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消亡、人類解放是馬克思國家理論研究的宗旨和理想信念。馬克思所追求的這一理想是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并且在其國家理論形成中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一是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前人留下的思想材料并結合社會現實的研究加以詮釋和發展;二是他在中學德語作文中所表達的理想終生未曾放棄,其國家理論形成時期的文本比較集中地表達了這一理想信念;三是馬克思國家理論的形成過程呈現出受理想信念影響的痕跡并服務于其理想的實現。
關鍵詞:馬克思;理想信念;國家理論;合目的性;合規律性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20)04-0091-07
基金項目:重慶理工大學科研啟動基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馬克思國家學說的繼承和發展研究”(2019ZD4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楊世春(1985-?),女,重慶人,重慶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
建立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類真正得到自由和解放的社會既是馬克思國家理論研究的宗旨,也是他畢生的理想和信念[1]。馬克思所追求的這一理想是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并且在其國家理論形成中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就馬克思而言,只要有作為鎮壓機器的國家的存在,人類就處于枷鎖之中而沒有獲得全面的自由。對于這一理想信念,主要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是基于社會的理想,即建立“自由人的聯合體”;二是基于人的理想,即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一理想信念不僅引導著馬克思對前人留下來的各種思想材料作出選擇、進行詮釋,同時也引導著他對當時面對的社會事實材料進行選擇和詮釋,從而形成其獨特而完整的國家理論體系。馬克思所確立的理想是以社會經驗事實為基礎的,是合乎歷史發展規律的,這種價值理想的介入,非但絲毫沒有損害其國家理論的科學性,反而實現了其理論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一、個人與社會相結合:馬克思畢生堅守理想信念的主要層面
馬克思揚棄了圣西門在關于國家的未來方面提出的國家消亡的論斷,在此基礎上,他用“自由人聯合體”表達了其關于實現未來社會的“真正的社會共同體”的理想。在馬克思看來,國家是從社會中產生的,但是又與社會相脫離、踞于社會之上并反過來支配社會,從而成為一種異化的政治共同體。對于黑格爾等人忽視甚至否認社會共同體內的個體自由,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個體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應該遵循個人自由發展的規律,同時為他人的自由發展提供條件,以實現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高度統一。
為此,一方面,馬克思提出了自由人聯合體的思想。在古希臘,“共同體”最初是指城邦建立的公民共同體。面對德國的分裂狀況,哲學家們提出了解決各國間對立、沖突的方式,即“聯盟”。譬如,康德的“自由國家聯盟制度”、黑格爾的“用絕對國家觀念揚棄市民社會和家庭”、施蒂納等主張采取“聯盟”的方式去解決資產階級內部的矛盾,等等。這些思想都遭到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他們在《德意志意識形態》里使用了“共同體”的概念,還對真假共同體進行了區分。在他們看來,由于人類還處在“對物的依賴關系”階段,因而還生活在異化的、抽象的、虛假的“共同體”之中,人類并沒有獲得徹底的解放和全面的自由與發展,只有通過克服產生這種虛假共同體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自由人聯合體”才會實現。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個體的力量只有凝聚在一起,才能夠產生巨大的推力,因而提出了要建立真正的共同體。在他們那里,共同體是整個人類社會的基礎。而要克服個體所帶來的欠缺以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由發展,人與人之間只有組成共同體。事實上,共同體成員之間要實現全面自由的發展,只有消除社會中的非自愿分工,也即,作為整體的人類要實現全面發展的唯一途徑只有實行“自由人聯合體”。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將未來社會概括為“自由人聯合體”是因為從原始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依然存在“一些人統治,一些人受難”的情況,雖然勞動者的自由程度在勞動過程之外有了改善,也具有了選舉、集會和言論等自由權利,但是這種自由還不是充分的和真正的自由。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個人自由發展的實質應該是勞動者能夠進行自由的勞動。因為在他們看來,人類發展進步的動力和核心來自于勞動,只有在勞動中人類才能獲得真正的解放,勞動者能夠自由地進行勞動,這才是真正的自由。而只有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人類才能夠按照各自的意愿進行自由的活動,不再受任何限制,可以根據各自的意愿進行自由的選擇?[2]37-38。這就是“自由人聯合體”思想的實際內涵,也是馬克思對于未來社會理想制度的設計。
實際上,馬克思的“自由人聯合體”思想分為早期和成熟時期[3]。在早期,青年馬克思由于受到黑格爾哲學的影響,其“自由人聯合體”思想并不成熟,仍然停留于形式的和抽象的層面,還處在資產階級理想化王國的化身階段。在1842年,馬克思在《科倫日報》上發表文章對自由人聯合體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并認為國家是這種教育的結果?[4]。這時的馬克思的世界觀是唯心主義的,他將自由看作人的目的和歷史的目的,這是一種脫離物質生產關系的抽象的自由。在馬克思看來,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由不自由時期和自由時期組成,不自由時期持續到封建社會,自由時期則從資本主義取代封建社會開始。資本主義建立起自由理性的國家,制定了確保人的自由的法律制度等,使自由開始成為人的天性。1848年,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全面闡述了階級社會終究會被聯合體所代替,指出在新的聯合體中,能夠創造適合個人自由發展的條件,每個人都能夠按照各自的意愿獲得自由的發展[2]294。這時的馬克思已從唯心主義徹底轉向唯物主義,并提出將廢除私有制作為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關鍵因素,他與恩格斯一起共同提出了要實現全人類徹底解放的政治理想。在這里,人類獲得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馬克思人類解放理想的基本內容,這里的新的聯合體就是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認為,在這樣的聯合體中,國家不再帶有政治性質,變成了社會自主管理的機關。在這個階段,“自由人聯合體”思想已經深入到了具有精神實質內容的社會形態觀的層面,代表了馬克思成熟時期的思想。1867年,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自由人聯合體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在他看來,這將是歷史發展的最終形態。隨后在《資本論》第三卷中,馬克思明確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終究會被推翻,社會將組成一個有計劃的聯合體,這種聯合體可以使勞動者擺脫被奴役和被剝削的地位,無論是人身關系還是經濟關系,都能夠使勞動者獲得最大程度的解放,勞動者都能夠進行自由的勞動?[5]745。
馬克思對自由人聯合體進行了綜合性的闡述,他認為公有制的實現是自由人聯合體的前提和基礎。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只有實現了公有制,才能實現自由人聯合體。公有制如同一座橋梁,失去了公有制,生產資料就會受到限制,就很難形成自由人聯合體。一旦形成自由人聯合體,個人就將成為真正的自由人,可以按照自身的真實意愿獲得自由發展。自由人聯合體存在的社會是一個嶄新的社會,完全不同于原有的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舊社會。在自由人聯合體思想發展的成熟時期,就馬克思而言,計劃經濟與公有制是自由人聯合體實現的根本的可靠的保障。資本主義社會形成的基礎是分工與交換,在未來的社會,一切生產資料實行公有制,不存在分工和私有制,這將是自由人聯合體的真實形態。馬克思非常向往這種自由人的狀態。他認為,在共產主義社會里,沒有了限制和分工,任何人都可以根據自身的意愿進行自由的勞動,整個生產活動受社會調節,每個人都能夠得到自由發展?[6]。沒有了限制性分工,自由人聯合體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生產來滿足人們生活的需求。
與歷史上的一切社會形態不同,自由人聯合體改變了勞動的性質,使人的勞動成為一種自由自主的實踐活動。人類使用工具進行勞動,不僅改變了外部世界,同時也改變了人類自身。因而也可以說,勞動改變了自然界,創造了人類社會歷史,同時也創造了人類自身。但是,歷史上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社會把勞動變成了對人類的奴役手段,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生產條件下,工人的勞動成為了異化勞動。因此,只有消滅私有制,消滅勞動本身,才能夠真正實現自由人聯合體,使得人類不再被奴役、被限制[2]60。馬克思提倡的自由人聯合體,就是為了消滅異化勞動。一切社會形態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物質生產,共產主義社會也不例外,因此在任何社會形態里,人們的物質生產勞動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未來共產主義社會,自由人聯合起來就是無數個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共同構成的勞動生產者,他們不會把勞動和生產作為一種盲目的力量而成為統治自身的工具?[5]926-927。
另一方面,馬克思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思想。在階級社會中,人的活動一直是不自由的,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馬克思提出的自由人聯合體思想是建立在消滅階級的基礎上,因為他認為只有消滅階級,人類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只要存在著剝削階級,人類就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就不能實現自由人聯合體。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為了生存所需不得不出賣自身的勞動力,因而仍然是不自由的。但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需要具備自然的和社會的等各方面的條件。在物質資料生產力不發達的情況下,剝削制度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此時,人類只有通過科技和生產力的發展去創造從自然界獲得自由的條件,從而實現從階級社會獲得自由。此外,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也是科技和生產力發展的條件。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包括主觀意識和客觀條件,這也是需要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在客觀條件發展過程中,人的精神文化素養等在不斷提升,隨著生產力和社會制度的發展、變遷,人的自主、自律意識會增強,對自由民主的要求也會提高。而自由包括了自覺、自律等,這就對人類精神文明的發展提出了要求。個人自由全面發展與他人、社會全面發展要協調一致。在剝削階級社會里,勞動者個人的自由會影響到社會的整體利益,兩者之間不會形成良性互動,而人的活動領域是不全面的,因而人的能力只得到片面的、單方面的發展。所以,個人在剝削階級社會里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全面發展。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個人自由與社會利益才能協調一致。在恩格斯看來,個人自由和他人自由具有一定的聯系,只有實現協調發展,才能夠推動社會整體利益的發展。個人自由全面發展是社會進步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程度受到社會民主發展、社會進步程度的影響。當然,自由的表現是全方位的,譬如,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等等,所有這些方面的自由的實現都必須協調發展與推進。馬克思認為,個體都是存在著缺陷和不足的,因而無法成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只有將個體聯合起來才能形成一種合力,因而產生了共同體的想法。在他看來,只有不同的個體共同聯合起來,組成共同體才能形成發展的合力,才能夠實現真正意義的自由發展。而消除非自愿分工,不同成員之間就能夠通過互補實現共同發展,從而實現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路徑就是自由人聯合體。然而,在理論界,馬克思的這一觀點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還應該進一步深入研究與闡釋。
二、理想與實踐相統一:馬克思理想的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
人們通常把在歷史活動中體現主體需要尺度稱之為合目的性,而體現客體尺度的特性稱為合規律性。馬克思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與外部世界的交互活動的過程就是實踐的內容。在實踐活動中,人的潛能可以得到充分發揮,個體能夠實現全面發展。馬克思畢生的理想是人類獲得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他既期盼未來美好社會的到來,同時又冷靜地對人類社會發展之路進行探尋和分析。馬克思的理想信念表現為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統一,是合乎人道主義、合乎歷史發展規律尤其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的,并且是以上述規律為基礎的。
在馬克思那里,人不同于動物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人的生命活動是自由的,其次是人的生命活動是有意識的,而上述兩點恰恰是動物所缺少的。如果人能夠實現自由發展,那么,人的潛能、素質和能力等在自然進化、社會活動中就能夠獲得自由發展;人的潛能和稟賦最終會轉化為人的能力,也就是說,人處理社會事務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目的的能力和智慧。人的各種能力的共同發展被看作是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實踐對象化活動是一個不斷往復的過程,具有無限性特征,在整個過程中,人的能力不斷發展,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7]。正如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弗洛姆所認為的,馬克思針對人類特征所提出的看法,迄今為止,是人們對此給出的最有意義的定義[8]。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想是主張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建立社會化集體大生產的社會,是一種面對惡勢力也會團結一致的社會。而這些正是人類所希望的物質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狀態。按照馬克思的設想,階級社會未來最終將過渡到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社會。這也是合乎人道主義所提倡的平等、自由的社會狀態。實際上,早在中國古代就有對理想社會的描繪和追求,譬如,戰國時期的“天下為公”“尊重賢能”和諧相處的“大同”社會;在古希臘的奴隸社會時期,就有關于人類“黃金時代”的回憶和向往,柏拉圖還在其《理想國》里描述過一個理想的城邦等。由此可見,馬克思在共產主義理想當中所描述的沒有剝削和壓迫的理想社會是人類自始至終向往和追求的社會,實現共產主義理想是人類最偉大的事業,同時也是無產階級解放斗爭的終極目標。
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想符合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共產主義社會必將代替資本主義社會。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展望是站在科學的立場上的,是以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作為根本依據的。在他們看來,任何社會的發展必定是經歷一個萌芽、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因為自身內部矛盾的存在,一種社會形態必定將被另一種更高級的社會形態所代替,譬如,共產主義社會代替資本主義社會。盡管人類有其主觀能動性,但是并不能主觀地抵制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否則這將會影響社會發展的整體進程。而人類的實踐活動既是一種合目的性的活動,又是一種合規律性的活動。實踐決定認識,是認識發生和發展的基礎,實踐也是人類改造客觀物質世界所進行的活動。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目的就是獲得發展,改造世界與爭取人類自由,兩者高度統一。人類所依賴的必然王國必定會消亡,自由王國是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在自由王國里,人類能夠享受到更多的自由,從而得到全面發展。必然王國和自由王國是人類在客觀世界面前所處的兩種不同的社會活動狀態?[9]25-26。馬克思曾指出,人類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就是進入自由王國,但是自由王國并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無根之水,而是建立在必然王國的基礎之上才能發展繁榮起來?[10]。資產階級參與了世界歷史,并且擔負起了為世界歷史準備物質前提的責任,但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已然成為資產階級無法突破的障礙,也決定了它在世界歷史形成過程中的歷史性,世界歷史需要由代表社會化大生產這一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無產階級去完成。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共產主義一般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實現,只有在世界歷史里,無產階級的作用才能得到發揮。就像共產主義事業一樣,只有建立在世界歷史性的基礎上,才能彰顯其存在的意義?[2]87。馬克思恩格斯始終關注現實的人類的解放,實現人類解放、重獲自由是他們奮斗終生的目標和理想[9]115。
唯物史觀認為,世界歷史的發展的動力是生產力、分工和交往,人類在每一歷史階段上都要受到生產力的制約,受到生產方式的制約。但是人類的實踐一次次突破既有條件的限制,從而將人類的發展推向前進。在馬克思看來,人類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生產力得到快速發展,人類狹隘的活動逐漸變成世界歷史性的活動。因此,歸根結底,世界歷史發展的程度以及發展的狀況要受到人類實踐的支配。而歷史發展的合規律性主要體現在人類創造歷史的過程中,特定時代下的人們受到當時經濟條件、生產力狀況的影響,只能按照一定的規律發展而不能夠超越規律[11]。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里探索了資本主義制度怎樣從封建制度中產生和發展,全面闡述了資產階級的滅亡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無產階級的勝利是不可避免的結果?[2]277-284。根據唯物史觀原理,社會運動的核心就是生產勞動,也就是生產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勞動,只有勞動,才能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12]。由于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特點是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的徹底分離,馬克思認為,社會出現資本主義私有制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只是這種必然不是長期存在的,而是發展到資本主義私有制階段,人類歷史必然會向公有制方向發展。但是馬克思所指的直接公有制并不是為了實現共產主義公有制形式,而是社會的經濟形態。馬克思所指的私有制包括奴隸制、封建制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形態,公有制則指共產主義社會的經濟形態。因而就社會形態的發展歷程來看,“公——私——公”的發展過程具有歷史必然性,私有制最終走向公有制是必然的,資本主義最終會被共產主義所代替,也就是私有制最終被公有制所代替?[13]208-209。
總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在生產力的作用下,人類通過勞動創造一切物質力量,為人類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在資本主義模式下是由無產階級通過勞動實踐創造這一物質力量的?[13]272。馬克思在《資本論》里揭示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對立,反映了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趨勢,預見了未來共產主義的實現道路,奠定了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理論基礎。
三、理想與理論相交織:馬克思國家理論形成過程的鮮明特色
人類解放的實現是通過全面顛覆資本邏輯,消除私有制,以自由人的聯合體取代市民社會和國家,從而建立起共產主義社會的歷史過程。追求人類自由與解放是馬克思追求的最終理想,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境界構成馬克思追求自由與解放理想的歸宿?[14]。
一方面,馬克思的理想信念與其國家理論形成過程相輔相成。馬克思中學畢業考試德語作文中所表達的理想信念終生未放棄。他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里指出,青年在選擇職業時應該遵循的是人類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二者并不沖突,因為只有個體和他人都能夠實現幸福的生活,才能讓整個人類社會幸福,才能實現人類社會的發展目標,才能讓整個人類自身都趨于高尚,這是人類的天性。也就是說,在馬克思看來,既然人類勞動的目的是為了謀取自身福利,那么,勞動就不會成為一種重壓,而是成為人類為社會獻身的途徑[15]。在這里,馬克思表達了要為人類服務的崇高理想,并且這種崇高理想伴隨其一生。這個理想就是從崇尚自由到追求人類解放,實現共產主義。
在1841年,馬克思對“自由個性”進行了全面探討,他強調追求自由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要求,而當時宗教勢力嚴格限制人性,馬克思對此進行了批判。青年時期的馬克思對人的自由和發展有著獨到的見解,并進行了初步探究。他通過透視伊壁鳩魯原子論的形而上學,揭示了幸福快樂的前提是自由。在他看來,伊壁鳩魯的個人內心精神可以進一步拓寬,社會群體渴望自由,反對一切虛無的限制。也就是說,要打破宗教神學的限制,打破專制制度的統治,人類才能真正地獲得解放,實現自由。在《萊茵報》時期,為追求人類的自由與解放,馬克思積極投身于政治、經濟的研究與斗爭中。在他看來,追求自由是人的一種本能,也是每個人固有的本性。馬克思認為,工人的勞動和人的精神活動都應該是自由的,人類應該擁有自由,其中,出版自由也應該是人類的特有權利。統治階級通過立法限制言論宣傳,這是對人的自由權利的剝奪。只有實現出版自由,打破一切所謂的書報檢查,才能夠實現真正的解放,才能讓人類獲得真正的自由?[13]373。在馬克思看來,勞動者應該進行自由的勞動,自由地根據自身的偏好選擇職業,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勞動者的勞動是要受到文化監察和司法警察的監督的,任何違背政治意愿的活動都會受到壓制,這是對勞動者的一種專制,也體現了專制者恐懼思想自由的陰暗面。這些與后來馬克思所強調的打碎扼殺無產階級自由的資產階級國家機器以及國家消亡理論是一脈相承的。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里提出“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論斷,他發現資本主義國家與實現人的自由發展是相悖的。在《論猶太人問題》里,他進一步深入分析了政治解放給予人的自由與人類解放給予人的自由的區別。在《德法年鑒》時期,馬克思又全面闡述了資產階級鼓吹的自由,認為它實際上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自由,這種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只有消滅了階級統治,實現了人類解放,才能真正體現出勞動的自由。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里,馬克思提出無產階級自身的解放和全人類的解放是一致的。而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里將人的類本質理解為自由自覺的活動,但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工人和自身的類本質發生了異化。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在資本主義社會,私有制使人變得愚蠢和片面,人也就不可能實現全面的發展,也不可能為了人類整體而放棄自身的本質需求?[16]189。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中,人類經過積極的發展,揚棄私有財產,這是一種自我異化的積極行為。也就是說,人類只有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不再對物質財富無窮盡地占有,人性得到重新回歸,對自身和社會的向往符合常態,自覺性不斷的生成[16]197。至此,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想初步形成。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里,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想得到了進一步確定。馬克思主義認為,共產主義是未來社會發展的趨勢,是能夠實現的,人類社會只有在消滅現存狀況的基礎上不斷地向前發展才會實現共產主義?[2]87。當然,這里的“消滅”是“私有財產的積極的揚棄”。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里精辟地論述了共產主義社會的本質特征,指出在共產主義社會里,每個人都能夠得到自由發展,社會為個人的自由發展創造了一切條件,自由人聯合體代替資產階級的舊社會。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里指出,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隨著非自愿分工的消失,勞動不再是人類謀生的手段,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水平提高,社會將實行按需分配。至此,人類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由此可見,馬克思的理想信念與其國家理論形成是相輔相成的。
另一方面,馬克思的理想信念影響其國家理論的內容與特質。在德拉·沃爾佩看來,馬克思的政治思想來自于盧梭主義;科萊蒂在其著作中也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就是盧梭主義,他認為,馬克思提出的政治理論和盧梭的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唯一的區別就是馬克思提出了國家消亡的經濟基礎?[17]。洛克在他的《論自然法》中全面闡述了正義的觀念?[18]169,他認為,正義的觀念是首要的自然法,也是聯系社會的紐帶。根據洛克的觀點,正義本身就是首要的自然法,發展也要依據自然法,或者說,正義就是自然法的首要內容。在論述的過程中,洛克還引用了亞里士多德的相關理論,全面闡述了法律正義和自然正義兩者之間的區別,他認為,無論在哪個社會,自然正義同樣具有效力,也就是說,人類社會存在著自然法?[18]113。在這里,洛克的觀點實際上就是把自然正義和自然法完全等同。洛克還在其著作中對卡涅阿德斯的觀點進行了反駁,洛克不認為對方所提出的根本不存在正義自然法的觀點,同時也反對個人只是為了追求自我利益的觀點。洛克反對這種觀點,認為人類平等具有普遍規則性,這種普遍規則并不與個人利益相沖突,主要原因在于,自然法的存在有力地保障了個人的私有財產?[18]207。他進一步論述指出,如果個人財產和所有權都不存在,那么整個社會也不存在著正義?[18]213。洛克反駁卡涅阿德斯的觀點,這充分彰顯了洛克對自然法、正義、財產權的認識。洛克認為,只有存在著自然法才能有正義,國家是維護私有財產的機構。因而有學者將洛克視為“資本主義精神的衛道士”?[19]。馬克思全盤否定了私有制(包括人權中的私有財產權)、反對改良主義。他對洛克的自然正義觀進行了根本性的、深刻的、革命性的批判。在馬克思看來,權利正義觀只是一種形式正義,其實質上是一種不正義。他運用唯物史觀全面分析了法權概念,認為這種法權概念并不是衡量社會正義的標準。衡量社會正義的真正標準,應該從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找,也就是說,從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關系中去尋找,社會生產決定社會正義。近代文藝復興運動和啟蒙運動雖然實現了“平權”正義,但是馬克思認為這種“平權”正義只能屬于資產階級內部的正義,相對于無產階級來說,正義并沒有得到真正體現。洛克等傳統自由主義正義觀認為,資產階級國家可以在私有制社會內部作一些改良措施就能夠實現自由正義。馬克思則認為,洛克的思想并不是真正的正義,只有社會生產才能決定社會正義,權利正義觀并非真正的正義。權力并不能夠真正成為衡量社會正義的標準,社會生產實踐則是衡量社會正義的唯一標準。馬克思的觀點徹底顛覆了洛克等人的觀點,是一次徹底的革命,其根本原因在于馬克思對人性思辨正義觀進行批判的考察,他是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進行分析的,從而找到了破解社會正義的“密碼”。也就是說,從社會現實出發進行分析,在市民社會、政治經濟學中尋求正義的真正答案?[20]。總之,馬克思對盧梭的推崇與對洛克的貶抑正是體現了其理想信念在國家理論形成中的影響。
此外,馬克思之所以崇尚暴力革命、階級斗爭、無產階級專政,是因為想要消滅私有制,這自然會遭到有產者的反抗。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進而實現共產主義。而消滅私有制與實現共產主義理想是密切相連的,只有消滅私有制,才能實現共產主義。因為私有制社會必然產生剝削與壓迫,必然產生剝削階級對生產資料的占有,而生產資料是勞動者生存的條件,在生產資料私有的情況下,勞動者就要受生產資料占有者的壓迫和奴役。只有實現共產主義,實現生產資料公有,消滅剝削,實現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從而保護勞動者的根本利益,因而必須消滅私有制。在美國學者斯坦利·穆爾看來,馬克思關于推翻資本主義,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的思想,表明無產階級利益的實現不僅是應該的,而且是具有實現的客觀歷史條件的。這也是馬克思的思想超越空想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方面[21]。馬克思的實現“自由人聯合體”的理想信念與其國家消亡論相關聯。國家之所以必須要消亡,一方面,因為它是階級鎮壓的暴力機器;另一方面,國家成為脫離社會并高踞于社會之上反過來支配社會的機構與組織。馬克思提出用自由人的聯合體取代作為階級統治工具的國家。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消滅了私有財產和階級,因而也就不存在剝削和壓迫,人類將獲得真正的自由與解放。
總之,馬克思一生所追求的實現自由人聯合體、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理想信念本身就是其國家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其國家理論形成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指引作用,同時它也是馬克思國家理論研究的終極目標。因此,只有牢牢把握這一理想信念宗旨,才能深刻理解馬克思國家理論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才能準確地把握和分析這一理論形成、發展的軌跡。同時,這也告訴我們,當代青年要樹立為國家、為社會服務的遠大理想以更好地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楊世春.馬克思國家理論形成的內在邏輯研究[D].湖南大學博士論文,2017∶151-15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牛得青.馬克思自由人聯合體思想新解[J].求索,2004(3)∶106.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18.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7.
[7]?朱寶信.自由而全面發展: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相統一的過程——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研究[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1-2.
[8]?E.Fromm.?The?Revolution?of?Hope:toward?a?Humanized?technology[M].?New?York:?Harper&Row,1968∶58.
[9]?苑英科,張乃芳.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4.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28-929.
[11]喻浩榮.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合主體性”“合規律性”原生態[J].中共南昌市委黨校學報,2006(3)∶9.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13]張雷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題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14]李兵.生存與解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15.
[1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1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Lucio?Colletti.?From?Rousseau?to?Lenin[M].?New?York?and?London:?Monthly?Review?Press,1972∶185.
[18]Locke.?Essays?on?the?Law?of?Nature,ed.?W.?von?Leyden[M].?Oxford:?Clarendon,1988.
[19]Neal?Wood.?John?Locke?and?Agrarian?Capitalism[M].?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4.
[20]葉澤雄,舒前毅.?兩種道路:?革命主義與改良主義——馬克思與羅爾斯正義觀比論[J].貴州社會科學,2011(4)∶11-12.
[21]Stanley?Moore.?Marx?on?the?Choice?Between?Socialism?and?Communism[M].?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0∶56.
【責任編輯:閆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