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子賤,春秋末期魯國人,有才智,是“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孔子曾贊其為君子。
有一年,宓子賤即將上任單父縣的縣令。臨行前,他去拜訪以智慧著稱的朋友陽晝。宓子賤對陽晝說:“我即將啟程前往單父縣任職,你有什么特別的經(jīng)驗可以告訴我嗎?”
陽晝說:“我從小地位低下,不懂得治理國家的辦法,當(dāng)然也談不上有什么經(jīng)驗。不過,我平日里喜歡釣魚,于是便掌握了一些釣魚的技巧,我可以將自己釣魚的經(jīng)驗送給您,妥否?”宓子賤不明白釣魚和治理國家會有什么聯(lián)系,但他還是非常謙恭地回答道:“請講無妨!”
陽晝接著說:“我在釣魚時,每次安好魚餌剛垂下釣絲,便立刻有一種魚來吞食魚餌,這種魚名叫‘陽橋魚。不過它肉薄且口感不佳,就算釣到,我也會棄之不食。除此之外,還有一種魚繞著釣餌游來游去,欲食又止,這種魚名叫魴魚。它肉肥而味美,深受大家喜歡。”聽了陽晝的一番話后,宓子賤頓時領(lǐng)悟到其中的道理,他拜謝陽晝后滿意離去。
幾日后,宓子賤前去上任。當(dāng)時,他還沒有走到單父縣,一些官員便紛紛趕來,守在半路上夾道歡迎。見此情景,宓子賤立即催促手下人道:“快緊趕路,不要停留!”手下人不解,詢問何因。宓子賤回答說:“這些人便是陽晝口中所說的‘陽橋魚,不堪重用。”
到達單父縣后,宓子賤對那些主動找上門來的官員視而不見,但卻真誠地請出那些德高望重又有才能的人,與他們一起共事。不久,原本貧困落后的單父縣,在宓子賤的專心治理下,逐漸變得富強起來。(摘自《生命時報》 姚秦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