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也
沒有一絲防備,繼華晨汽車后,又一家AAA級評級的國企倒下了。11月10日,永城煤電公告稱,因流動資金緊張,“20永煤SCP003”未能按期足額償付本息,已構成實質性違約,違約本息金額共計10.32億元。AAA級國企連續違約,造成信用債市場恐慌,各類債券不斷下跌。在監管部門出手之后,是否可以抄底買債券基金了?
11月10日,永城煤電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公告,2020年度第三期超短期融資券(債券簡稱:2020永煤SCP003)不能按期足額償付本息,已構成實質性違約。
該債券發行總額為10億元,發行利率4.39%,期限為270日,評級為中誠信主體評級AAA。公告顯示,違約原因是流動性緊張,截至11月10日,公司未能按期籌措足額兌付資金。
據公開資料顯示,永煤控股2007年至2020年三季度末,永城煤電的總資產由317.8億元增至1726.5億元,總負債亦由222.16億元增至1343.95億元,資產負債率更是由69.91%上升至77.84%。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目前永城煤電存續債券23只,合計金額高達234.1億元,其中僅年內到期的債券金額為50億元,一年內到期的債券余額合計120億元。
此外,據媒體報道,永城煤電已然出現欠薪情況,具體金額尚未可知。
永煤違約事件一出,一度在朋友圈刷屏,悲觀情緒迅速蔓延,債市大跌。
市場反應如此強烈,讓永城煤電也有些慌張。僅過3日,永城煤電在11月13日晚間再次發布公告,對該事件做出表態。內容大致兩層:一是“現已于2020年11月13日將兌付利息3238.52萬元支付至應收固定收益產品付息兌付資金戶。”二是“債券本金正在籌措中,對于未能及時兌付債券本金,給銀行間市場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債券投資人造成的影響,公司非常抱歉。”
前后兩次公告說的都是缺錢。11月10日的公告主要內容是:“2020年度第三期超短期融資券(債券簡稱:20永煤SCP003)應于2020年11月10日兌付本息。截至到期兌付日日終,‘20永煤SCP003不能按期足額兌付本息,已構成實質違約。”此外就是對原因的解釋:流動資金緊張。
截至11月19日,“20永煤SCP007”凈價繼續下跌,收報12.12元人民幣,較10日收報價92.8元,累計跌幅86.94%;“19永煤CP003”19日收報55.72元,較9日收報97.05元,累計下跌42.59%。在永煤出現違約后,12日僅收報6.2元,凈價一度跌逾93.6%。
我國債券市場和理財產品市場一樣,過去存在“剛性兌付”的慣例。即債券發行人事到臨頭,會千方百計騰挪資金來保障還本付息。但2014年以來,債券違約的案例其實已經多有發生。2015-2016年保定天威、中鋼集團、東北特鋼、海南交投等中央和地方國企率先違約。2017年12月保千里主營業務未虧損,短期資金流斷裂發生違約。2018年去杠桿,股債發行條件收緊,表外非標融資社會融資萎縮,民營企業開始集中違約,目前已經有600多起違約事件。
在違約之前的幾天,永煤還信誓旦旦地宣稱其償債能力“沒問題”,并借此發行了新債。
無獨有偶,11月16日,抱著寶馬“大腿”的華晨汽車集團也發布了類似公告,稱華晨集團已構成債務違約金額合計65億元,逾期利息金額合計1.44億元,因企業資金緊張,續作授信審批未完成,造成無法償還。
在兩家重量級國企出現債務違約后,市場一度傳出“逃廢債”的聲音,加劇市場恐慌。
最新消息顯示,華晨汽車在其上市的港交所公告,稱其控股股東華晨集團已收到中國證監會的書面通知:證監會已就華晨涉嫌違反信息披露法律法規,對華晨展開調查。
11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主任劉鶴主持召開金融委會議,提出嚴厲處罰各種“逃廢債”行為,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在國務院金融委定調債市、要求嚴肅處罰各類“逃廢債”的當天,有了轉機。經多方了解,11月22日,永煤集團陸續與“20永煤SCP003”債券持有人私下溝通,詢問是否愿意接受償還50%本金,剩余部分展期270天兌付。永煤催促各持有人盡快反饋意見,若大部分持有人同意此提議,將會盡快召開持有人會議。
機構普遍認為,嚴厲處罰“逃廢債”并不等同于重回剛性兌付,但永煤事件本身也非完全的市場行為,后續仍需關注中央層面的協調。
“逃廢債和違約并不相同,國企違約早有發生,嚴懲逃廢債也并不意味著重回剛兌。” 標普全球評級中國企業信用研究分析師李暢表示,永煤及其母公司的信用狀況較弱。數據顯示,豫能化2019年末的債務息稅與折舊攤銷前利潤的比率超過9倍,兩家公司遭遇信用壓力和債券違約,并非完全在意料之外。
目前,永煤事件如何界定仍有爭議。“一方面,有市場觀點認為是惡意逃廢債,需要高層協調;另一方面,信用債有風險,投資者要為自己的投資行為負責。”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顏色表示,“永煤事件本身不是完全的市場行為,因此投資者承擔的不全是市場風險,后續可能需要中央層面做一些協調,妥善處理。”
盡管債市違約已經常態化,但標普信評認為并不存在系統性風險。鑒于對政府支持減弱的擔憂,投資者更加重視企業的個體信用狀況,此前部分券商資管等激進型機構“靠著信仰”買債的模式難以為繼。
進入第四季度,債券圈更加關注后續的市場發展。尤其是,每年四季度都是財政與城投支出的高峰期,“年底本來資金就偏緊,不少城投要在年底時刻借新還舊,近期一級市場發行受到影響,永煤事件的余波會持續比較長的時間。”一位券商投行部人士表示,在交易商協會發聲后,機構對于結構化發行更加敏感,永煤違約后的一周里,逾200億元的境內債券發行計劃取消。
債券違約看似離普通投資者比較遠,但如果你買了債券基金,其實很可能也已經損失了真金白銀。那么,在債基凈值大幅下挫之后,是不是值得抄底了?
受信用債連續違約事件影響,固定收益類基金受到沖擊。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20日,最近一個月債券基金(包括短期純債、中長期純債、一級債基、二級債基)多數下跌。其中,月跌幅超過2%的基金有66只,4只中短債基金月跌幅超過10%。
滬上一位固收類基金經理表示,在華晨、永煤違約等事件影響下,公募債券基金風險偏好大幅度降低,不僅對持有的涉事債券進行估值調整,部分基金甚至因持有違約債券導致凈值下跌, 還面臨贖回壓力,一些機構還主動賣出了不符合標準的信用債券。
中信證券在研報分析中指出,目前的市場環境下,策略抉擇應多看少動。違約案例中,根本原因還是個別主體資質薄弱、債務化解困難。此外,信用風波平息后,國企債券估值可能出現分化,部分資質偏弱、區域治理環境存在漏洞的主體利差可能上一臺階。反之,恐慌情緒下市場亦有錯殺可能。
開源證券認為,邊際信用風險還會延續,更需要關注自下而上視角下的主體風險。“信用違約一旦與資金的謹慎情緒相互共振,可能會使得后續的違約風險陸續加大。需要更為關注的是自下而上視角下隱含收益率低于AA-(包含)的主體風險,原則上不建議對這些低價信用債進行抄底。”
本刊綜合中國基金報、第一財經、中新經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