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垚
[摘 要] 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開始實施土地流轉制度。土地流轉可以解放農村勞動力,促進農業生產規模經營,同時促進農民增收。本文結合我國土地流轉現狀和近年來農民收入變化,分析土地流轉與農民收入之間的關聯效應,探討土地流轉在促進農民收入增長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 土地流轉;承包權;農民增收
[中圖分類號] F32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03-27-2
1 我國土地流轉現狀
1.1 土地流轉面積快速增長
自2003年我國開始實施土地流轉制度以來,土地流轉面積快速增長。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進行經營權流轉的土地面積已達0.269億hm2,比2013年年底增長18.3%。我國土地流轉特點大體上呈現出農民不依靠土地收入生活的地方,土地流轉情況更為普遍;地區農業產值占經濟總產值的比重與該地區土地流轉比例呈正比。
1.2 土地流轉模式較為單一
根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中的相關規定,我國農民可以通過轉包、互換、出租、入股等方式進行土地流轉。但是,我國耕地所處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巨大,所以導致土地流轉形式復雜多變,不同地區根據不同的現實情況和地區特點產生了多種流轉形式。現在我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形式主要有轉包、租賃、交換、轉讓和股份合作等[1]。
1.3 流轉糾紛頻發
由于我國土地流轉制度實施時間較短,相對缺乏相關管理經驗和管理制度,且部分農民法律意識淡薄,導致在土地流轉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矛盾和糾紛。由于我國對于土地流轉缺乏嚴格的法律制度規定,隨著土地流轉普及度越來越高,土地糾紛案件越來越多。而且我國缺乏完善的管理和仲裁制度,目前主要通過調解方式解決土地流轉糾紛。
2 我國農村居民收入現狀
2.1 我國農村居民收入構成
我國農民的收入構成主要包括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4種。
2.2 近年來我國農村居民收入不斷提高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健全,我國農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民家庭的總收入不斷增加。就農民各項收入而言,工資性收入增長對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長效應最為明顯,所以要把提升農民工資性收入作為促使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2]。
3 土地流轉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3.1 土地流轉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
通過科學的規模經營可以獲得規模收益,從而使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增加,進而提高農民總收入。隨著土地流轉制度的實施,越來越多的農民流轉出自己的土地經營權,種植大戶和其他農業生產組織就會不斷出現。與以往的分散的小農經濟相比,這些農業生產組織在農業生產經營方面更具有優勢,當他們擁有一定規模的土地時,就能對土地進行有效的管理和規劃,通過采取科學的農業生產技術和正確的經營管理模式來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3]。因此,通過土地流轉政策的實施,我國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會有很大的提升。
3.2 土地流轉增加農民非農工資性收入
隨著我國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發生了轉變,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出現并不斷向第二三產業轉移,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獲得工資性收入。由于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限制,雖然提高了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但是我國農村勞動力也受到了一定的束縛,而土地流轉制度的實施可以解放農村勞動力,增加其工資性收入[4]。隨著土地流轉制度的不斷落實,農戶工資性收入增長的阻礙逐漸被打破。
3.3 土地流轉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醫療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扶持力度的不斷加大,我國加大居民醫療補貼和各種生活保障性的資金投入,不斷出臺各種農業補貼,農民補貼收入大幅度增長,同時農村養老、醫療、低保等保障體系的資金投入大幅度增長,帶動了農民轉移性收入快速增長[5]。
3.4 土地流轉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隨著我國土地確權賦能政策的不斷實施,我國土地的價值越來越高,在未來完善的土地流轉市場上,土地經營權的價值將會不斷增大,所以未來財產性收入對于農民來講必然是一筆價值不菲的收入[6]。
4 土地流轉促使農民增收中存在的問題
4.1 土地流轉過程中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推進作用弱
在我國的實際生產過程中,土地的規模生產所獲得的規模效益較弱,耕地面積和產出效益甚至存在反向變動,由此可以看出土地流轉在推動農業規模生產的過程中存在問題。從現實情況來看,農村土地流轉雖然有效促進了土地資源不斷集中,但實際上,這些種植大戶和農業生產組織往往無法獲得預期的收益,這是由于勞動力成本不斷增長或者市場環境復雜多變導致的。
4.2 土地流轉過程中農村社會問題增加
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留下缺乏勞動能力的老人和兒童,從而導致農村社會問題增加。因為土地流轉出去,所以農村剩余勞動力選擇外出務工,導致老人得不到照顧,留守兒童因跟隨老人生活而無法獲得良好的教育。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問題不僅給外出務工的年輕人帶來了負擔,而且影響我國城鎮一體化建設,進一步拉開了城鄉差距,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勞動力的效益產出,使其工資性收入無法達到最大化。
4.3 市場環境風險影響農民增收
市場不穩定所帶來的市場風險問題也是影響農民增收的因素之一。一是來自農產品市場的風險。農產品市場復雜多變,農產品的供求關系不穩定,眾多種植大戶和農業生產組織的農產品種植存在一定風險。由于土地面積巨大,所以種植農產品的投入毫無疑問也是巨大的,如果農產品的價格達不到預期標準,那么種植大戶和農業生產組織將會蒙受巨大的損失。二是我國農產品價格因為政府調控,相對來講價格變化幅度較小,但是農民的生產成本不斷上漲,導致農產品生產組織無法獲得滿意的收益。
5 土地流轉促進農民增收的對策
5.1 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要想解決土地流轉對農業生產規模經營效應弱的問題,就必須確保農業規模經營獲得預期的經濟效益。首先,政府應對農產品生產組織和種植大戶進行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生產補助,提高其生產積極性,保障農民的經濟效益[7]。其次,建設完善的農業灌溉系統和水利設施,這對農業規模化經營具有重大影響。最后,建立適應我國農村實際情況的農業生產管理制度,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科技化,推動農業生產規模化。
5.2 建立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從農民生計的角度制定關乎農民切身利益的服務體系,加強農村居民的生活保障和養老保障,使土地流出方老有所依,使土地不再是農民生活的唯一依靠,建立完善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提高農民轉讓土地的積極性。加快城鎮一體化建設、盡快完善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制度是提高農民土地流轉積極性的重要途徑[8]。
5.3 創新農村土地流轉模式
土地流轉制度在我國實施時間較短,所以土地流轉形式也較為簡單,這不利于我國土地流轉工作的高效開展。我國可以借鑒他國特色的土地流轉形式,并將其與我國實際情況相結合創造出具有地區特色的土地流轉形式,提高土地流轉市場的活力[9]。所以,各級地方政府應根據當地的實際特點,創造出具有當地特色的土地流轉模式。
6 結語
土地流轉政策的實施對農業規模經營和農民增收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可使農民家庭總收入不斷增長。但與此同時,現階段我國的土地流轉政策并不完善,土地流轉在促使農民增收方面存在些許不足和缺陷,所以應不斷完善我國的土地流轉政策,助力我國農民收入增長。
參考文獻
[1]阿說爾古.農村土地流轉政策發展與改進策略[J].住宅與房地產,2017(26):218.
[2]張紅宇.新常態下的農民收入問題[J].農業經濟問題,2015(5):4-11.
[3]李犁.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對農民收入的增長效應研究[D].海口:海南大學,2015.
[4]朱日建.農村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問題分析[J].北京農業,2015(25):184-185.
[5]王俊紅.積極開展農村土地流轉 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J].吉林農業,2015(17):69.
[6]賀亞偉.河南省農村土地流轉與農民收入增長關系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6.
[7]單智,韓威.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問題探析[J].中國農業會計,2017(12):44-47.
[8]李齊.新常態下農村土地流轉對農民收入影響的實證研究[D].安慶:安慶師范大學,2016.
[9]李麗明.農村土地流轉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研究[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