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后,全國二十四個省,十五個宣布獨立,從農民到工人再到軍政要員都參與了進來,然而全國卻像一盤散沙。在前線有袁世凱隔江對峙,后方各派別你爭我奪的情形下,孫中山的回國暫時讓眾人重新凝聚在一面旗幟下,他被一致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當時為了擴大政府部門,革命黨、立憲黨、老官僚、軍閥紛紛被封了官,魚龍混雜,思想不一。
成為孫中山秘書處一員的吳玉章發現,官員各懷心思,在南北議和已成定局后,有的已暗自投向袁世凱。在這樣的政府中,一些曾經意志堅定的革命黨人也受到影響,開始追求個人的名利得失。
孫中山也很郁悶,中國的資產階級勢單力薄,不敢發動農民革命,在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面前絲毫沒有談判砝碼,只能一再退卻。孫中山雖然對當時議和的條件很不滿意,但無奈高層輿論幾乎都是贊成議和的,孫中山的堅持反而成為了大家的攻擊目標,汪精衛就曾質問孫中山:“你不贊成議和,難道是舍不得總統嗎?”
在巨大的壓力下孫中山妥協了,為了保障共和的成果,孫中山想了兩個辦法:一是頒布約法以法律限制袁世凱的權力;二是提出建都南京,讓袁世凱離開封建勢力的老巢。
但那時法律對于絕對權力毫無辦法,關于遷都的問題袁世凱又極力反對。參議院占據最多席位的革命黨人不僅沒有維護孫中山,反而有很多革命黨人士大肆宣揚不遷都的好處。在黃興發出派兵過來的威脅后,參議院才通過了決議,讓袁世凱遷都。
但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孫中山派宋教仁、蔡元培、汪精衛等作為特使北上迎接袁世凱南下,然而袁世凱突然發動兵變,特使們的立場就都改變了。畢竟面對著所謂共和的最后一步,誰都想盡快促成,不愿繼續僵持下去,南京參議院不得不允許袁世凱在北京就職,孫中山所做的最后的努力失敗了……
(摘自《北京晚報》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