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5日12時06分,位于黃海海域北緯34°53′58″、東經121°11′25″的發射平臺上,隨著一聲巨響,一束耀眼的光劃破天際。一段時間后,長征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將技術試驗衛星捕風一號A、B星及五顆商業衛星總共七顆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完成了“一箭七星”的高難度航天任務,試驗取得圓滿成功。這是我國首次在海上實施運載火箭發射技術試驗,不僅滿足了衛星不同傾角的發射需求,也促進了我國商業航天的發展。
運載火箭海上發射具有靈活性強、任務適應性好、發射經濟性等優點,可通過靈活選擇發射點和航落區,滿足各種軌道有效載荷發射需求,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更好的航天商業發射服務。為什么選擇在海上進行發射,海上發射是如何發展起來的?海上發射存在哪些技術難題?這次的長征十一號火箭與東風31型導彈有關系嗎?

第一,海上發射能夠提高火箭的運載能力。如果選擇在海上平臺進行發射,我們就可以選擇廣袤海域中的任何一點作為我們的發射地點,機動性和靈活性很強。
眾所周知,選在靠近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區域進行發射擁有很大優勢。地球圍繞南北兩極的連線進行自轉,即地球每一點的角速度相同。在角速度相同的條件下,旋轉的半徑越大,速度越大。更大的速度意味著能夠給火箭提供更大的初始動能,進而節省火箭飛行所需的燃料并且能夠使火箭擁有更大的運載能力。
第二,海上發射有利于運載火箭執行特殊軌道發射任務。隨著我們對通信服務需求的日益增大,特殊傾角衛星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軌道傾角是指衛星的軌道面與地球赤道面的夾角。軌道傾角越小,衛星能夠掠過某地面區域上空的頻率就更大。而衛星成功入軌的過程與發射地點直接掛鉤,倘若發射地點有利,那么衛星入軌所需要消耗的時間就更短。所以,成功實現海上發射將為選擇發射地點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和保障。
第三,海上發射將大幅提高火箭發射的安全性。對陸基發射火箭而言,落區安全是發射任務設計中的重要因素。我們要謹慎選擇發射地點,并對火箭殘骸的落點進行精確計算,防止發射過程中分離的部分落入人口稠密的地區,確保發射的安全。同時,還要考慮到倘若任務失敗,火箭爆炸造成的影響應盡量降到最低。而海上發射可以自由選擇區域,遠離人口稠密的地區,極大程度提高了發射的安全性。

第一,海上發射的發射窗口更難把握。航天任務的進行需要考慮諸多因素,例如海上發射環境中的溫度、濕度、風速等等。而海平面的氣候變化可以說是極度復雜,發射的時機轉瞬即逝。所以這對擔任指揮的部門而言是巨大的挑戰。
第二,發射平臺要可靠。海上發射的巨大困難就在于發射平臺的研制難度大。同時,海平面起伏不定,會對發射任務造成影響。所以有相當一部分發射采用多次推進的方法,長征十一號便是使用了這種方法來盡量減小平臺搖晃帶來的影響。如下所示,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發射指令下達后,火箭的底部先進行一次劇烈的爆炸,將整體高度抬升,之后再進行點火,進行任務的下一過程。
2019年6月5日12時,長征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在黃海執行了一次海基發射任務,將捕風一號A、B衛星及五顆商業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這也是我國首次成功實施海上運載火箭發射任務。
第三,燃料的問題。受發射窗口的影響,如何快速的填充發射燃料也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火箭的燃料一般分為固體和液體兩種,使用液體燃料就勢必需要兩艘運輸船,一艘拉火箭,一艘拉燃料。相對來說,固體燃料要比液體燃料更適應海上發射。本次發射的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就采用了固體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