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怡
【摘? 要】二十世紀的六十、七十年代,歐美眾多國家都先后爆發了大規模的反文化青年群體性運動,對傳統文化的質疑與反叛此起彼伏。而行為藝術逐漸興起于此時,作為女性藝術家的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在七十年代進行的大量行為藝術表演開啟了她“行為藝術之母”的旅程。作為當時突破傳統藝術形式的行為藝術,阿布拉莫維奇通過“痛苦”、“忍耐”和“能量”,向觀眾傳達著超越肉體的強大精神力量,其影響不亞于優秀的傳統文化?!八囆g”已經超越了傳統意義的美術作品,不同的哲學與新思潮眼花繚亂,不同的社會背景和社會問題需要人們思考與解決。
【關鍵詞】行為藝術;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女性藝術
作為“行為藝術之母”,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于1946年出生于前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長期居無定所四海為家,在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童年時,用宗教和共產主義共同交織了她瘋狂的意志力,以至于支持她完成之后艱難的演出。從十二歲接觸激進的新材料藝術作品到二十歲在美術學院學習繪畫之后前往漢堡和巴黎的美術學院深造。隨后不滿足與傳統二維藝術表達方式,逐步從裝置藝術摸索向行為藝術發展。“?!拔覙O力地讓自己不受人和人, 以及任何事的影響。發展自己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 對我來說很重要。”關于瑪麗娜自身經歷,在沈瑩翻譯的《心靈會晤——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與勞里·安德森的對話》(”Meeting of minds: Marina Aramovic and Laurie Anderson” Modern Painters, March 2010)這一訪談錄對話中她自己提及她厭倦了通過繪制傳統二維繪畫掙錢,表示沒有興趣變成一個好畫家,并且收集自己的繪畫作品并燒毀。
于是便有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典型代表作的《節奏‘10至0》(Rhythm)系列。當時正值反文化運動高潮,由美國發起波及歐洲眾國。在表演中,瑪麗娜把刀片吞進胃里,躺在燃燒的木質五星圍欄中直至昏迷(《節奏5》1974),甚至給自己的身體注射麻藥任由在場觀眾擺弄,而在室內的道具中甚至包括一把有一顆子彈并且上了膛的手槍(《節奏0》1974),這一次她離死亡很近。她在訪談中說:“我測試自己的極限,來改變自己。但我也從觀眾那里獲取力量,改變他們。在房間里,強大的行為表演將改變每個人。”關于這一點,在《節奏0》的表演中她絕對做到了,《節奏0》探討了在無需擔當責任的情況下參與者的侵犯性與攻擊性,這次行為也被當做探索任性道德底線的心理學經典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同為行為藝術家烏雷(Ulay),在與烏雷合作的過程中,他們共同完成了著名的《無量之物》(Imponderabilia)和《休止的能量》。前者在汪明安與陳達國合作的《后身體:文化、權力和生命政治學》中解釋為男性形象較為強勢,具有攻擊性,而女性形象更加無害溫柔,所以當面對男性和女性的裸體時,大部分觀眾都選擇面對著女性裸體通過狹窄的過道。在男性掌控毒箭對向女性心臟這一細節中體現社會中男性掌握權力的主流性,男人在危險游戲中掌握主動權,女性為自己的過分依賴承擔著受傷害的地位?,旣惸葹槠駷橹棺罱艹龅呐孕袨樗囆g家之一,表示瑪麗娜利用自己的身體表達了她所遭遇的經歷,打破了公眾對個體身體的約束和自身生理、心理的界限,從而達到藝術與生活互通互現。藝術家用平凡的身體“有意味”地展示行為過程從而展示藝術。這種藝術打破了“藝術與生活”、“藝術與非生活”的邊界。關于女性藝術與女性主義藝術,現在還沒有明確的區別,這里片面的將女性主義冠與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我是不贊同的,這個問題可以成為下一個研究問題。
痛苦、受難、忍耐一直是阿布拉莫維奇的藝術核心。而后這個概念發展成為痛苦、忍耐與能量。在她的近期作品中,一個名為《軍訓》的表演更是使觀眾全身心的投入行為藝術表演中,讓參與者換上白大褂并且沒收手機,屏蔽了一切能夠干擾觀眾心靈的外物?!冬旣惸取ぐ⒉祭S奇的饋贈——未來的行為藝術:“占領舞臺”項目第六章》中,比利安娜對她進行采訪,阿布拉莫維奇講述了她在使作品和觀眾發生關系中所做的努力,以及關注與怎樣讓觀眾真正的進入美術館欣賞藝術家的作品所進行的嘗試。包括上述中《凝視》即與觀眾面對面相坐對視,《軍訓》中沒收隨身物品換上白大褂接受訓練,《在中間》中與觀眾簽協議,如果想看作品就必須付出40分鐘時間等一系列的嘗試,試圖打破作品與觀眾之間的無形之墻,從而同觀眾進行更高層面的精神互動。為此,她還曾前往西藏與禪師們一起修行,達到身心合一,提高自己的身體機能。庫爾特曼認為:“藝術家是現代社會的巫師,他不生產物體,而是賦予自我責任,奉獻社會。巫師是使物質和精神力量合二為一的人。”縱觀瑪麗娜的行為藝術作品,她似乎漸漸印證著這句話。
參考文獻
[1]Theodore Roszak: The Making of A Counter Culture: Reflections on the Technocratic Society and ItsYouthful Opposition.Garden City: New York, 1969.
[2]肖恩·歐哈根(美).刀、火、身體和耐力——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訪談[J].陳婕,譯.畫刊,2013(3): p34-39.
[3]蔡青.行為藝術現場[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
[4]朱迪特·巴特勒.身體之重:論“性別”的話語界限[M].上海:三聯書店,2011.
[5]洪穎.行為:藝術人類學研究的可能的方法維度[J].民族藝術,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