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友維
(沈陽市遼中區農業技術推廣與行政執法中心)
辣椒為茄科辣椒屬一年或有限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實通常呈圓錐形或長圓形,未成熟時呈綠色,成熟后變成鮮紅色、綠色或紫色,以紅色最為常見。辣椒,性熱、味辛,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還含有維生素B、胡蘿卜素以及鈣、鐵等礦物質。含有的辣椒素,不僅可以促進消化,健脾益胃,預防和治療胃潰瘍疾病,還可以抗炎抗氧化,促進血液循環,降血脂,起到改善心臟功能,預防血栓形成的功效,辣椒素還可以刺激神經,有止痛的作用。辣椒中還含有抗氧化物質,可以預防和治療慢性疾病,還可以用于治療感冒、咳嗽等病癥,能使人呼吸道暢通。
辣椒生育初為發芽期,催芽播種后一般5~8天左右出土,15天左右出現第一片真葉,到花蕾顯露為幼苗期。第一花穗到門椒坐住為開花期。坐果后到拔秧為結果期。辣椒適宜的溫度在15~34℃之間。種子發芽適宜溫度25~30℃,發芽需要5~7天,低于15℃或高于35℃時種子不發芽。
苗期要求溫度較高,白天25~30℃,夜晚15~18℃最好,幼苗不耐低溫,要注意防寒。辣椒如果在35℃時會造成落花落果。
辣椒對條件水份要求嚴格,它即不耐旱也不耐澇。喜歡比較干爽的空氣條件。
我國地域廣闊,各地區的人們的口味都要很大的差異,在口味方面中國素有“北咸西辣東南甜”的說法,存在這個差異和氣候都有很大的關系。氣候干燥的北方,如黑龍江及長春等地,人們喜歡大果型甜味椒;中南、西南、西北、地區,人們就喜歡吃辣的品種;在東南沿海一些地區,人們的口味更偏向甜味的辣椒。因此在選擇辣椒的品種的時候多去了解自己當地市場辣椒的流通量是多少,是哪種品種最多,人們更偏向哪種口味的辣椒。根據這個選擇辣椒品種,進行種植。
辣椒品種不同,栽培的季節和設施條件也不同。有些品種在溫室大棚是高產豐質的好品種,但在露地栽培種植時就不是高產豐質了。每種辣椒都有屬于它的特性,正確的了解它的特性,在選擇辣椒的品種的時候就更準確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優良品種。
隨著科技的發展,辣椒的品種出現多樣化,選育出了抗病毒和害蟲的優良品種。選擇這些優良品種,對往后的種植栽培降低了生產成本,還可以提高收益,一舉兩得。在選擇自己種植的品種同時要結合自己屬于哪種栽培方式和茬次。
辣椒的耐運輸,耐貯藏和保鮮都影響辣椒的價格。因此選擇辣椒的時候,必須充分了解辣椒品種是否有這些特性,尤其是塑料中棚兩膜一苫覆蓋栽培的秋延晚辣椒,這茬辣椒需要掛秧保鮮2個月以上,這是就要選擇耐運、耐藏和保鮮的品種了。
根據保護設施不同,可分為早春大棚栽培和秋延后越冬溫室栽培。早春大棚栽培,一般在10月中旬育苗,12月中旬定植,3月上中旬開始采收。持續到7月下旬;秋延后越冬溫室栽培,一般在8月中旬育苗,10月中旬定植,1月中旬進入采收階段,可持續到7月中旬。
大棚、日光溫室栽培,一般采用育苗盤溫室播種育苗,也可采用溫室內育苗畦播種育苗。
將種子放入55℃溫水中,不斷攪拌,在10分鐘內使水溫降至30℃,撈出后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泡10分鐘,然后用清水洗凈,浸泡4~5小時,用紗布包好,放在25~28℃下催芽,4~5天后種子露白即可播種。也可用10%磷酸三鈉溶液浸種15分鐘,起到鈍化病毒作用。
一般采用6份不帶菌大田土加4份充分腐熟的圈肥配成混合土,然后按每立方米混合土加1千克過磷酸鈣、80克多菌靈,60克敵百蟲,充分混勻,蓋膜悶制10~15天,裝入育苗盤或鋪于畦內,澆透底水,以備播種。
將催芽的種子播于育苗盤中或畦內,覆土1厘米厚,蓋上地膜,保溫保濕。當種子有70%出土后,揭除地膜。幼苗長至2~3片真葉時,便可分苗。將幼苗分入8厘米×l0厘米裝有配置營養土的營養缽中,l缽1株。
出苗前地溫須控制在20℃左右,白天氣溫控制在28~30℃,夜間18~20℃。當幼苗出齊、子葉平展后,為防止幼苗徒長,適當降低氣溫,白天控制在 25~27℃,夜間 17~18℃,保證子葉肥大、綠色、葉柄長短適中、生長健壯。分苗前3~4天,加強通風,白天溫度控制在25℃左右,夜溫15℃左右。可對幼苗進行低溫鍛煉,以利分苗后的緩苗,分苗后1周內,地溫控制在18~20℃,白天氣溫控制在25~30℃,約1周后,幼苗新葉生長,適當通風降溫,以防幼苗徒長。苗期濕度控制,分苗前宜干不宜濕;分苗后,新葉開始生長,床土水分蒸發快,土壤稍干,適當澆水。
每畝基施腐熟有機肥5000千克,磷酸二銨25千克,三元復合肥25千克,耙碎、整平,畦寬1.2米,畦高15厘米,雙行定植,行距80厘米。
幼苗長至4~5片真葉,地溫15℃以上,選晴好天氣進行定植。定植時,及時澆定植水。定植密度根據定植時間和栽培期的長短不同而異。早春大棚每畝定植密度為2300株,秋延后越冬溫室栽培,每畝定植密度為1900株。
辣椒喜溫、喜水、喜肥,但高溫易得病,水澇易死秧,肥多易燒根。整個生育期內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管理要求,定植后、采收前要促根,促秧;開始采收至盛果期要促秧、攻果;進入高溫季節后要保根保秧,防止敗秧和死秧;結果后期要加強管理,增產增收。
此期地溫低、根系弱,應大促小控。即輕澆水,早追肥,勤中耕,小蹲苗,緩苗水輕澆,可結合追少許糞水,澆后及時中耕,增溫保墑,促進發根,蹲苗不宜過長,約10天左右,可小澆小蹲,調節根秧關系。蹲苗結束后,及時澆水、追肥,提高早期產量,追肥以氮肥為主,并配合施些磷鉀肥,促秧棵健壯,防止落花,及時摘除第一花下方主莖上的側枝。
這一階段氣溫逐漸升高,降雨量逐漸增多,病蟲害陸續發生,是決定產量高低的關鍵時期。為防止早衰,應提前采收門椒,及時澆水,經常保持土壤濕度,促秧攻果,爭取在高溫季節封壟。進入盛果期,封壟前應培土保根,并結合培土進行追肥。
高溫雨季易誘發病毒病,落花落果嚴重,有時大量落葉。因此,高溫干旱年份必須灌在旱期頭,而不能灌在旱期尾,始終保持土壤濕潤,抑制病毒病的發生與發展。雨后施少量化肥保秧,還要及時灌溉,防止雨季后干旱而形成病毒病高峰。高溫季節應在早晚灌溉。盛花期噴800~1000倍矮壯素3~4次,有較好的保花增產效果。
高溫雨季過后,氣溫轉涼,青椒植株恢復正常生長,必須加強管理,促進第二次結果盛期的形成,增加后期產量,應及時澆水,并結合澆水追施速效性肥料,補充土壤營養之不足。
及時清除病、老、黃葉,增加通風透光,減少病害發生。蚜蟲可采用黃板誘殺;定植后,用75%百菌清600倍,64%殺毒礬500~800倍,植病靈500倍液交替使用,每隔7~10天噴1次,以防止病害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