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慶澎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正在深入扎實有效地推進之中,在讀原著、學原文、悟原著,加強理論學習的過程中,我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內涵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初心”一詞來源于《華嚴經》;“使命”一詞來源于《論語》“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戰國策》:“唐雎不辱使命”。“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初心易得, 始終難守”這既是修身做人的道理,也是為政處世的哲學。
這種感悟的源頭是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及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經常引用古書典籍中的典故金句。這些典故金句是五千年來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長河中沉淀的智慧與思想的結晶,寓意深刻、生動傳神,具有巨大的啟迪功效,充分顯示出習近平總書記深厚的古典文學素養與強大的文化自信。
一、習近平總書記25年來,朝斯夕斯,念茲在茲的典故
“上世紀60年代末,我才十幾歲,就從北京到陜西省延安市一個叫梁家河的小村莊插隊當農民,在那兒度過了七年時光。那時候,我和鄉親們都住在土窯里、睡在土炕上,鄉親們生活十分貧困,經常是幾個月吃不到一塊肉。當時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讓鄉親們飽餐一頓肉,并且經常吃上肉。但是,這個心愿在當時是很難實現的。”這是2015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美國西雅圖出席華盛頓州當地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舉行的歡迎宴會時,在演講中回憶起自己年輕時的經歷。
“讓鄉親們飽餐一頓肉,并且今后能夠經常吃肉。”十六歲的花季,正是一個人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我想這句話就代表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六歲時候所萌動的“初心”。
讓我們繼續將歲月的時光回溯至199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省寧德地區主政兩年之后,在他與地直機關領導干部依依惜別的時候說道:“縱觀歷史,得天下者無不因為得到民心。古人云:‘善為國者,愛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古人尚知如此,何況我們共產黨人?”
在2015年10月,在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主旨演講中,習近平總書記滿懷深情地回憶道:“25年前,我在福建省寧德地區工作,我記住了中國古人的一句話:‘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至今,這句話依然在我心中。”
隨著從政閱歷的豐富和為民情懷的深厚,習近平總書記已經將其年少時的初心上升到一個嶄新的理論高度,是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與思想,即從年少之時“讓鄉親們飽餐一頓肉,并且今后能夠經常吃肉”的初心,升華為“善為國者,愛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的大情懷、大使命,有著更大格局的“初心”。
二、習近平總書記汲取提煉了先人“民本思想”的精華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里來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對了,就堅定不移地朝著目標前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循著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講話,讓我們追溯一下民本思想觀念的歷史發展過程。
夏啟廢除了禪讓制開始建立“家天下”,宣揚“有夏服天命”的天命觀。其子太康即位后沉迷于聲色犬馬之中,不理朝政,結果遭放逐。是時,《五子之歌》諷之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是“民本思想”在中華大地上的第一次出現。
商代繼續宣揚“有殷受天命”,于是在商末期統治者更加肆無忌憚、無所顧忌,加大對人民的盤剝,結果是怨聲載道,民不聊生。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發動牧野之戰,商被周取而代之,周總結、汲取夏商兩朝的政治教訓,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輔”“敬德保民”等,其中“德”包含敬天、敬宗、保民。
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提出了庶民、富民、教民的仁政思想。孔子關心著天下人,卻從不談怪力亂神之事,這也是中國很早就進入“人文”社會的重要原因之一。孟子繼而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政治秩序理論。荀子則更進一步提出“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的立君為民權力觀,至此,先秦時期的“民本思想”基本形成。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非常欣賞君權天授原則基礎上的民本思想,接受并實行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自此“民本思想”進入主流意識形態。
這種主流意識形態在歷朝歷代中,一脈相承,賡續不斷,始終成為歷代政權所倡導的從政價值理念。
1945年4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召開。毛澤東在開幕詞中向全體共產黨員發出了“我們應該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全心全意地為中國人民服務”的號召,并將其正式寫入黨章。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宗旨寫入了黨章,絕非歷史的偶然,而是具有深厚的思想淵源和深刻的歷史必然性。“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之中“為人民服務”這五個字更是熠熠生輝,貫穿始終。
黨的十八大提出“任何時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終與人民群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人民”這個概念出現了203次。“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理論基石。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綿延不絕的文明史中,“民本思想”源遠流長,蘊意深邃。它發端于商周,后經歷朝歷代政治家、思想家不斷地加以充實、豐富與完善,成為完整的思想理論體系。“人生代代都相似”“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對于民本思想觀念,共產黨人應銘刻在心,時刻踐行。
三、習近平總書記精于用典背后的良苦用心是凸顯治世之道
三國時期的曹丕說:“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把文章的地位與作用置于至高無上的位置,共產黨人善于讀書作文,更善于把目光投向干事創業、治國經邦的大境界之中。習近平總書記精于用典的背后是聚焦問題,其指向是中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政治經濟社會中最緊迫、最重大的現實問題,是如何“治國與經邦”,是如何把先人治理的智慧運用于、服務于治理現代化的當代實踐之中。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更是始終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在2014年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到北京師范大學考察并作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引用《周易》中的“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和《論語·里仁》中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希望教師能夠志存高遠,不僅要有學問之高還要有人格之尚。他強調,教師重要,就在于教師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個人遇到好教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教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教師則是民族的希望。
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引用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中的“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表達出除惡務盡的決心。如果不除惡務盡,一有風吹草動就會死灰復燃、卷土重來,不僅惡化政治生態,還會嚴重損害黨心民心。“從嚴治黨”的軍令狀不是隨便立的,說到就要做到。
在中國外交政策的闡述中,習近平總書記引用《禮記 禮運》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進而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還有關于反對“四風”,習近平總書記引用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的“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潰其十師,不如殲其一師”,強調必須找準靶子、點中穴位;關于信仰信念,引用《荀子·解蔽》“凡觀物有疑,中心不定,則外物不清;吾慮不清,則未可定然否也。”強調在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上,全黨一定要保持清醒頭腦等等,不勝枚舉,不可勝數。
“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無不是從現實之中出發,針對現實之中最緊迫的問題談起。在古文經典中尋找解決現實難題的辦法,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養分。讓我們領略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同時,進一步明曉了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的當代價值與意義。
四、黨員領導干部從習近平總書記用典之中所感悟到什么?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當前中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在此形勢下,我們更要樹立終身學習意識,要生命不息,學習不止。關于學習的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點了三個參考方向: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原著;二是做好本職工作需要相關的知識書籍;三是古今中外,特別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書籍。
在中央黨校2009年春季學期第二批進修班暨專題研討班開學典禮上,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提到了治學的三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習近平總書記認為,領導干部讀書學習也應該有這三種境界。
習近平總書記引用的《禮記 中庸》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進一步闡釋了五種學習方法,同時也是學習的五個階段。
學習感悟習近平總書記用典,不能僅僅停留在記住幾個典故上,浮光掠影、蜻蜓點水。更應像習近平總書記那樣,既要“學進去”“得其門而入”,更要“學出來”“悟其道而出”,做到“學用結合,知行合一”。真正用五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沉淀下來的智慧與思想,服務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之中。
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創造了歷史,走到了今天,必然還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我們應該時刻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去親近文化、強化學習、提高素養,在思考問題、處理事情,就會底氣十足、信心滿滿。時刻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到工作與生活的方方面面,憂民之所憂,樂民之所樂,初心不改,砥礪前行,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向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編輯/王? ?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