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鑫
(中國有色金屬長沙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200)
2017年7月以來,項目所在地連降暴雨,日降雨量連創歷史新高。某礦山工程廠區內道路ZK0+630~ZK0+720段右側山坡遭遇水毀破壞,造成坡頂生產用房圍墻開裂,墻內側的道路出現沉降,配電房區地面開裂,房屋出現不同程度的整體傾斜及下沉,坡底部與道路接觸區域出現大面積的隆起。
滑坡險情發生后,相關單位立即作了初步的分析判斷并采取了應急搶險措施:包括在滑坡范圍內道路采用圍擋封閉部分車道、及設置警示標志、對邊坡坡腳進行反壓、坡面按坡比1:2.0進行卸載并填平坡面溝壑、整體坡面采用彩條布進行封閉、加強排水、對出現的裂縫采用砼封面等措施。搶險方案是屬于臨時應急工程,如再遇大雨等極端天氣,滑坡可能進一步發展,影響坡底公路通行,危及通行車輛安全和坡頂建筑安全。
本文擬對該滑坡工程中應用的錨拉抗滑樁設計做簡要的介紹和分析,供類似項目參考。
項目巖土工程詳勘報告顯示,場地內分布有人工填土層、第四系滑坡堆積物、第四系沖積層,下伏基巖為泥盆系中統棋子橋組泥巖和泥灰巖。其野外特征按自上而下的順序描述如下:
人工填土(Q4ml)①:主要為素填土,未完成自重固結,該層場地內主要分布于坡頂和坡腳,層厚1.20m~5.50m;第四系滑坡堆積物(Qdel)②:主要由黏性土含少量卵礫石及中粗砂組成,呈稍濕~濕、松散~稍密狀態,密實度不均勻。主要分布在滑坡地段,層厚2.00m~10.10m;滑帶土③:主要由粘性土夾10%~20%礫石組成,呈濕、松散狀態,主要分布在滑坡地段,層厚0.20m~0.40m;粉質粘土④:不均勻含有約15%~30%的中粗砂或卵礫石,呈硬塑狀態,該層場地內主要分布于邊坡上部層厚1.80m~5.20m;下伏基巖按其風化程度劃分為強、中風化兩帶。
本次范圍滑坡平面呈扇形,坡頂的菜地下方張拉裂縫作為滑坡后緣位(地質點D6);前緣人行道地面隆起部位作為滑坡前緣,滑坡的主要要素如下:
(1)滑坡體:組成滑坡的滑體地層主要由沖積層及人工填土組成,滑體平均厚度約6.4m。滑坡體由西往東縱向長度約70.0m,中間南北橫寬約45.0m,滑坡后緣高程為130.20m~131.20m,前緣高程107.2m~108.7m,前后緣高差26.5m~21.5m。
(2)滑坡壁:出現在滑坡后緣,滑坡壁出露地層主要為人工填土①層,近似垂直狀拉開,傾角65°~85°,錯落高度0.5m~1.2m。
(3)滑動面:滑動面主要為沖積層與下伏地層的交接面,滑動面總體呈折線形,自東向西弱傾斜,與原始地形傾斜方向基本一致。
(4)滑動帶:主要由黏性土夾10%~20%礫石組成,滑動帶的厚度大多介于0.20m~0.40m之間,平均值約0.30m。
(5)滑坡床:坡中、坡下滑床地層主要為強風化泥巖⑧層,坡上為粉質黏土④、粗礫砂⑤、卵石⑥、中粗砂⑦層。
(6)滑坡裂縫:根據現場調查,滑坡體中、上部多發育拉張裂縫和剪切裂縫,周邊建構筑也有相應裂縫發育。
按規范要求,滑坡進行自重工況計算及自重+暴雨工況計算,自重工況計算安全系數K≥1.25,自重+暴雨工況計算安全系數K≥1.15。本次設計計算參數參考滑坡勘察報告。滑面粘聚力取值10.00kPa,滑面摩擦角=10.00°。利用理正巖土計算軟件分別計算兩個工況下各滑塊剩余下滑力,選取最不利工況下剩余下滑力最小的位置作為抗滑樁布置位置,結果顯示:最不利工況下剩余下滑力最小為自重+暴雨工況下582.15kN,下滑力角度為8.13°。
經過多個方案計算與必選,最終選擇以下滑坡治理方案:①滑坡中下部設置錨拉抗滑樁,樁頂設平臺寬度10.0m左右。②滑坡上部經清方后,按1:2.0的坡比放坡,坡面錨桿+格構梁加固。③抗滑樁前16m左右設反壓土區,并設置2m左右高毛石矮擋墻擋土。具體做法詳見圖1,設計思路簡述如下。
(1)樁型的選擇。由于本工程為搶險工程,滑坡仍然有滑動的風險,出于安全及工期考慮,本工程不適用人工挖孔樁。旋挖樁施工速度快,安全性高,本滑坡設計有10m寬的樁后平臺,可作為機器施工場地,因此本工程選用旋挖成孔圓形抗滑樁。
(2)錨拉抗滑樁結構。經計算,抗滑樁采用φ1000mm@2000mm的旋挖鉆孔灌注樁,樁頂設置冠梁,冠梁尺寸為1000mm×600mm。冠梁頂及冠梁頂以下2.5m分別設置兩排預應力錨索,由上至下錨索由6根、7根φs15.2mm的鋼絞線組成,錨索長度分別為29.0m和28.0m。
(3)上部錨桿+格構梁結構。為了防止上部放坡段出現二次淺層滑坡或冒頂破壞,對坡面進行支護設計:坡面支護采用間距2500mm×2000mm的格構梁結合鋼筋錨桿支護,格構梁施作加筋麥克墊,防止水土流失和對坡面進行綠化。

圖1 滑坡治理典型剖面圖
(4)截、排水措施。為防止雨水對滑坡坡面進行沖刷,設計在坡頂設計截水溝,樁頂平臺段及樁前反壓區設置排水溝。截排水溝截面尺寸經本地區暴雨強度計算公式通過。
邊坡支護→坡面支護
邊坡支護:→支護樁位放線、復核→監測點(含基準點)的設置→監測初始采集→灌注樁施工→冠梁施工→土方開挖至第一排錨索標高以下0.5m→樁間土處理(植筋、掛鋼筋網及現澆砼面板)施工→第一排錨索施工→腰梁施工→錨索鎖定→土方開挖至下一排錨索標高下0.5m→……→依此循環至設計坡底標高。
坡面支護:邊坡修坡放線、復核→變形觀測點(含基準點)的設置→變形初始觀測→坡頂截水溝修筑→邊坡周邊管線、建筑物基礎與地下構筑物的確認、標記或遷移→坡面修整→格構梁施工→格構間鋪設加筋麥克墊→綠化施工→坡腳與周邊排水溝施工。
本項目滑坡采用錨拉抗滑樁結構進行治理,項目現已完工,經實際施工及監測結果證明滑坡變形得到了有效控制,進一步驗證了設計的合理性,可供類似項目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