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燕
摘要:河北省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區域屬于深度貧困地區,集中了河北省39個國家級貧困縣中的16個,由于該區域自然、地理條件以及歷史等原因,脫貧難度較大。鄉村振興戰略把精準脫貧攻堅作為首要任務,在此背景下河北省實現脫貧任務應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根據當地資源稟賦和產業特點發展特色產業、針對等靠要現象應實施思想扶貧,另外要加大金融扶貧力度。
Abstract: Yanshan-Taihang Mountain in Hebei Province is a deeply impoverished area. It is concentrated in 16 of 39 state-level poverty counties in Hebei Province. Due to the region's natur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historical reasons, it is difficult to get rid of poverty.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akes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as the top priority.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Hebei Provinc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to achieve poverty alleviation tasks, develop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based on local resource endowments and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ement ideologic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 response to key phenomena. In addition, we must increase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關鍵詞:鄉村振興;深度貧困;特色產業;精神扶貧
0? 引言
鄉村振興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指出把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重點是攻克深度貧困,確保深度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河北省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區是革命老區,也是深度貧困區,由于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貧困戶自身等原因,脫貧難度較大。能否擺脫貧困是該地區鄉村振興能否取得成效的前提和基礎,而鄉村振興戰略為其脫貧攻堅提供了新動力和保障。研究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該地區深度貧困脫貧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河北省燕山-太行山深度貧困區脫貧的困境
1.1 地理環境限制
河北省39個國家級貧困縣中有16個貧困縣處于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區域,該區域屬于半干旱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降雨量少,水資源匱乏,且多處于深山區,土層厚度較薄且貧瘠,植被稀疏,自然災害頻發,生態環境惡劣,地理位置不佳,區位優勢較差,交通條件落后,歷來經濟發展落后,農民收入較低,導致貧困多發。
1.2 資源利用效率低下
地處河北省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區多屬于高原、丘陵山區,各縣礦產資源豐富,多數貧困縣同時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和動植物資源,壩上高原的張北縣、沽源縣及蔚縣南部山區、北部丘陵、南山峪口沖擊扇區具有較好的風能開發條件,風能資源豐富,康保縣是中國風能資源最好的地區之一,沽源縣和尚義縣由于地處高原,空氣干燥,云量少,大氣透明度好,光能資源豐富,日照時間較長,年均太陽輻射量高,其中尚義縣是河北省太陽輻射最大的地區之一,除此之外,阜平縣、淶源縣、張北縣、平泉縣地緣遼闊,具有豐富的土地資源。連片區各縣都有著不同的豐富資源,但是由于地位優勢欠佳、交通條件落后、基礎設施薄弱等原因,資源開發成本高,其利用效率低下。
1.3 多類型貧困疊加
河北省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區貧困不僅僅是物質貧困,還存在精神貧困和生態貧困。物質貧困是由客觀原因導致的,多是暫時的,而精神貧困是由于貧困戶主觀上安于現狀、消極、懶惰、不思進取等原因造成的,比較頑固。另外,有些貧困縣由于環境退化、自然災變等使得人們無法從自然中獲取必需的生存和發展資源陷于貧困狀態中,即生態貧困。這種多貧困疊加大大增加了扶貧脫貧的難度。
2? 鄉村振興背景下河北省燕山-太行山特困區脫貧的對策建議
2.1 加強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最基本的服務支撐,也是改善農民生存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提升幸福感和獲得感的最直接體現。政府相關部門應做好基本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規劃,并科學、合適安排專項資金保證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實施,對專項資金進行統一管理和使用,保證專款專用,防止資源浪費,提高專項資金使用效率。并且建立專人和專項資金保證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項目能夠長期發揮作用。
2.2 發展特色產業
產業發展是助推脫貧攻堅的堅實基礎。發展特色產業是實現穩定、持續脫貧的根本之策,已成為國家和各區域開展扶貧工作的重要依據。政府應引導各地根據當地資源稟賦條件和產業特征,培育主導特色產業,將特色產業發展和產業扶貧結合起來,努力實現“輸血”與“造血”并舉,源源不斷地為脫貧注入新動力。打造特色產業過程中要注重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并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生態環境好、動植物資源豐富的貧困縣可根據當地特色打造特色旅游產業;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的貧困縣可打造新型能源產業;自然條件欠佳的貧困縣可根據當地的歷史、文化特征打造文化旅游產業,并且延伸其產業鏈。
2.3 實施思想扶貧
對于部分群眾的“等靠要”思想最重要的是要轉變其觀念,開展思想扶貧,使其由主動當貧困戶變為主動擺脫貧困,激發其脫貧內生動力。引導其樹立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思想和勇氣。扶貧重在扶志、扶智、扶思想,貧困戶自主脫貧的思想堅定了,脫貧工作才能取得最終勝利,脫貧之后不返貧。
同時,政府應從政策層面予以明確,“不扶懶、不扶毒、不扶賭、不扶罪”,對于主動選擇貧困的貧困戶進行幫扶、教育、引導、培訓,讓其通過自身的勞動獲得新生,而不是簡單的、一味的送錢送物、兜底保障,從政策上斷絕貧困戶的懶惰、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貧困。并且加強貧困群眾教育和技能培訓,建立正向激勵機制,將幫扶政策措施與貧困群眾參與掛鉤,通過技能培訓使貧困群眾掌握一技之長,提高其自主脫貧能力,并積極主動投身創業、就業實踐,最終擺脫貧困。
另外,要選好配強村級領導干部,鼓勵、選派思想好、作風正、能力強、愿意為群眾服務且群眾信得過的干部到貧困村工作,充分發揮其帶動作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2.4 加大金融扶貧力度
脫貧攻堅戰已進入決勝的關鍵階段,繼續增強對貧困地區的金融資源投入、充分發揮金融扶貧作用尤為重要。金融機構應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進一步加大金融扶貧力度,需要注意的是要把扶貧金融資金投放在農業科技含量高、帶動性強的項目中,充分發揮金融資金的扶貧效率。
參考文獻:
[1]張南.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民族地區深度貧困的脫貧路徑研究[J/OL].蘭州學刊:1-16[2020-01-16].https://kns-cnki-net.vpn.hebau.edu.cn/kcms/detail/62.1015.C.20191127.1833.002.html.
[2]牛勝強.鄉村振興背景下深度貧困地區產業扶貧困境及發展思路[J].理論月刊,2019(10):124-131.
[3]劉琦,李發偉.西藏深度貧困地區鄉村振興的路徑探討——基于聶拉木縣波絨鄉波木村的調查[J].西藏研究,2019(05):74-82.
[4]鄭瑞強,賴運生,胡迎燕.深度貧困地區鄉村振興與精準扶貧協同推進策略優化研究[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8,17(06):762-772.
[5]于開紅,付宗平,李鑫.深度貧困地區的“兩山困境”與鄉村振興[J].農村經濟,2018(09):16-21.
[6]宋向黨.特色產業發展視角下貧困縣經濟發展路徑選擇——以河北省臨城縣為例[J].經濟論壇,2018(04):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