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華
【摘? 要】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是全方位保障農民切實增收的有效途徑,也是積極踐行鄉村振興戰略,進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農村經濟;產業化;發展
引言
“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長期堅持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這是又一個很大的前進,當然這是很長的過程”這是鄧小平同志在1990年針對我國農業改革發展闡述的重要觀點,由此我們可以得出處理好“分”和“統”的關系對于中國農業的發展至關重要。中國農村發展的實踐經驗也表明:農村發展單靠農民單打獨斗成果極其有限,要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將農村組織起來,發展集體經濟,實現整體創收,才能實現“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的發展愿景。
農村的發展聚焦在三件事上: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這是駕馭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三駕馬車。其中有人管事是前題,有章理事是保證,那么有錢辦事就是關鍵,因此,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就是維持這三駕馬車并駕齊驅的動力源泉。
1發展壯大農村經濟的重大意義
(1)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深化農村改革,鞏固黨在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要求。“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當前推行的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對農村管理的重要舉措,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提升農村整體治理水平,進而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讓廣大農村共享國家改革發展的紅利。
(2)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民收入的客觀需要。農業的發展僅靠農民單打獨斗是不可能成功的。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是大勢所趨,可以有效的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一方面,實現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生產可以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和生產效率,降低人工勞動力成本,打破了土地對于勞動力的束縛。農民可以選擇更多的就業途徑增收致富。另一方面,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容易形成產業鏈,有助于對農產品進行批量加工和批量銷售,且產量的可調節范圍較大,能夠有效降低加工和銷售的邊際成本,同時,隨著產業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資源的配置將更加合理高效,農產品加工和銷售所花費的成本將更低。此外,這也更加有助于促進農產品精加工,擴大產業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與綜合效益,更易促成品牌效應,這些能夠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促進農產品利潤上漲,進而促進農民切實增收。
(3)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也是增強農村基層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的現實需要。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不單純是經濟問題,還關系到黨的基層組織在農村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政治問題,農村黨支部要發揮好領導核心作用,就必須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有了必要的物質基礎,發揮作用才有可能。實踐證明,以往的一些基層黨組織之所以說話沒人聽,辦事沒人跟,也是因為他們沒有帶領群眾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處于窮家難當的困境,不但不能為群眾提供必要的服務,而且還要向群眾索取,甚至村干部的工資都解決不了。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黨組織在基層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
2制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1)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渠道窄。目前吐魯番市土地收入是農村收入的主要來源,由于農村原有集體統籌和機動用地的減少,村集體收入大幅下降,導致原本依靠各種形式的占地補償和租賃的村鎮成為集體“空殼村”,村集體收入除了上級給予的維持基本公費開支的轉移支付外,沒有其他的創收渠道。
(2)村干部缺乏帶領群眾創收致富的觀念。多數村干部對村里“薄家底”缺乏整改信心,害怕失敗、怕擔風險,只會抱怨沒有資源、沒有資金、沒有好政策,抱怨工作難做、干部難當,對發展集體經濟束手無策,不能尋找自己的優勢,挖掘當地的潛力,開拓創新尋求出路。
(3)村民對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熱情不高。由于對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加之小農意識作祟,很多村民對發展村集體經濟持消極態度,認為“那是走回頭路”,“集體經濟已經過時”,對村集體活動,一些村民重成果享受、輕義務履行。
(4)村集體資產管理不規范。由于缺乏專業的管理人員,村集體經濟收入管理不規范,不透明,僅限于村干部內部知曉,農民說不上話,例如對村門面房、公有廠房租賃資金、期限等村民都無從知曉,農民對此意見很大,影響參與發展村集體經濟的積極性。
3因地制宜、轉變思路,積極探索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的途徑
(1)加強村級組織建設、選優配強領導班子。有人管事是前提,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必須要有想干事、能干事的領導班子,一方面要選優配強黨支部成員,特別是村黨支部書記。村支書是帶領村子發展的主心骨,在選配上一定要堅持高標準,把那些事業心、責任心強,懂經營,會管理,具有發展集體經濟的強化意識的人員選進領導班子;同時,還要充分發揮大學生村官和工作組人員思維活躍和掌握優惠政策的優勢,增強領導團隊實力,帶領村民探索增加村集體收入的有效途徑;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計的增強農村干部的市場經濟觀念,堅持不懈地抓好對農村干部的市場經濟知識和科學文化知識的培訓,使他們進一步轉變思想觀念,增強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和經營管理的水平,用好的典型經驗激發他們解放思想、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增強他們發展集體經濟的恒心和本領。要讓他們意識到作為一名農村干部,不抓集體經濟發展是失職,抓不好集體經濟發展就是不稱職,切實把解決“有錢辦事”的問題落到實處。
(2)拓展思路,找準發展路子。吐魯番農村的實際情況決定了村集體無法通過動用大面積土地而取得集體收入,這就要求村干部能夠敢想、敢干、能干、會干,充分抓住機遇,因地制宜、唱地方戲、打優勢牌、謀特色路。
首先,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吐魯番便利的交通為城市的發展提供新的發展機遇,推進烏吐區域經濟一體化,將吐魯番打造成烏魯木齊的菜籃子,此時村級組織就要幫助農戶及時發展適銷對路農產品,滿足市場對優質化和多樣化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增加集體收入,促進農民增收。如今年開辦的吐魯番首屆蔬菜節就是按照“一鄉一品,一村一特”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有效的增加農民收入。
其次,激活現有資源、新增創收渠道。目前,從吐魯番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而言,大多數村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集體經濟收入渠道,但是由于管理不規范,增收效果不明顯,對此,必須發揮村組織的作用,轉變思維模式,對已有資源實行優化組合,優勝劣汰,激活發展潛力,實現效益最大化;此外對于沒有現成資源的村實現“以地生財、筑巢引鳳”,通過招商引資,建工業園區,大力招商引資辦廠,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推進農村工業化進程。
最后,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要有前瞻性,要實現循環發展戰略,既要有利益的延續性又要高度重視資源環境的良性循環,切忌急功近利,對開發的項目一賣了之,而是要采取合理的經營方式,例如村集體與落戶企業合作開發模式、村集體入股開發模式等,努力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和長久化。
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是農民致富增收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農民生產、生活環境重要物質源泉,吐魯番市要抓住發展機遇,理清思路,讓更多的農村真正走上城鎮化建設的道路,讓更多的農民分享發展集體經濟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