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娟,孫儉峰
(甘肅省康樂縣八松鄉(xiāng)農技農經(jīng)服務工作站,甘肅康樂731500)
康樂縣八松鄉(xiāng)農區(qū)海拔2200~2600m,年平均氣溫4.9℃,年降雨量621.3mm,年日照時數(shù)2430h,屬典型的高寒陰濕區(qū)。由于降水較多,農田雜草生長旺盛,被稱為“草包”莊稼[1]。該鄉(xiāng)最主要的農作物小麥是使用化學除草年限最長、技術最為成熟的作物,也是當?shù)噩F(xiàn)行輪作制度中最利于防除雜草、減少雜草傳播滋生的作物。近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在作物田間管理僅僅依靠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完成的背景下,當?shù)匦←溕a中的草害處理基本依賴起身至拔節(jié)期的化學除草,人工鋤草已成了輔助性的措施逐漸被遺棄。為了掌握現(xiàn)行化學除草技術條件下當?shù)囟←溨泻笃谔镩g雜草的種類及危害程度,評價化學除草效果,八松鄉(xiāng)農技站于2018—2019年對當?shù)囟←溙镩g雜草進行了調查,并對當?shù)剞r田雜草的防控提出了建議。
2018—2019 年在當?shù)亟^大部分農田雜草出苗且容易識別的6月中下旬(冬小麥處于揚花至灌漿期,距春末夏初化學除草50d 以上)進行調查,共調查3個自然村,每村調查20塊麥田,采取倒置“W”九點取樣法,記載邊長0.5m 的正方形樣框內的雜草種類和數(shù)量,禾本科雜草按莖數(shù)統(tǒng)計,闊葉雜草按株數(shù)統(tǒng)計。同時采取“三層三級”目測法[2]調查雜草危害程度。雜草識別查閱有關文獻[3,4]進行,并通過走訪農戶調查以往的雜草發(fā)生情況。
1.2.1 雜草種類 從表1可知,全鄉(xiāng)麥田雜草發(fā)生頻度在50%以上的有26種,另外還有17種雜草在部分麥田發(fā)生危害,這43種雜草分屬于禾本科、蓼科、藜科、牦牛兒苗科、石竹科、菊科、十字花科、茜草科、罌粟科、唇形科、旋花科、玄參科、木賊科、豆科、車前科、大戟科、錦葵科等17個科。其中一年生雜草14種,一年生或越年生雜草18種,多年生雜草11種;僅靠種子繁殖的雜草34種,靠種(孢)子和根莖雙重繁殖的雜草9種。平均相對多度以早熟禾最高,為21.41%;其次是萹蓄,為18.59%;再次是藜,為10.28%,這些都是當?shù)佧溙锏膬?yōu)勢雜草種群。
1.2.2 危害程度 調查表明在現(xiàn)行化學除草條件下,全鄉(xiāng)冬小麥田間雜草危害程度較嚴重的種類有萹蓄危害程度Ⅱ級(中)的占4.42%,其余地塊為Ⅰ級(輕);早熟禾危害程度Ⅱ級(中)的田塊占5.00%,其余地塊為Ⅰ級(輕);藜危害程度Ⅱ級(中)的田塊占3.33%,其余地塊為Ⅰ級(輕);狗尾草危害程度Ⅱ級(中)的田塊占0.83%,其余地塊為Ⅰ級(輕);繁縷危害程度Ⅱ級(中)的田塊占3.33%,其余地塊為Ⅰ級(輕);田旋花危害程度Ⅱ級(中)的田塊占1.67%,其余地塊為Ⅰ級(輕);假葦拂子茅危害程度Ⅱ級(中)的田塊占2.50%,其余地塊為Ⅰ級(輕);小白酒草危害程度Ⅱ級(中)的田塊占0.83%,其余地塊為Ⅰ級(輕)。抽穗后麥田植株高,田間郁蔽度大,而雜草除了早熟禾外,絕大多數(shù)為化學防治后出土的小苗及漏噴藥處的個別殘存株,在小麥蔭蔽下表現(xiàn)生長不良,不足以對麥田生長構成危害,可見現(xiàn)行的麥田化學除草技術除草效果是比較好的,仍然是今后麥田行之有效的化學除草技術。但若對這些雜草不加以防控,任其繁衍滋生,勢必會對下茬作物構成潛在威脅。
1.2.3 演替動態(tài) 多年來,因種植業(yè)結構調整及耕作方式的改變,及長期使用化學除草劑的麥田面積不斷增加,雜草的優(yōu)勢種群和群落結構已發(fā)生了變化,一些闊葉雜草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一些禾本科雜草上升為重要雜草[5]。與20世紀80年代相比,以前危害麥田的雜草薄蒴草和小藍雪草幾乎難以見到,毒麥已徹底消失,野燕麥、串珠藁本、豬秧秧、遏藍菜等惡性雜草種群數(shù)量明顯降低,而早熟禾、萹蓄、鼠掌老鸛草上升為當?shù)佧溙锏膬?yōu)勢種群,苣荬菜、刺兒菜等宿根性頑固雜草發(fā)生地塊和密度有上升態(tài)勢,加之遠距離調運苗木的行為導致歐洲千里光、小白酒草等侵入當?shù)夭溙飿嫵晌:Α?/p>
春來夏初正值冬小麥起身至拔節(jié)期,此時早春性雜草基本出苗,田間郁蔽度較低,最利于藥劑莖葉處理防除麥田雜草。可用1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150g/hm2和87.5%的2,4- 滴異辛酯乳油600ml/hm2、或1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150g/hm2和56%的2甲4氯鈉鹽可濕性粉劑900g/hm2對水450kg/hm2噴霧防除。對一年生或越年生禾本科雜草發(fā)生較重并兼有闊葉雜草的麥田,應于冬小麥返青至起身期用6.9%驃馬水乳劑750ml/hm2和20%溴苯腈乳油1500ml/hm2兌水噴霧防除。
冬小麥成熟較早,夏收后土地閑置,雜草生長期長達3個月左右,足以開花結實傳播種子、危害下茬,這也是當?shù)仉s草防除中被忽視的環(huán)節(jié)。應從整個輪作周期的雜草綜合防控理念出發(fā),增強雜草防除常抓不懈的意識,樹立夏收后防除雜草的觀念。對分布有苣荬菜、刺兒菜等宿根性闊葉雜草的地塊或地段,夏收后不要急于犁地,應抓住此期無作物遮擋遮蔭、無作物藥害之慮、氣溫高除草效果好而徹底的有利時機,噴施87.5%的2,4- 滴異辛酯乳油900ml/hm2或50%二甲·草甘膦水劑6000ml/hm2,將其消滅。對一年生或越年生雜草密度較大的地塊,應在夏收后及早犁地,待到大部分雜草出苗后噴施41%草甘膦異丙胺鹽水劑6000ml/hm2,將雜草消滅在結籽之前,防止雜草種子遺落田間,為下茬作物生長提供一片凈土。
對一年生或越年生雜草發(fā)生較嚴重的麥田地塊,將下茬作物確定為玉米,充分發(fā)揮玉米全膜覆蓋條件下利用甲·乙·莠和乙·莠·滴辛酯等除草劑土壤封閉化學除草技術成熟、且中后期玉米植株高大田間郁蔽的優(yōu)勢,實現(xiàn)雜草有效防控;對多年生宿根雜草苣荬菜、刺兒菜密度較大的麥田地塊,下茬不宜種植中藥材當歸、黃芪等作物,建議種植油菜,以利用氨氯·二氯吡除草劑于油菜苗后期噴藥莖葉處理,來防控頑固性雜草;對一年生或越年生雜草發(fā)生較重麥田,下茬種植中藥材當歸和黃芪時,應采用當歸黑膜膜上栽培技術和膜側栽培技術及黃芪黑膜覆蓋露頭栽培技術,充分發(fā)揮黑色地膜覆蓋后的除草效果,確保作物免遭草害。

表12018 - 2019年康樂縣八松鄉(xiāng)麥田雜草發(fā)生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