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在西部一些地區走訪發現,各地復工復產工作在有序推進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些小微企業、個體商戶受到較大沖擊,甚至出現“復工復產即破產倒閉”的情況,小店老板在開門與關門之間焦灼搖擺。
“我的小店,還沒滿月” “優品干果店”位于赤峰市翁牛特旗最繁華的一條商業街,門上貼著“轉兌”通知。老板李紅杰說,這是去年臘月開張的新店,共投資40余萬元,借了不少外債,沒想到經營還沒滿月,就相當于關門了。更讓李紅杰難受的是,近半個月來,店里幾乎沒有生意,每天要虧兩三百元,越干越虧,已經賠光了家底。記者走訪看到,餐飲、服裝、住宿、零售等普遍受到疫情影響,小店鋪在復工復產中走入“越小越難”的窘境,一批個體戶不得已騰空店鋪,關門轉兌。
貸款難或成“奪命稻草” 困難時期,貸款可以說是小微企業、個體戶的“救命稻草”,但貸不上款或成“奪命稻草”。雖然近期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金融紓困政策,但由于經營規模小、財務制度不健全、抗風險能力較弱,且缺少固定資產抵押物,小微企業、個體戶在金融市場中相對弱勢,融資可得性差。記者在多地采訪發現,一些小微企業、個體戶四處借貸碰壁。
政策實惠要更細更實 記者綜合小企業負責人、地方主管干部、金融機構人士等的建議,認為亟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工作:一是各地的減負政策接下來要更細更實。落實好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減稅政策;可通過停征特種設備檢驗檢測費、停車占道費、非居民污水處理費等減負;鼓勵業主為租戶減免租金;對水電氣階段性降價,實行“欠費不停供”等。二是積極嘗試發放消費券,拉動消費。三是破解貸款難,暢通融資渠道。金融機構應加大普惠型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主經營性貸款精準投放,可創新擔保方式。同時,建議政府主動組織銀企對接活動,讓小微企業、個體戶及時獲悉貸款政策、得到貸款支持。
(摘自《經濟參考報》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