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軍
(浙江泰富無縫鋼管有限公司,浙江 紹興 312367)
含氮熱作模具鋼屬于熱作模具鋼的一種,熱作模具鋼則屬合金工具鋼,用于制作對金屬進行熱變形加工的各類模具,如熱鍛模、熱擠壓模、壓鑄模、熱鐓模等。現代工業生產和加工活動對金屬材料性能的要求較高,應在現有基礎上不斷對含氮熱作模具鋼進行研究,提升其性能,進一步優化材料成分和熱處理工藝。
含氮熱作模具鋼常用于各類模具的作用,由于熱作模具長時間處于高溫高壓條件下,要求模具材料具有理想的抗形變能力、力學性能及熱穩定性,能夠有效應有滿足特殊環境下的工作需求。這首先對含氮熱作模具鋼的成分提出了較高要求。以12Cr1MoVG材料為例,該材料可用于制作鍋爐中的鋼結構件,滿足550℃以上工作環境下的作業需求,12Cr1MoVG以優質碳素結構鋼為基礎,加入其他元素,提升了力學性能、淬透性、韌性,其氮化品種的添加成分中,氮元素和釩元素屬主要成分。從控制思路的角度上看,此前學者提出了通過控制添加量保證材料性能的理論。該理論的核心思想為,以少量氮元素在材料表面形成滲氮層,提升合金材料的硬度和疲勞強度,同時使材料內部的強度和韌性提升。釩元素的加入可實現材料的二次硬化,經熱處理后,釩化鋼(或簡稱釩鋼)的洛氏硬度可達到60以上[1]。
含氮熱作模具鋼的性能優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添加物的總量,氮元素和釩元素過多,可能導致鋼材料過于硬脆,缺乏延展性,熱加工過程中即可出現質量問題,后續使用過程中,也可能因周圍溫度的持續升高、負載水平的變化出現質量隱患,如裂紋、斷裂等。思路上看,根據材料加工和使用要求,合理酌定氮元素和釩元素的用量(一般以百分比表達)為主要方法。一般而言,各機構均采用模擬方式進行氮元素和釩元素添加量分析,以虛擬的理想環境作為模擬空間,或以添加其他標準參數代替動態因素影響,獲取接近理想要求的氮元素和釩元素添加值,我國目前也主要通過類似方式進行含氮熱作模具鋼成分控制[2]。
熱處理工藝是指材料在固態下,通過加熱、保溫和冷卻的手段,以獲得預期組織和性能的一種金屬熱加工工藝。在含氮熱作模具鋼的制作過程中,熱處理工藝主要牽涉到淬火、回火兩個方面,正火和退火工藝相對固定,影響有限,不納入分析。仍以12Cr1MoVG材料為例,該材料在優質碳素結構鋼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淬火影響材料內碳元素的含量和材料硬度,回火影響材料理化性能和穩定性。在實際工作中,淬火和回火工藝固定且必然得到執行,需要控制的核心要素為執行次數和溫度參數控制[3]。
在早期進行合金鋼質量和性能研究的歐美國家,如德國、美國等,主要考慮以固定參數進行含氮熱作模具鋼的制造,如德國技術人員多借助智能化設備(數控機床)等進行材料制造,以回火環節為例,假定默認標準化工序為10道,可加工各道工序代入計算機中,以計算機控制機床(一體化者為數控機床),借助傳感器實時收集材料加工信息,以默認工序不斷進行溫度控制,使材料在標準溫度環境下得到加工。而在持續的工藝發展過程中,各國普遍重視采用對照實驗的方式進行工藝效果評估,以默認的質量要求為核心約束條件,通過對工藝參數和方法進行調整,了解不同工藝價值和可優化的環節。
擬通過實驗,分析含氮熱作模具鋼最佳成分參數和熱處理工藝,為確保實驗理論的線性特點,去除無關因素影響,擬建立計算機模型,以標準模型為依托,添加各類實驗參數,進行實驗和結果分析。實驗主要嘗試提升含氮熱作模具鋼的抗形變、熱疲勞和力學性能。可變參數為釩和氮添加量、淬火溫度、回火溫度、回火次數以及不同回火環節的工作溫度,觀察指標為材料的形變率、熱疲勞時間、延展性以及剛度。為保證實驗效率,本次研究采用重復分析思路,首先獲取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據此建立參數變動的區間范圍,為實驗獲取較為科學、明確的邊界參數,獲取上述信息進行含氮熱作模具鋼模擬制作,再以制作所獲的材料模型為基礎,添加第二輪模擬參數,即工作溫度、工作時間、負載水平,上述三個參數均取固定值,以評估不同含氮熱作模具鋼的工作能力。
實驗共分為四組:
第一組實驗中,釩和氮含量控制為1.1%、0.011%,淬火溫度設定為1070℃,默認進行兩次回火,第一次回火溫度540℃、第二次回火溫度520℃。完成含氮熱作模具鋼制造后,模擬240h工作時間,工作溫度默認580℃,負載水平默認為高負載。實驗共進行30次,記錄含氮熱作模具鋼形變率、熱疲勞時間、延展性以及剛度信息,求取平均值進行對比。
第二組試驗中,釩和氮含量控制為1.0%、0.011%,淬火溫度設定為1060℃,默認進行兩次回火,第一次回火溫度540℃、第二次回火溫度520℃。完成含氮熱作模具鋼制造后,模擬240h工作時間,工作溫度默認580℃,負載水平默認為高負載。實驗共進行30次,記錄含氮熱作模具鋼形變率、熱疲勞時間、延展性以及剛度信息,求取平均值進行對比。
第三組試驗中,釩和氮含量控制為1.0%、0.010%,淬火溫度設定為1070℃,默認進行三次回火,第一次回火溫度540℃、第二次回火溫度520℃、第三次回火溫度500℃。完成含氮熱作模具鋼制造后,模擬240h工作時間,工作溫度默認580℃,負載水平默認為高負載。實驗共進行30次,記錄含氮熱作模具鋼形變率、熱疲勞時間、延展性以及剛度信息,求取平均值進行對比。
第四組試驗中,釩和氮含量控制為1.1%、0.010%,淬火溫度設定為1060℃,默認進行三次回火,第一次回火溫度540℃、第二次回火溫度520℃、第三次回火溫度500℃。完成含氮熱作模具鋼制造后,模擬240h工作時間,工作溫度默認580℃,負載水平默認為高負載。實驗共進行30次,記錄含氮熱作模具鋼形變率、熱疲勞時間、延展性以及剛度信息,求取平均值進行對比。
對四輪共120次實驗的結果進行整理,以材料出現形變的時間為熱疲勞時間,以材料抗屈服強度表達剛度,結果見表1。

表1 實驗結果(n=30)
從結果上看,第一組3次實驗結果最為理想,僅有兩個樣本在240h、580℃高負載條件下出現形變,30個樣本熱疲勞時間平均在240h以上。制備完成的材料延展性20.4%、抗屈服強度(剛度)35.2MPa,在四組實驗中均為最優。保持淬火溫度不變(1070℃)、下調氮元素和釩元素添加量、增加回火次數為三次,材料性能處于中等偏上水平,與第一組相比,形變率、延展性略有增加,抗疲勞時間和剛度略有下降。不改變回火次數、降低淬火溫度為1060℃、降低氮元素添加量,材料性能處于中等偏下水平,與第一組相比,形變率、延展性有明顯增加,抗疲勞時間和剛度有明顯下降。降低淬火溫度為1060℃、增加回火次數、降低釩元素添加量的情況下,材料性能處于較低水平,形變率、延展性、抗疲勞時間和剛度均出現明顯下降。
結合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可獲取如下結論:
釩和氮含量可控制為1.1%、0.011%,熱處理最優工藝為1070℃淬火+540℃一次回火+520℃二次回火,含氮熱作模具鋼的質量最為理想。后續工作中,建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加強對不同元素添加量參數的直接控制,同時確保熱處理工藝處于標準化水平,可借助必要的智能化操作設備和控制設備,對含氮熱作模具鋼的制造進行把控。在不確定參數控制效果的情況下也可借助虛擬實驗,獲取可靠參數再投入具體作業中。
綜上,含氮熱作模具鋼的成分與熱處理工藝影響模具鋼的質量,也具有進一步控制和優化的空間。從形變、力學性能、熱疲勞三個角度著眼,影響模具鋼質量的成分因素為釩和氮含量,熱處理工藝因素為淬火和回火溫度。實驗分析證明了上述理論,同時實驗結果證明,釩和氮含量可控制為1.1%、0.011%,熱處理最優工藝為1070℃淬火+540℃一次回火+520℃二次回火,可保證模具鋼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