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澤艷
本世紀初,美國伯比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在蒙大拿州找到兩具“縮小版”霸王龍化石骨骼,個頭僅比役用馬略高,身長約是役用馬兩倍。研究人員將它們命名為“雅內”和“珀泰”。
關于兩具“迷你版”霸王龍化石骨骼的分類,科學家一直有著不同的看法。今年1月,美國研究人員在分析這兩具化石骨骼的微觀結構時發現,它們并不像此前某些人猜測那樣屬于一種名為“矮暴龍”的獨特暴龍,相反它更可能是尚未成年的霸王龍。
1946年,人們首次發表有關矮暴龍的化石研究,而當時的研究材料也很有限,僅有一個完整的頭骨。在最初的研究中,科學家并沒有把它當成一個新種,而是將其視為霸王龍科成員的蛇發女怪龍(Gorgosaurus)的未成年個體。


直到1988年,著名古生物學家羅伯特·巴克(Robert Bakker)提出了反對意見。他發現,這個頭骨有許多連接處都已經愈合,而骨頭愈合的現象往往是動物成年的標志,于是提出這個標本應該是一個“侏儒”成年個體,并將它立為一個新種,命名為“矮暴龍”。
矮暴龍是不是新種,支持方還有更多依據:1.對比牙齒,矮暴龍的牙齒更加扁平,而霸王龍的牙齒則更加粗壯。2.對比顱腔內部,人們經過CT掃描發現,霸王龍的大腦相對較直,而矮暴龍的大腦較為彎曲,通過耳道,也可以看出明顯的差別。但認為它不是一個新物種的科學家認為從整體上看來矮暴龍就像是一具霸王龍的縮小版。霸王龍力量更強,而矮暴龍更靈活,可以追逐獵物致死。3.矮暴龍與霸王龍牙齒數量不同。4.同齡的霸王龍比矮暴龍更加粗壯。5.體重2.4噸的矮暴龍腿部長度超過了10噸的暴龍。6.矮暴龍的前肢巨大,體重1.5噸的矮暴龍的手爪大小遠超13噸的霸王龍“蘇”。
矮暴龍并非新種,持這一觀點的人士表示,小朋友的身體結構、生理情況和成年人有很大差別,如果它們還只是些孩子,那么將其歸類為全新物種就不合適了。同時,僅僅依靠骨骼愈合情況,判斷化石屬于“大人”還是“小孩”,恐怕證據不足。此次研究,科學家拿出了“年輪”這一證據,表明了矮暴龍實際上是幼年霸王龍。
美國俄克拉何馬州立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利用高倍顯微鏡觀察“雅內”和“珀泰”的腿骨薄片后認為,它們并不是新種,而是幼年霸王龍。理由是:恐龍骨骼上會留下類似樹木年輪的生長痕跡,通過數“雅內”和“珀泰”骨骼切片上的“年輪”發現,它們的死亡年齡分別是13歲和15歲。通過“年輪”確定下來的年齡無疑成為這一爭論的“硬核”證據。
此外,該項研究還發現,幼年霸王龍生長速度與包括哺乳動物和鳥類在內的現代恒溫動物接近。霸王龍要經過長達20年才能成年,因此它們在成長過程中可能經歷了一些劇烈變化。例如,幼年霸王龍行動迅速,步伐敏捷,長著刀一樣的鋒利牙齒;而成年的霸王龍行動變得笨拙,牙齒粉碎骨頭的能力更強等。
除了確定矮暴龍的身世以外,研究還發現霸王龍的另一個小秘密:它們的生長速度并不固定,會出現忽快忽慢的情況。這種情形可能和每只霸王龍所獲得的資源情況有關,今天找到的食物多,就長得快一點;如果鬧饑荒,那就悠著點長。也許就是靠這種“大丈夫能屈能伸”的策略,霸王龍才爬上了白堊紀末期的霸主位置。
(編輯/任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