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和林
年關至,“拿著工資回家過年”是每個民工最迫切的渴望,而“討薪難”卻是民工常常面對的“心病”及現實。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聯合芝麻信用開展了職場欠薪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職場欠薪現狀方面:超過70%的人面臨欠薪問題;欠薪金額在5000-50000元的占比超過50%;年齡越小,越容易被欠薪;一、二線城市欠薪占比接近60%。
在欠薪新趨勢方面:新業態產業成為欠薪新領域;程序員和博士等高薪人群成為被欠薪新對象。在程序員被欠薪方面:約72%的程序員存在被欠薪情況;被欠薪3個月以下者占比66%。
在欠薪方式上:以工資為主,但也出現了拖欠股權、年終獎等新方式。在欠薪原因方面:超過90%的人認為是老板拖著不發或企業經營困難。在面對欠薪的態度方面:超過60%的人不知如何維權;近70%的人認為應將欠薪企業納入征信進行懲戒。
職場欠薪問題由來已久,但近年趨勢向好。被欠薪人數、欠薪金額及欠薪案件都呈快速下降趨勢,目前已成歷史最低點,但總體欠薪的地區分布不均衡,經濟發達地區更為嚴重。在被欠薪的人員構成上,目前仍以農民工為主,但農民工被欠薪現象已得到明顯遏制,被欠薪人數和金額正在逐年下降,正朝人社部2020年有望實現基本無拖欠的目標邁進。與此同時,近年來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和新趨勢:新業態領域、程序員、博士等高學歷勞動者開始被欠薪。
除了傳統行業(如建筑業、制造業等)存在欠薪問題外,新業態下的新型就業形態同樣存在模式不穩定、淘汰率高、勞動關系難以明確等問題,這使得新業態經濟領域的欠薪問題開始顯現。在此次的調查問卷結果中,新業態從業人員被欠薪的比例達到14.38%。
以某省某市為例,其新業態勞資糾紛案件數量占該省的比例高達70%以上。2016-2018年,該市兩級法院受理外賣、網約車、快遞業用工糾紛案件共94件,其中2016年16件、2017年34件、2018年44件,可見新業態勞資糾紛案件數量正在逐年上升。在94件案件中,外賣類占14%、網約車類占23%、快遞類占63%。在新業態勞資糾紛案件中,訴訟請求比例占前3位的分別是:追索勞動報酬、確認勞動關系、解除勞動關系并要求補償或賠償。因此,新業態經濟領域的欠薪現象更值得管理部門關注。
在欠薪的新趨勢中,除欠薪的領域發生變化外,欠薪的對象也正在產生顯著變化。農民工被欠薪人數占全部勞動者被欠薪人數的比例由2015年的80.16%下降到2018年的60.39%,表明在被欠薪人員的構成上,有其他成員正在對農民工成員進行替代。
程序員被欠薪成為了新趨勢。對此,本次調查針對中國程序員專門進行了一次詳細抽樣調查。在所回收的問卷中,有約72%的程序員存在被欠薪的情況,且其中互聯網公司占欠薪群體的比例達到45.79%,非互聯網公司占到54.21%。

對于程序員被欠薪累計月份來看,大多數程序員被欠薪時間均在3個月以下,比例達到66%。有21%的程序員被欠薪6-12個月,而被欠薪1年以上的占比為13%。由此可見,雖然程序員存在大比例被欠薪,但被欠薪的累積時間大部分都在1年以下。

圖3顯示,當被欠薪后,有超過60%的人不知道如何維權,超過30%的人會選擇法律途徑維權,采取極端方式追討薪資的人只占少數。因此,總體上,我國勞動人員針對欠薪問題的維權意識比較薄弱。
當面對企業欠薪后應當如何解決時,近7成的受訪者認為應當將欠薪企業納入征信系統,通過增加欠薪企業的融資成本進行懲處。這表明進一步完善我國征信系統、加強企業信用制度建設尤為重要,比如可以引入芝麻信用等第三方征信公司參與欠薪治理。不過,仍有約3成的人認為只要不是惡意拖欠,就可以被諒解。


職場欠薪問題與百姓民生、國民經濟、社會穩定等息息相關。結合問卷調查結果和現實情況,需要從制度、法律、社會、技術和市場等方面著手,多管齊下,構建合力攻堅新格局。
在制度建設方面:加強企業信用制度建設,進行制度改革創新。在法律保障方面:規范勞動關系認定,加大懲處力度,簡化訴訟程序。在社會媒體方面:多關愛被欠薪群體,加大對欠薪企業的曝光力度。在技術創新方面:加快建立快速有效、透明的工資發放機制,進行基于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建立并應用“欠薪一體化預警系統”的試點。在市場規范方面:建立和發展農民工勞務基地及工程建設用工市場,通過市場機制,將支付和管理行為混亂的企業淘汰掉,逐步凈化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