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鵬
摘要:個舊礦區地質構造復雜,巖漿活動頻繁,變質作用強烈,成礦作用顯著,是重要的成礦區帶和錫多金屬礦找礦遠景區。通過對研究區開展的一系列野外地質調查研究,認為該區地質構造對錫礦成礦具有明顯的約束作用。研究結果表明:個舊錫礦地質構造較為發育,褶皺和斷裂對礦體的產出控制作用明顯。各類構造控礦模式能夠較好地揭示礦體產出的特征和規律,對找礦勘探具有一定的指示意義。
Abstract: Gejiu Mining Area has 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 frequent magmatic activities, strong metamorphism and significant mineralization. It is an important ore-forming area and tin polymetallic ore prospecting prospect. Based on a series of field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in the study area,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area has an obvious restraining effect on tin mineraliz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Gejiu tin mine is relatively developed, and the occurrence of ore bodies is controlled by folds and faults. All kinds of structural ore control models can better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ore body occurrence, and have certain indicating significance for ore exploration.
關鍵詞:構造特征;控礦模式;個舊錫礦
0? 引言
個舊錫多金屬礦區位于華南褶皺系、滇東南褶皺帶西緣,與揚子地塊和哀牢山結合帶的結合部位,是我國重要的錫礦床之一。前人在該區開展過大量的野外調查及科研工作,對礦床地質特征、礦床地球化學特征及找礦勘探實踐等工作都有涉及[1-4]。由于研究區地質構造類型眾多,構造體系較為復雜,前人對該區構造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為進一步理清個舊礦區地質構造特征,筆者在野外地質調查的基礎上,結合巖石學、礦物學特征,對礦區地質構造類型進行了詳細厘定,對重要的地質構造特征進行了闡述,并提出幾種構造控礦模式,深入分析研究區構造與成礦的關系,旨在從構造尺度指出下一步地質找礦方向,進一步增加礦山資源儲量。
1? 區域成礦背景
個舊錫多金屬礦區地處云南省東南部,是我國滇東南錫礦帶上重要的錫多金屬礦集區之一,礦區大量聚集了錫、銅、鉛、鋅、鎢和銀等金屬。礦區大地構造位置處于環太平洋巨型成礦帶與地中海—喜馬拉雅巨型成礦帶的交匯處,處于歐亞板塊,印度板塊,太平洋板塊碰撞相接的部位。由于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及印度洋板塊等相互強烈作用,使大面積的構造巖漿作用在該區產生,形成了優越的成礦條件。
2? 礦區地層
區內出露地層由老到新分別為:
①二疊系中統龍潭組(P2l)。本組底部揭露不全,為黃及灰黃色粉砂巖和長石砂巖。中段為灰色砂巖、炭質泥質 砂巖及炭質頁巖。上段為黑色炭質頁巖、泥質砂巖、炭質泥質砂巖夾硅鋁質巖。②三疊系下統飛仙關組(T1f)。與上覆地層嘉陵江組整合接觸,與下伏地層龍潭組不整合接觸。下部為紫色長石砂巖與灰綠色砂巖互層。中部為紫色砂頁巖。上部為紫色泥質細砂巖和灰綠色泥巖互層產出。③三疊系下統嘉陵江組(T1j)。與上覆地層個舊組整合接觸。下部為灰綠色、黃綠色泥質灰巖。中部為灰綠色、黃綠色泥質灰巖。上部為灰綠色泥質灰巖和紫紅色泥巖及粉砂巖。④三疊系中統個舊組(T2g)。下部為卡房段(T2g1)石灰巖、泥質灰巖等與灰質白云巖呈互層狀產出。中部為馬拉格段(T2g2)一套白云巖及灰質白云巖。上部為白泥硐段(T2g3)中厚至厚層狀石灰巖。⑤三疊系中統法郎組(T2f)。主要為頁巖、砂質頁巖、鈣質頁巖與薄層泥質灰巖互層、泥質灰巖、石灰巖等。⑥三疊系上統鳥格組(T3n)。主要為砂質頁巖及粉砂巖、石英砂巖、泥巖。⑦三疊系上統火把沖組(T3h)。主要為云母板巖、炭質頁巖、泥巖、砂質板巖、石英粉砂巖、砂巖等。
3? 礦區地質構造特征
3.1 北東向構造
①五子山復式背斜:位于礦區東部的五子山復式背斜,屬于礦區重要的構造單元。該復背斜出露較為完整,各構造要素均較為明顯。背斜軸向北東,長度可達40公里;軸脊寬而平,兩翼傾角大約20°。核部地層主要為二疊系龍潭組煤系地層、下三疊系、中三疊系的砂頁巖,兩翼則主要出露中三疊系個舊組和法郎組地層。該背斜上可見次級張扭性斷裂和壓扭性斷裂。
②賈沙復向斜:五子山復背斜的西翼可見該向斜,兩翼開闊,軸向北東,傾角較為平緩。作為個舊西區的主要褶皺構造型式,蒙自-雞街地塹將其北東段切割,南西段則向西偏轉,形成了一個向南凸出的弧形。
③楊家田斷裂:在五子山復背斜、賈沙復向斜翼部連接處可見該斷裂產出,其特征主要表現為走向北東、傾向北西,傾角平緩-陡,屬于逆沖斷裂。該斷裂長約20余公里。該斷層斷面常呈閉合狀態,其間可見大量斷層泥產出,部分錫、鉛礦化也在該斷層中清晰可見。
④北東向其它斷裂主要有:蘆塘壩斷裂、黃泥硐斷裂、轎頂山斷裂、蘭蛇硐斷裂等。
3.2 北西向構造
①紅河斷裂:該斷裂從礦區南部通過,表現為走向北西西,延伸較長。該斷裂主要表現為向北東向傾斜,傾角較大。該斷裂兩斷盤活動劇烈,南盤向北西扭動,北盤向南東扭動,兩斷盤巖性主要表現為南西盤為哀牢山變質巖帶,北東盤則出露古生界-新生界的地層。
②水塘-陡巖斷裂:該斷裂主要表現為走向北西,傾向南西,主要出露在在礦區南側,自水塘延至陡巖,延伸長度可達40余公里。該斷裂常表現出壓扭性,一系列的錫、鉛礦化沿該斷裂帶分布。
③北西走向的其它斷裂:白沙沖斷裂、大凹塘斷裂、小凹塘斷裂、長寶硐斷裂、前坡山斷裂、黑螞井斷裂等。
3.3 東西向構造
①仙人硐斷裂:該斷裂主要見于卡房礦田中部,長度可達10余公里。該斷裂具壓扭性,主要表現為走向東西,傾向南。該斷裂斷面平整而且光滑,水平擦痕較為常見。斷裂南盤向西扭動,斷距可達50-500米。
②馬松穹窿:主要橫跨在五子山復背斜之上,在馬拉格、松樹腳一帶可見該穹窿。核部地層主要為個舊組下段(T2g1)的灰巖,兩翼地層則為個舊組中部(T2g2)和上部(T2g3)的白云巖及灰巖。穹窿上平行長軸方向有多條北西向張扭性斷裂和北西西向壓扭斷裂。
③豬頭山向斜和雞心腦背斜:這是兩個相鄰的、呈東西向分布的褶皺。北部為雞心腦背斜,南部為豬頭山向斜,表現出不對稱的兩翼,局部地區發生倒轉。
④大菁-阿西寨向斜:該向斜位于馬松穹窿的南翼。核部地層主要為個舊組上段(T2g3)的灰巖,兩翼地層主要為個舊組中段(T2g2)和下段(T2g1)的白云巖、灰巖等。兩翼巖層較緩,傾角約為15-20°。
3.4 南北向構造
個舊礦區南北向構造主要是個舊大斷裂。主斷裂延伸約40公里,主要從礦區中部通過,常表現出多期活動特征,可將其分三段。南段沒有明顯的破裂面,沿該斷裂可見一些小型斷陷盆地。北段主要表現為走向北北東,傾向正西,可見一組走向北北東具壓扭性質和一組走向北北西具張扭特征的破裂帶。
4? 構造控礦模式
個舊礦區構造控礦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①背突式:成礦侵入體突起中隱伏有背斜或穹隆,這種構式叫作“背-突”或“穹-突”式。該模式主要表現為上部為背斜構造,下部為花崗巖小巖株突起。個舊礦區的大部分儲量都蘊藏在由該模式控制的礦田中。
②向斷凹式:這種控礦模式主要表現為上部是向斜構造,其核部發育多條縱、橫向斷裂,而下部花崗巖呈凹槽狀或盆狀,即“向斜、斷裂、凹槽”式。向斜與其下協調隱伏的花崗巖凹盆組成的控礦模式,稱為“向凹式”。橫跨五子山復背斜的東西向斷裂,它們與花崗巖體相交處,巖體常下凹為槽,這種構式稱為“斷-凹式”。如:高松礦田。
③斷裂式:這種控礦模式主要表現為礦液沿斷裂構造充填交代,形成脈狀礦體,和礦區發育的多組斷裂密切相關,是最重要的成礦模式。
④斷裂加互層式:主要表現為互層帶或不同巖性突變界面在褶皺軸部等應力集中部位或和斷層交切時,能夠形成一些層狀、條狀、管狀礦體。當成礦斷層和互層交切時,就形成了這種“斷層加互層式”控礦構式。
⑤層間不整合式:受斷裂及裂隙控制明顯,可分為小脈式和網脈狀兩類。由于斷裂錯切而牽引巖塊旋扭形成裂隙帶,后期再經礦液充填,形成網狀細脈帶稱為網脈狀。由于壓扭性斷裂旁側的多字形羽狀裂隙為礦液充填而形成的側列式礦群稱為小脈式。
⑥斷皺式:這種控礦模式主要表現為由斷裂和陡立巖層組成的撓曲帶(亦稱陡立帶)中賦存層間礦床。
⑦塔松式:巖體上部側翼與層間構造發育的巖層相交,沿層間構造貫入的巖體,會形成成塔松狀的巖枝。上、下兩個巖枝的夾持部稱之為凹陷帶,該凹陷帶礦體較發育。
5? 找礦勘探意義
個舊礦區復雜的地質構造體系,是成礦流體運移的重要通道,是成礦流體運移的動力來源與指向,也是成礦物質聚集的重要場所,對礦區地質找礦控制作用明顯。個舊礦區受南北向的個舊斷裂影響,形成了東區和西區兩大礦集區。區內北東向和北西西向斷裂較為發育,近東西向斷裂控制了礦區的五大礦田,即馬拉格、松樹腳、高松、老廠和卡房礦田。橫跨五子山復式背斜之上的近東西向斷裂構造的東西兩端和近南北向斷裂,形成了一個“梯子格”式,個舊礦區的各個礦田都受每一個“梯子格”控制,礦田內的次級斷裂又控制著各個礦段或礦床。
6? 結論
①個舊礦區主要有北東向、北西向、東西向及南北向等多組構造型式。
②個舊礦區構造控礦模式可分為背突式、向斷凹式、斷裂加互層式、斷裂式、層間不整合式、斷皺式、塔松式等,嚴格控制礦體的產出。
③特殊的構造控礦模式對于尋找錫多金屬礦床具有重要的指示意義。
參考文獻:
[1]談樹成.個舊錫多金屬礦床成礦系列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1-238.
[2]薛傳東.個舊超大型錫銅多金屬礦床時空結構模型[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1-155.
[3]武俊德.個舊錫礦高松礦田成礦預測[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1-125.
[4]王鵬鵬.個舊礦區塘子凹礦段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J].世界有色金屬,2019(522):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