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藝緣 張茂云
[摘要] 本文通過分析濕熱體質的形成原因、癥狀、疾病傾向以及皮下脂肪瘤的病因、癥狀、疾病發展規律,探討濕熱體質與皮下脂肪瘤之間的相關性。提出濕熱證、郁證這一共同表現形式,以及“祛濕除熱,行氣化瘀”這一治則,認為此為異病同治的中醫治療特色,指出濕熱體質之人好發皮下脂肪瘤這一疾病。以期為臨床診斷、治療皮下脂肪瘤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幫助患者改善體質,延緩疾病發展進程,甚至治愈,豐富中醫特色診治及治療。
[關鍵詞] 體質;濕熱體質;濕熱證;皮下脂肪瘤
[中圖分類號] R229?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3-7210(2020)03(a)-0043-04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amp-heat constitution and subcutaneous lipoma by analyzing the causes, symptoms, disease tendency of the damp-heat constitution, as well as the etiology, symptoms and disease development law of subcutaneous lipom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mmon manifestation of damp heat syndrome and depression syndrome, as well as the treatment principle of “removing dampness and heat, promoting qi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is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tion treatment of different diseases treated together, and points out that people with the damp-heat constitution are prone to subcutaneous lipoma.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ubcutaneous lipoma, help patients improve their physique, delay the development of disease, even cure, and enrich the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Constitution; Damp-heat constitution; Damp heat syndrome; Subcutaneous lipoma
脂肪瘤是一種良性腫瘤,多發生于皮下,好發于成人[1],臨床治療多以手術切除為主,但由于本病好發于全身各處,且大小不一,故手術切除有一定局限性,且手術治療后又極易復發[2],效果不佳。筆者在臨床研究中發現,本病與濕熱體質有密切的相關性,故探討濕熱體質與皮下脂肪瘤的關系。
1 濕熱體質
1.1 何為體質
《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是現代中醫體質學說的源流,其對體質的形成、體質的影響因素、體質的差異現象、體質與疾病的關系、體質與治療有著全面的認識。但《內經》中并沒有明確提出體質一詞。最典型的體質分類代表篇目《靈樞·通天》《靈樞·陰陽二十五人》,其關于體質差異的論述比較完備,已有對不同人的體態、性格、處事特點、臟腑機能的描述,同時將人體與發病傾向、疾病治療相結合。清代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將體質分為6種:木火質、濕熱質、肝郁質、陰虛質、陽虛質、脾弱質[3]。現代體質的分類以王琦[4]的9種體質影響最為廣泛,分別為平和質、陰虛質、陽虛質、痰濕質、濕熱質、氣虛質、氣郁質、血瘀質和特稟質。而濕熱體質是最為常見的體質之一。
1.2 濕熱體質的定義及表現特征
定義:濕熱體質是以濕熱內蘊為主要特征的體質狀態[5]。
表現特征:濕熱體質的癥狀為口苦、口黏、面垢油膩、痤瘡粉刺、倦怠、大便黏膩、小便黃赤、舌苔黃膩或垢膩等。眾多文獻都提到過“濕熱”一詞,比如清代周學海[6]在《讀醫隨筆》中提到:“素稟濕熱”;在《傷寒論》中多次提到“酒客”一詞,酒本為蘊濕蘊熱之品,為濕熱所傷者謂之酒客,是為濕熱體質之人;陳修園[7]在《金匱要略淺注·卷七·驚悸吐鈕下血胸滿瘀血病癥》中說:“凡濕熱盛者。皆可做酒客觀也。”
分析濕熱體質的表現特征:濕熱為有形之病理產物,濕熱郁蒸,日久夾瘀。濕熱郁而化火,濕熱下注,則生殖系統受傷,上蒸于顏面易生粉刺痤瘡,入營則灼傷津液肉脂,致瘡、癰、癤。濕熱困脾,則水谷精微轉化氣血不利,日久氣血雙虧。
1.3 濕熱體質的發病傾向及依據
濕熱體質是一種濕熱內蘊的失衡狀態[8],故而對某些濕熱性疾病或濕熱證候有一定的易患性和傾向性。濕熱體質的發病傾向有眾多文獻記載,比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提到:“膏梁之變,足生大疔。”即常食膏梁厚味,以至濕熱內蘊,從而易患疔瘡之病;再如《諸病源候論》曰:“濕熱相搏,故頭面身體皆生瘡,其瘡初如皰,須臾生汁;熱盛者,則變為膿,隨瘥而發。”即濕熱體質者易患瘡、癰、癤、痔等證;《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四之氣,溽暑濕熱相博,……民病黃疸而為腑腫。”可見濕熱并重也會導致黃疸病的出現;后世醫家如清代周學海在《讀醫隨筆》中云:“夫病痙者,其人必平日濕重而氣滯,或血燥而氣澀也。”即濕熱日久則耗氣傷津,可合并氣虛、陰虛或氣陰兩虛。
1.4 濕熱體質的成因
1.4.1 內因? 一方面是先天稟賦、父母遺傳以及家庭習性的影響因素。《靈樞·天年》云:“以母為基,以父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說明構成人體的物質基礎為父母精血;又云:“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提示具備了形成人的基本物質之后,使氣血營衛充沛,神志筑成,五臟俱全,才成為人。所以先天決定了身體稟賦的狀態。王珪[9]在《泰定養生主論·痰證敘引》中說:“父母俱有痰(疾),我稟此(疾),則與生俱來也。”這就說明遺傳因素對體質的影響。同時,父母的生活習性對于子女也有著深遠影響,從兒時的喂養方式,到青少年時期的習慣,都會延續父母的飲食結構、生活規律。
另一方面,是作息不規律、久坐不運動、飲食無常等后天因素。葉天士[3]在《臨證指南醫案》中詳細描述了濕熱體質的成因:“治法總宜辨其體質陰陽,斯可以知寒熱虛實之治。若其人色蒼赤而瘦,肌肉堅結者,其體屬陽,此外感濕邪,必易于化熱;若內生濕邪,多因膏粱酒醴,必患濕熱、濕火之證。”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生活習性越來越隨意化,生活習慣都可以“自定義”。過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好逸少動,濕氣內生,日久成痰;工作壓力大,經常性熬夜,不能調整好心態,情志失常,導致肝氣乘脾,脾失健運,更易釀濕成熱。除此之外,濫用補品也是致病因素之一。現代人生活水平提高,好養生卻不得法門,所服滋補之品大多為厚膩之品,更易滋生濕熱。
由此可以看出,人體先天稟賦的狀態、遺傳因素,以及后天的飲食結構、生活習慣等都會影響體質上的偏頗。
1.4.2 外因? 濕熱體質的外因主要來源于氣候變化、居住地環境。清代吳塘[10]《溫病條辨》說:“濕溫者長夏初起,濕中生熱,即暑病之偏于濕者。”清代王孟英[11]《溫熱經緯》說,“既受濕,又感暑也,即是濕溫。”
2 皮下脂肪瘤
2.1 皮下脂肪瘤的定義及表現特征
定義:皮下脂肪瘤在西醫學中,為正常脂肪樣組織的瘤樣物,由分化良好的脂肪組織構成。在中醫學中屬于“痰核”[12]范疇,也可歸結為肉瘤、結節等。《中醫外科學》[13]教材稱本病為“肉瘤”。
表現特征:皮下脂肪瘤為兩個或兩個以上孤立型脂肪瘤,位于皮里肉外,逐漸生長,皮色不變,質地柔軟,不紅不痛,一般無疼痛及不適感,可發于全身各處[14]。《外科正宗》描述脂肪瘤的特點為“肉瘤者,軟若棉,腫似饅,皮色不變,不寬不緊”。
2.2 皮下脂肪瘤的成因
2.2.1 中醫角度? 中醫認為皮下脂肪瘤的病因為脾失健運,痰濕內生;或恣食肥甘厚味,滋生濕熱;或情志不遂,肝氣乘脾,脾失健運釀生痰濁,痰瘀互結,蘊結于皮下[15]。其標在痰飲,本在脾胃[16]。《金匱要略》說:“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這就說明,皮下脂肪瘤的病機在于“痰”。《靈樞·百病始生》言:“卒然外中于寒,若內傷于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里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靈樞·刺節真邪篇》又說:“虛邪之入于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肉著,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為筋瘤。”根據這兩條原文可見,痰飲日久,困脾生熱,久病入絡,耗氣傷陰,氣陰兩傷,無力推動氣血運行,血行不暢形成瘀血,瘀血日久,痰熱瘀交織互結為腫為瘤。吳謙[17]在《醫宗金鑒》論述結核病因時也指出:“結核即同果核形,皮里膜外結凝成,或由風火氣郁致,或因怒火濕痰生。”簡言之,濕火生,瘤發之。
2.2.2 西醫角度? 現代醫學認為皮下脂肪瘤的成因主要分為3點:飲食因素、壓力因素、不良生活習慣。飲食上,現代醫學認為,過度飲酒、經常進食過多的肥膩之品,高膽固醇食物,導致新生脂肪細胞組織過多,使體內過多的脂肪細胞異聚、變硬;壓力因素上,現代醫學認為,過度的壓力可能會造成正常的脂肪組織和淤血交織在一起,長時間可以形成結締組織包裹脂肪細胞,形成脂肪瘤;不良生活習慣上,現代醫學認為,經常熬夜、不運動等會使人體對脂肪的分解能力下降,原有的脂肪組織和新生的脂肪不能正常排列,形成異常的脂肪組織,即脂肪瘤。
除上述3種成因外,皮下脂肪瘤還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遺傳。黃煌[18]在總結葉天士體質辨證時指出:“虛勞門范案,父母弱癥早喪,其稟質也不克充旺,此從遺傳角度幫助辨析。”
3 濕熱體質與皮下脂肪瘤的關系
3.1 從病因病機角度分析
多數醫家認為皮下脂肪瘤的中醫病因病機多是“氣結、痰凝、血瘀”[19-20],比如溫氏將其分型為痰濕阻絡型、肝氣乘脾型、痰濕夾瘀型、氣虛痰濕型。在治療上也多以“健脾利濕、行氣化痰”[21]為治療準繩,但甚少見有“祛濕除熱,行氣化瘀”之論。實際臨床應用中發現,皮下脂肪瘤見于濕熱證的表現并非少數,結合上文,認為從治療濕熱證角度治療皮下脂肪瘤屬于異病同治的中醫治療特色,值得進一步探討。
3.1.1 濕熱證? 前文提到,皮下脂肪瘤的成因是由于濕火生則為腫為瘤,濕火生則有濕熱證的癥狀出現。濕熱體質與濕熱證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的。王琦教授[4]認為,體質的特征是在功能和形態上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屬于生理范疇,本身并不構成疾病。而證是某一特定情況下身體的病理特征,屬于病理范疇,是暫時性的,疾病痊愈后就會消失。中醫學認識到體質的偏頗是疾病發生的內因,決定個體對不同病因的易感性及其發病后病理變化的傾向性,并影響著臨床治療效果[22]。基于此我們認為由于濕熱體質的偏頗,而易于出現濕熱證,濕熱證的出現則易導致皮下脂肪瘤這一疾病的發生。
3.1.2 郁證? 在機理上來看,皮下脂肪瘤與濕熱體質都屬于廣義上的郁。郁者,為病結不散也。郁證分為六郁即氣郁、血郁、痰郁、食郁、濕郁、熱郁。然氣郁則生濕,濕郁則成熱,熱郁則生痰,痰郁則血不行,血郁則食不消而成癥痞[23]。王冰曰:“膏粱之人內多滯熱,外濕內侵,中熱相感放在陽旺之體,濕病多歸于陽明,陽明為燥土,濕邪易從熱化而發濕熱。”根據以上所述,皮下脂肪瘤本為皮里膜外硬結,聚濕聚熱挾瘀而成;濕熱體質濕濁匯集,郁于周身,日久化熱,演化為諸多濕熱癥狀。
3.2 從治療思路角度分析
王琦[22]認為,體質既具有相對穩定性,又具有一定的動態可變性,因而體質是可調的。糾正濕熱體質之人的濕熱癥狀,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合理搭配其飲食結構,調整作息,加強鍛煉等,從根本上改善濕熱體質;另一方面可以口服中藥,比如口服二妙丸在干預濕熱體質上就有顯著統計學意義[24]。
皮下脂肪瘤在臨床上多以手術切除為主,但有著很高的復發率。除此之外,有的脂肪瘤并不適合手術治療,且脂肪瘤并不是大小不變的,還會繼續緩慢發展。因此,在治療上不僅要消除瘤體[25],還要控制其發展,從根源上杜絕其發病。根據前文提到的皮下脂肪瘤的成因,在治療之前,可以考慮先改善患者體內環境,破壞脂肪瘤的生長溫床,再行治療。
4 小結
濕熱體質與多發性脂肪瘤都可歸結于“痰”。濕熱體質之痰演變為痰熱,日久阻滯則為瘀;皮下脂肪瘤之痰與熱、瘀膠著成瘤,故而認為濕熱體質者傾向于罹患皮下脂肪瘤這一疾病。在治療上,以濕熱體質為切入點,先改善皮下脂肪瘤患者體質,阻斷其發展,而后再行其他治療手段。本文通過探討濕熱體質與皮下脂肪瘤之間的關系,為今后的皮下脂肪瘤診斷及治療提供新思路,以期更好地服務臨床。
[參考文獻]
[1]? 吳在德.外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55-256.
[2]? 吳國忠,姜杰,劉華安.腹腔多發性脂肪瘤7例分析[J].海南醫學院學報,2007,13(2):144-146.
[3]? 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10.
[4]? 王琦.中醫體質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5:296-299.
[5]? 王琦.9種基本中醫體質類型的分類及其診斷表述依據[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8(4):1-8.
[6]? 鄭洪新,李敬林.周學海醫學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5:7.
[7]? 林慧光.陳修園醫學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8:11.
[8]? 鐘敘春.濕熱體質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國藥,2018,29(12):3004-3006.
[9]? 王珪.泰定養生主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7.
[10]? 吳瑭.溫病條辨[M].北京:遼海出版社,2016:10.
[11]? 王士雄.溫熱經緯[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9:7.
[12]? 趙春棟,溫榮達,李永康,等.祛瘤湯治療多發性脂肪瘤36例體會[J].甘肅中醫,2001,14(2):32.
[13]? 譚新華.中醫外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0:267.
[14]? 陸德銘.中醫外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06.
[15]? 許小偉,賈旭東.從痰飲論治皮下脂肪瘤1例[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5,31(6):579.
[16]? 梁梅華.范榮奎老師治療皮下脂肪瘤驗案一則[J].內蒙古中醫藥,2017,36(19):41.
[17]? 吳謙.醫宗金鑒[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7.
[18]? 黃煌.葉天士體質辨證探討[J].江蘇中醫雜志,1980,12(3):4-6.
[19]? 周紅,鄒清芳.從行氣活血化瘀論治皮下脂肪瘤的臨床體會[J].四川中醫,2012,30(4):38-39.
[20]? 李中川,楊文軍.錢秋海以破血法治療皮下脂肪瘤經驗擷菁[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7,29(4):483-485.
[21]? 溫榮達.祛瘤湯辨證分型治療多發性脂肪瘤[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7,31(12):70-71.
[22]? 王琦.論中醫體質研究的3個關鍵問題(F)[J].中醫雜志,2006,47(5):329-332.
[23]? 崔亞麗.仙方活命飲治多發性脂肪瘤案[N].中國中醫藥報,2016-02-04(4).
[24]? 程靜茹.二妙丸干預濕熱體質的臨床試驗及其血漿代謝組學機制研究[D].廣州:南方醫科大學,2015.
[25]? 戴麗文.針灸圍刺加按摩治療脂肪瘤36例[J].浙江中醫雜志,2013,48(4):276.
(收稿日期:2019-10-25? 本文編輯:劉永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