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黎
一場疫情,讓庚子年的春節,注定會被歷史牢記,也注定會成為所有歷經者的記憶里,無法抹去的生命刻度。
喜悅化為了哀傷,倏然轉軌成了慌亂,團圓的殷切期盼和久別重逢的憧憬,冷不丁就被沖擊得四散飄零。如果醒來得太遲,反應得太慢,不及時整合人心和聚合力量,盡快投入進反擊和抵抗當中而任其蔓延,也許一個民族,就會在這場呼嘯而至的病疫中,硬生生地撲趴在地。
不是戰爭,卻勝似戰爭,既有戰爭的緊迫,又有戰爭的后果:勝利,則昂首闊步,繼續前行;失敗,就傷亡慘重,萬木蕭瑟。
歷史在注視著我們,我們亦身處歷史的關口和漩渦當中——每一位華夏子民,都在以各自的表現,成為這段歷史的書寫者和見證者。
疫情有著風暴的迅猛,卻不像風暴那么地張揚,那么地明目張膽,它低調、神出鬼沒,你看不見它,它卻能看見你。它悄悄地潛入,偷偷地附體,在人猝不及防的無覺中,將人的呼吸系統挫傷。它起初只是肆虐于江漢大地的冷面殺手,很快就燎原成全民的共敵。對付這等看不見的敵人,其上策,就是靜而不動——唯有停止腳步,與人疏離,與外界隔絕,病疫的伎倆才不會得逞。
然而靜,只是抗擊疫情的一種表情,而不是全部的姿勢。醫護人員的每一次集結和出發,都宛若將士奔赴疆場那樣地悲壯,此時的他們,臨危受命,是國家的脊梁,是沖鋒陷陣的勇士。他們也許很文弱,也許白發蒼蒼,也許稚氣未脫,也許是還在父母面前撒嬌的孩子,也許是嗷嗷待哺的雛兒的母親。然而,當前線告急,需要他們出征的時候,他們義無反顧,瞬間就變成了深入虎穴和腳踩地雷陣的白衣戰士。
衡量一個人是否高尚的一個重要指標,就在于看他能否對陌生人心懷大愛,能否對他置身的世界肩負責任。社會需要知識分子,不是讓他們沽名釣譽的,而是寄望于他們能對世界、對社會、對他人,扛起一副重擔,完成一種使命。唯有如此,他才能升華為陽光,既驅逐黑暗,又溫暖人心,而不是降低為渺小的蠟燭,只照亮自己的方寸之地,只為自己和家人謀取便利。
戰爭、瘟疫、地震、洪水等,是人類自古而今,反復歷經的災難。相較于其他,瘟疫是一種最令人談虎色變且危險系數最高的禍殃。真實的戰爭,我們知道敵人是誰,會從哪里來,但疫情不是,我們看不見它的形體,看不清它的面目,卻能感受到它的猙獰與殘暴。
疫情當前,我怎樣,中國就怎樣。華夏這片廣袤而豐饒的山河,既是我們世代繁衍的共有家園,又是我們情感的共同歸宿。有我們在,有無數敢于直面挑戰的義士在,長城就不會倒塌,長江就不會斷流,病毒也就不會獲勝。也許,病毒可以造成某些同胞生命的損傷,給我們一痛,一悲,一哭,但整個社會的人心不會匍匐臥倒,越過冬天的生命,還會在春天里蓬勃旺盛,并葉綠花紅。
當然,要抵抗并戰勝疫情,不是靠空喊口號和無聊抒情,就能實現,而是要靠每個人的自覺和自律。管控和約束好自己,不讓病毒近身和進門,就是在為國家減輕壓力,就是在為前線的將士解圍。不能因為自己的疏忽大意,而讓將士再流汗或流血。
當一個民族面臨傳染疾患的威脅時,猶如六月的麥子面對隆隆逼近的收割機,沒有誰可以閉目養神,或逃之夭夭。一人之傷,是所有人之傷;一人之痛,是全體人之痛。那些殉難者,讓我們難過;那些感染者,讓我們牽掛;那些與疫情生死搏斗的醫護人員,更讓我們感動和尊敬。沒有誰是這個世界上的孤島,人與人,皆為命運的共同體。我們努力的方向,就是盡最大可能地不讓一個人墜落山崖,不讓一個人被湍流卷走。
危難,可以把散沙聚合,使其積沙成丘;危難,也可以讓磚石并肩,使其筑高成壩。因為愛,我們彼此不舍;因為情,我們心心共振;因為大義,我們手手相牽。愛貌似柔弱,卻能撼天動地,化為力量不竭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