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華秀
[摘 要] 創新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實現農民共同富裕、加快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保障農村基層組織正常運轉、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地位的重要物質基礎,對于增強村級組織凝聚力、號召力和戰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結合福建省上杭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遇到的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提出針對性的對策。
[關鍵詞] 農村集體經濟;“三資”運作;掛鉤幫扶
[中圖分類號] F321.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03-19-3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加強基層基礎保障、提升村黨組織組織力、增強村黨組織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的有效途徑。近幾年來,福建省上杭縣農村經濟穩步發展,集體經濟薄弱村轉化步伐加快,農村各項配套設施建設不斷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不斷改善,農村面貌得到很大改觀,農民生活不斷改善,農村社會穩定。上杭縣堅持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脫貧致富的“金鑰匙”,積極推行“黨建+合作社+農戶”“黨建+農戶”經營模式和積極運作三資(資產、資源、資金)要素發展收益性扶貧新模式,打造適合農村發展的集體經濟項目,切實幫助群眾增收致富。雖然目前上杭縣村集體經濟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許多困難亟待解決。
1 上杭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
上杭縣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整體呈“八山一水一分田”格局。上杭縣共有344個村(居),絕大部分為純農業村,農民群眾經濟收入主要來自發展種養殖業和外出務工,農村經濟整體發展層次還較低,農村集體經濟比較薄弱。近年來,上杭縣圍繞“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思路,立足本地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通過開展結對幫扶、精準扶貧等活動,幫助各村厘清發展思路,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培育壯大了槐豬、烏兔、高山茶、花卉、蔬菜和瓜果等一批農村主導產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較大的進步,特別是農村合作經濟發展較快。截至2018年12月底,上杭縣已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379家,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480元。
2 上杭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上杭縣屬于典型的農業大縣,地形屬于典型的丘陵地貌,起伏不平,農村集體經濟結構比較單一,絕大部分村沒有村集體經濟實體。村集體經濟收益主要來自財政轉移支付、爭取各類項目補助和固定資產租賃等,自有固定收入普遍偏低,農業產業結構單一、資源匱乏,自然、人為因素制約嚴重。
2.1 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低,制約因素多
村集體經濟組織先天不足,原有經濟底子薄,加之山區群眾觀念和基礎設施條件的制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仍然較低。大部分村依靠上級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僅能勉強維持運作,根本無力發展村集體經濟。村集體自有固定收益較多的村大多是鄰近縣城或集鎮的村莊,通過固定資產租賃方式獲得收入或通過近年來征地補償獲得收入,收益來源渠道比較單一。
2.2 村集體資產管理不嚴
部分村集體因發展措施不到位,無后續發展動力,集體資產幾乎為0。有資產的村因集體資產長期閑置,發揮不出實際的經濟效益。況且農村資產一般沒有太大價值,大多數村莊地處偏僻,資產無人問津,而且大部分山場及良田已分到各家各戶,村集體無自留資產,只有緊靠集市的村集體資產才相對有一些收益。
2.3 村干部素質不齊
村兩委會任期一屆5年,很多干部只考慮本屆的經濟發展,缺乏長期發展眼光,只求任期內完成考核任務,不求可持續發展。而且山區農村群眾思想觀念比較保守,整體文化素質較低,外出流動人員較多,導致農村經濟發展缺乏有利的社會輿論環境和必要的人才支撐,農民群眾對發展村集體經濟不理解、不支持。
2.4 基層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不強
隨著市場經濟觀念深入人心,廣大農民群眾對發展集體經濟并沒有寄予希望,集體意識淡化。目前,大部分村的集體經濟收入較低,大多數村嚴重依賴財政轉移支付,村財入不敷出,直接影響許多村級活動事務的開展。經過“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農村集體經濟演變后,村集體經濟收入往往呈現“組強、村弱”的現象,村民委員會難以有效發展集體經濟和合理分配收益,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不強。
2.5 政策支持力度不夠
目前,各級各部門扶持項目雖多,但卻各自為戰。這類資源覆蓋和用途都比較分散,無法有效整合利用,難以起到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村民群眾物質文化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村軟硬件建設和維護需要不斷投入更多的資金,意味著可能產生更多的債務,易導致惡性循環。這些債務的存在已嚴重影響村集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2.6 村集體經濟管理不到位
現階段,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大多留守人員年齡偏大,對于財務管理一知半解,難以滿足經濟發展需要。“上面千根針,下面一條線”,農村基層工作千頭萬緒,新時期、新形勢下,村級所負擔的事務比過去大大增加。特別是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社會經濟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各種利益、各類矛盾交織,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的任務十分繁重。而各級、各部門的檢查、創建等活動也日益增多,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村集體經濟收入有限、村干部隊伍人手不足。
3 上杭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對策
3.1 建強班子,筑牢根基
配齊配強村集體班子成員,尤其是村兩委主干,把政治素質好、致富有辦法的經濟能人、致富能手、種養大戶、營銷人才充實到村干部隊伍。同時,加強組織村干部專業知識培訓,有計劃性、有目的地培養一批政策素質過硬、有較強推動發展能力的村干部,特別是要增強村干部的發展意識和市場意識,提高其經營管理水平,為發展村集體經濟、帶動農民增收和建設新農村打好基礎。并且要鼓勵村干部任(兼)職經濟合作社負責人,使各村社會化管理服務與發展集體經濟有機統一,實現統籌、協調發展;對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成績顯著的村干部或經濟合作社負責人,應給予一定的激勵,以持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1]。
3.2 抓好“三資”運作,盤活資產
強化村級“三資”管理人員的業務技能,充實工作人員,明確崗位職責,理順工作關系,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俗話說“管理出效益”。近年來,上杭縣重視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2016年上杭縣制定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規范村級財務管理工作的通知》,進一步健全了各項村集體財務管理制度。通過宣傳培訓、引導指導村級加強“三資”管理,最大限度地增加村集體收入,而且要求他們對資源資產登記造冊建臺賬、發包競爭增效益、生產性資產抓創收。
3.3 落實掛鉤幫扶,實行傳幫帶
持續選派干部駐村任職,著力帶領、幫助村集體壯大經濟及貧困戶脫貧致富,統一思想改變以前送錢送物的做法,由輸血變為造血,因地制宜、因戶施策。以產業幫扶為工作重點,積極探索扶貧開發與合作社發展相結合的新路子,貧困戶可以以享受扶貧政策的資金入股當地農民合作社,做大做強合作社產業。這樣既可以幫助貧困戶找到找準脫貧致富的產業,又可以使適合當地發展的合作社產業做大做強,實現雙贏目標。積極引導各級、各部門和社會各界把扶持農村經濟發展的重點放于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上來,健全各類結對幫扶機制,切實增強村集體自我“造血”功能,逐步減少對財政資金的依賴度[2]。
3.4 做好村級財務,夯實增收節支
對集體經濟項目的收支納入村會計代理中心管理,認真做好民主監督和村務公開,使項目建設真正推動基層組織的建設與發展。深入總結“資源開發盤活”“項目資金整合經營”“投資入股分紅”等不同模式的經驗和運作路徑,確保實現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目標。并且要認真貫徹上級關于減輕基層負擔的有關規定,如嚴格執行報刊征訂限額的規定,各級發行部門不得向基層下達付費的征訂任務,杜絕人情任務。財政支持村級事業,資金要足額,防止“釣魚”政策增加村級負擔。同時,各部門不能向村級要求捐款、攤派、贊助活動等,不可盲目增加村級負債。
3.5 注重示范,發揮潛力
發展村集體經濟需要得到農村群眾的大力支持,通過輿論的大力宣傳使農民群眾切實認識到發展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意義。特別是應通過典型事例的教育引導,使農民群眾切身感受到村集體經濟發展后帶來的變化和好處,了解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先進理念,拓寬發展視野,引導他們自覺支持和參與村集體經濟建設,激發群眾的熱情和智慧,為村集體經濟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3]。
3.6 提高保障,促進增收
新形勢下,現有財政投入保障標準已不能滿足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需要,進一步健全對“三農”的投入保障制度,對農村“六大員”等補助性工資統籌使用,確保村主干能實現按上年人均收入的2.0倍取得報酬,其他村干部按上年人均收入的1.2倍取得報酬。并且加大各級財政對村集體經濟的投入,如隨著村級負擔事務的增加,建議按照責權利對等的原則,合理提高對農村財政轉移支付的比例。
3.7 拓寬發展思路,增強造血功能
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力度,探索設立產業專項發展資金或擔保基金等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把精準扶貧工作與其他惠農政策有機結合起來,認真完善,把精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與上級政策準確銜接。目前,各級扶持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有很多,但針對壯大村集體經濟、保證村集體經濟受益的政策卻不夠明確,因此要運用政策引導村集體經濟積累,明確在村集體各類經濟活動中突出留存集體積累;積極鼓勵村集體引導村內能人或企業家舉辦“飛地工業”,引導他們回鄉創業,新增稅收按一定比例返回給村集體,形成“辦一家企業,壯大一個集體經濟”的局面;創新拋荒地由村集體依法依規收回,成立合作社,對拋荒前的收益進行評估,收益前仍然歸承包方,流轉后新增的收益權歸村集體所有等多種方式搞創收。
參考文獻
[1]陳錫文,趙陽,羅丹.中國農村改革30年回顧與展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丑高奇,張新源.淺談“空殼村”的成因與對策:基于對太原市農村集體經濟“空殼村”的調查[J].農村財務會計,2016(2):56-59.
[3]牟軍善.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壯大村級組織實力[J].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05(1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