,我們就安靜聆聽,分享自己的感受。”陳銘打趣稱,在其他節目里,他都是以“說”為主,《少年說》是一檔讓他學習“閉嘴”的節目。
暴露問題解決問題
探班當天的錄制中,不少同學喊出了同學之間的小齟齬、家人之間的小誤會;有些故事讓人忍俊不禁,但亦不乏沉重時刻。一位同學說起父母感情不和,陪伴自己的時間太少,臺下不少同學都抑制不住哭了出來。類似情況在五季節目錄制過程中時有發生。
原生家庭、性教育、校園霸凌等問題,既是現代教育中的痛點,也是敏感點。孔曉一表示節目組不會回避這些問題,在展現問題的同時,也希望能夠幫助具體家庭解決問題。
孔曉一介紹,節目組對于前三季的大部分案例都進行了電話或短信回訪,不少父母與孩子在參與節目后相處得更為融洽。如此前一位不理解孩子畫畫夢想的父親,后來主動為孩子報了一個美術班。“哪怕節目對家庭有一絲改變,或者讓家庭矛盾有所緩和,都是一件善莫大焉的事情。”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少年說》也是社會教育、環境教育的一部分,能夠與原生家庭的影響做一個角力。“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巨大影響,這種影響的核心源自時間。如果一個人想要擺脫原生家庭對他造成的負面影響,首先他/她要有修正的意識和沖動;其次需要一個新環境以及同樣漫長的時間。比如,一個人考上大學,離家讀書,新的老師、環境、同學、愛情、友情延展開來,慢慢覆蓋掉前18年的痕跡,原生家庭的影響就會越來越小。”陳銘認為短短幾期節目雖然無法創造一個新環境,但或許能夠給予身處困境的同學一個改變的源動力,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困惑源自哪里,應該怎樣與成長環境中的不良影響對抗。
“我們要不斷地用聲音去做鼓風機,向外傳遞力量。”在陳銘看來,做一檔節目要有價值觀,要有引導力,不然節目的“神”就散了。《少年說》的“引導力”一直都在,這也是這檔節目延續五季的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