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災難來臨,假如真的有諾亞方舟,那么這艘承載生命的船只仍舊需要一群勇敢的擺渡人。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心存大愛,大智大勇的人或許才有這樣的擔當。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一群默默無聞的普通人,他們是民警、社區工作者、快遞小哥、公交車司機……雖然不能像醫護人員那樣救死扶傷,他們依舊義無反顧忙碌在抗疫前線,做細致入微的志愿服務工作,他們是和疫情賽跑的“生命擺渡人”。
為武漢醫護人員解決各項難題的快遞小哥汪勇,在心中默念:一無所有,一呼百應,一往無前;為漢口兩千多戶居民義務送菜的90后小哥蒼禹威,送去了瓜果蔬菜,送去了巋然不動,送去了信念堅持……
2020年3月6日,李克強總理考察順豐華北航空分撥中心,慰問一線快遞員時說:“你們送去的不僅是百姓必需,也是人間溫暖。你們是疫情中的逆行者,是平凡英雄。”
“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杰怕熊羆。”都說時勢造英雄,其實滄海橫流之際,善待生命、正視困難的人,就是英雄,盡管他們只是平凡英雄。生命需要呵護,生命之舟需要擺渡。你我安然無恙之際,需要向這些生命擺渡人說一聲:“謝謝!”
他解決了武漢金銀潭醫院醫護人員出行的難題,他為眾多醫護人員送去熱騰騰的白米飯,他被白衣天使譽為貼心“大管家”……
35歲的湖北順豐快遞小哥汪勇,如今“連升三級”,成為順豐速運武漢硚口區分公司經理。在一家龍頭公司“火箭”似的提升,他是少數人中的少數,國家郵政局和《人民日報》也對他點名嘉獎。
如今,他依然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在為一線醫護人員服務中,繼續著“生命擺渡人”的志愿者工作,“腦海里只有一句話,就是事情不能停。”
35歲的汪勇從小生長在武漢,每天忙于送快遞、打包、發快遞、搬貨,工作之余偶爾會開網約車貼補家用。
然而,一場疫情改變了汪勇的生活軌跡。2020年除夕那天,終于閑下來的汪勇刷手機了解各種信息,出于好奇,他進了一個志愿者建立的微信群——金銀潭醫院區域醫護人員車輛需求群。
微信群里,有一名護士正在發求助信息:早6點下班,沒公交沒地鐵,4個小時了還沒有網約車接單。同樣的信息,護士發了三四次,每隔一小時發一次,正值深夜,群里沒有人回應……
金銀潭醫院是武漢市最早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點醫院,也是收治患者最多的醫院之一。1月23日武漢關閉離漢通道之后,全城的公交地鐵停運,加上醫院位置偏遠,醫護人員的上下班交通成為難題。
護士的問題擺在了這里,怎么解決?在經歷了反復思想斗爭之后,大年初一凌晨1點,汪勇給那名護士發了信息:“我去接你。”
汪勇家里有父母、妻子和兩歲的女兒。妻子沒有工作,汪勇是家里的主要經濟來源。怕家人擔心,他決定默默扛下事情,出門前對家人說了一個善意的謊言:公司要加班。
天還沒亮,汪勇就趕到了金銀潭醫院。雖然事先對于自己面臨的風險有了預估,可是,當真正與從醫院出來的護士同坐一車時,汪勇還是本能地感到緊張,開車時會情不自禁地看看后視鏡,心里七上八下的。
20分鐘后,汪勇將那名護士送到目的地,這才發現自己因為緊張,腿都開始發抖了。此時,微信群里的用車需求還在不停出現。一想到醫生護士在抗疫一線奮戰,連睡個安穩覺的時間都沒有,汪勇干脆直接做起了醫護人員的司機。
新年第一天,他接送金銀潭醫院的醫護人員超過30人次,腿也抖了一天。
與平時開網約車不同,汪勇開車的目的不再是為了掙錢。第一名護士下車后,要給汪勇車錢,汪勇說:“小妹,錢就不要了。你加我微信,以后需要用車就喊我,我能來接就一定過來。”
后來有記者問汪勇:“當時你那么拼命是為了什么?”汪勇坦誠地說:“就覺得我應該做一點什么。醫護人員這一條線崩得太緊了,如果這條線崩斷了,所有人都會變得危險。我越怕,越覺得危險,就越是要能多做一點就多做一點。”
因為擔心將危險帶到家里,汪勇找理由住到了單位的倉庫。自己的防護物資就只有幾個口罩,他沒有向醫護人員張口,因為當時他們的口罩和防護服也很緊缺。消毒用的酒精買不到,汪勇就向醫護人員要來一些酒精,每天出車,他都會仔細地對全車做多次消毒,以此保障乘車人員的安全。
經過兩三天的義務接送,汪勇發現醫護人員對車輛的需求越來越多,他一個人一輛車根本忙不過來。因為坐不上車,有的醫護人員只能深夜步行上下班。汪勇把金銀潭醫院需要用車的信息往其他群里發送,并開始招募志愿者。
疫情當下招募志愿者,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如果發生群體感染事件,那么問題就嚴重了。怎么辦?汪勇在招募志愿者時加了兩個條件:一是獨居;二是有防護用具。他陸續招到20多個人,暫時緩解了醫生護士的燃眉之急。
隨著支援武漢的醫療隊越來越多,汪勇希望有更多力量加入。通過發到朋友圈的求助信息,他聯系到一家共享單車的負責人,在醫院附近充分投放共享單車,滿足了醫護人員短距離的用車需求。之后,汪勇和其他志愿者又聯系到一家電動單車公司,在金銀潭醫院附近投放了400臺共享電動單車。
住得遠的醫護人員怎么辦呢?汪勇又找到一家網約車公司。對方被他的執著感動,結合實際情況將司機的接單范圍擴大,并給汪勇的手機開了兩個叫車的賬號,一個賬號可以同時叫3臺車。
跟這么多企業對接,汪勇說自己打的是“感情牌”。“這些事情辦不辦得成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一定要去辦,一定要去溝通,哪怕吃了閉門羹也不能輕易放棄。”
公司力量的加入,極大緩解了志愿者司機的壓力。后來,政府開通了醫院到醫護人員住所的通勤車,交通問題得到了系統化解決。
汪勇的家人此時還不知情,女兒想爸爸了,每天都要和他通好幾次微信視頻。隨著每天越來越忙,汪勇很難隨時接聽女兒的電話,很難對家人再圓謊了,他硬著頭皮給妻子發了一條消息,簡單說了情況。妻子哭著打來電話:“你怎么了?被感染了嗎?”汪勇趕緊安慰妻子:“我人好好的,現在是和別人在一起做志愿者,你別擔心。我現在沒有很多時間接你和女兒的視頻電話,你看能不能每天晚上我們通一次視頻就好……”
汪勇的父母得知消息后,擔心得寢食難安,但給汪勇打電話時盡量不表露出來:“孩子,你做得很好,爸媽支持你,你一定要做好防護,保護好自己才能為更多醫護人員服務。”
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汪勇全神貫注投身到志愿服務中。交通問題解決后,金銀潭醫院醫護人員的就餐問題又擺在眼前。汪勇使用募集來的2萬多元資金,為他們免費提供方便面和礦泉水。
一天,一名外地來的護士吃了很多天方便面后,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句感慨:“我好想吃大米飯啊!”汪勇看到后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他們是過來救命的恩人,我必須得讓他們吃上白米飯!”
當天,汪勇在網上發出籌集30份米飯套餐的求助信息,幾個小時內就有了結果,一家飯店愿意提供16元一份的套餐。因為當時沒有籌集這方面的資金,汪勇自己掏錢買了30份。
一頓飯解決了,可是后面怎么辦?汪勇當時身上只有3000元錢,已經花了快1000元,他知道靠自己的力量撐不了多久,于是再次在網上發布求助信息。
第二天一早,兩家餐廳與汪勇對接,承諾每天免費為金銀潭醫院的醫護人員提供100多份盒飯。可是幾天后,汪勇發現,這兩家餐廳每天還要為其他醫院供應2000多份餐食,產能已經達到了極限。他開始考慮運營一家專門保障醫護人員餐食供應的餐廳。
汪勇發動其他志愿者,到處聯系餐廳。沒有好的方法,就是“掃街”一家家問。終于,一家烤肉店的老板愿意站出來做這件事。
2月5日,新盤活的餐廳開始運營,每天700份盒飯的產量,既保障了金銀潭醫院醫護人員的額外就餐,也解決了為醫護人員服務的網約車司機的餐食。
可是不久,因疫情防控的要求,餐廳被迫關停。經過努力,一家便利店愿意免費提供餐食。這時,汪勇他們的盒飯供應量,已經驚人到每天要供應15000多份了。
可沒想到就在十幾天后,便利店的倉庫在疫情管控下也關門了。
得知這個消息,汪勇心里很慌——每天15000多份餐啊,這意味著有7800多名醫護人員的吃飯問題成了難題。挫敗感一股股襲來,但是汪勇沒有時間沮喪,他振作起精神,迅速制定了兩套方案解決:第一,找庫存充足的方便面企業,落實配送車輛和人,先讓醫護人員能吃到方便面;第二,協調有關部門,試著讓便利店的快餐恢復生產。
汪勇一方面找街道辦事處層層上報,一方面準備好生產手續,最終,便利店再次生產,一夜之間,1.5萬份米飯做好了,解決了醫護人員的用餐需求。
這件事讓汪勇感慨萬分,在疫情當前,大家都一心一意奔著一件事努力,這種經歷太難得了。他說自己只是一個“組局的人”,背后是許多志愿者、企業、政府部門的人,大家一起努力,才有了今天的結果,“我只是恰好被放在了聚光燈下。”
汪勇知道,在全國醫療隊伍倒班攻堅的同時,常人無法想象他們會遇到什么樣的問題,因此,對他們生活上的支援必不可少。
醫護人員麻煩頻率最高的兩大件是眼鏡和手機,因為眼鏡腿容易被護目鏡壓壞,而手機經常消毒,酒精滲進去后會導致失靈。這兩個需求看起來是小事,卻在特殊時期很難找到人來修理。汪勇為此專門建了一個醫護服務群,修眼鏡、修手機、買指甲鉗、買秋衣秋褲……只要醫護人員在群里喊一聲,汪勇和他的志愿隊就會有人出來幫忙解決。
因為醫院里不能開空調,無袖羽絨服成為最實用的保暖服裝。志愿者籌了10萬元錢,把整個武漢商場買完了,最后又到廣州定了1000件羽絨服。
有一個上海團隊的防護鞋套不夠了,汪勇找遍整個武漢都缺貨,最后在周邊地方找到了一個淘寶賣家。汪勇連夜開車過去,最后將2000雙鞋套送到了醫院。
還有一個援鄂醫療隊想要給隊員過一次生日,汪勇得知消息后全城搜索蛋糕,最終醫療隊過了一個難忘的集體生日。
甚至,一名護士在去方艙醫院送藥的路上剮到一輛電動車,她第一時間想到的也是汪勇。最后,汪勇趕到現場,護士繼續送藥,而他負責找人修車。
解決醫護人員的困難,這就是汪勇樸實的心愿。他總是說,讓醫護人員安心工作,就是他的工作。
央視記者在采訪時問汪勇:“你為什么能夠一呼百應呢?”汪勇說:“生死之交吧。疫情面前,人和人之間的信任是靠什么建立起來的?可能很多人看到我做出的結果,因此相信我。這個時候還愿意出來做事的人,其實都是想出一份力,目標是一樣的。我們不能像醫護人員那樣,在一線救死扶傷,我們能做的就是后勤工作。把醫護人員的后勤保障好,他們就能安心地工作。”
2月19日,汪勇接到了單位復工的通知。因為在志愿者活動中的突出表現,從一名快遞小哥升職到分部經理,管理4個營業網點。
2月26日,國家郵政局發出嘉獎通知:授予汪勇“最美快遞員”特別獎,號召全行業向他學習。《人民日報》也報道了他的事跡,稱他為抗疫時期的“生命擺渡人”。
如今,汪勇還繼續參與志愿服務。每天早上先為酒店的醫護人員送早餐,隨后到辦公室打卡上班。最近,他關注到醫護人員長期高負荷工作的心理健康問題,對接了心理咨詢平臺,募集圖書,購買了一些零食、生活用品等,提高醫護人員生活質量。
2月底,汪勇終于從倉庫搬回家里居住,與家人相處的時光此時更顯珍貴。回顧過去的那么多天,汪勇說,自己真正做的事情就是傳遞了一份溫暖和感動。這份溫暖和感動,有他給別人送去的,也有別人傳遞給他的,就像滾雪球,真情和友愛越來越多。因此,要堅持做對的事情,要讓孩子長大后懂得,遇到事情要懂得擔當。
(整理自央視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