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

三次大選后,以色列終于組閣成功,內塔尼亞胡再次出任總理一職。
自2018年11月以色列議會宣布解散以來,以色列先后經歷了2019年4月、2019年9月和2020年3月三次大選。在前兩次大選后,以色列議會各黨派皆無法組建過半數議席的聯盟,組閣之路連連受挫。第三次大選后,以色列國內輿論沸騰,要求各政治黨派摒棄分歧,避免出現第四次大選。在此背景下,擁有15個議席的堅韌黨領導人班尼·岡茨宣布,將與現任總理內塔尼亞胡合作,與利庫德集團主導的、擁有58個議席的右翼陣營組建中右翼聯合政府,避免進行第四次大選。
與前兩次大選結果類似,在第三次選舉中,利庫德集團獲得30多個議席,與中左翼黨派“藍白聯盟”(主要由堅韌黨、未來黨、特萊姆民族國家運動組成,由岡茨擔任主席)大體相當,成為議會最大的兩個黨派。雖然議會中的中間翼和左翼政黨大多支持“藍白聯盟”,右翼政黨大多支持利庫德集團,但是兩者皆未能獲得超過半數席位。由前防長利伯曼領導的、保持“超然”態度的世俗右翼政黨“以色列我們的家園”,多次強調不會加入內塔尼亞胡或者岡茨領導的聯盟,期待“以小博大”,力圖在未來政府中獲得更加關鍵的職務。
一年來以色列組閣之路曲折反復,主要原因在于各方分歧巨大。具體而言,一方面,各黨派就是否賦予議員司法豁免權問題存在重大分歧。自2018年下半年以來,內塔尼亞胡就一直面臨貪腐丑聞的困擾。2019年末以色列總檢察長辦公室決定,將內塔尼亞胡的貪腐材料遞交到以色列最高法院進行審理。官司纏身的內塔尼亞胡希望議會通過新的“議員豁免法案”,以使自己免遭司法調查和司法起訴。為此,內塔尼亞胡及其領導的利庫德集團將是否支持“議員豁免法案”設置為加入其政黨聯盟的前提條件。因為一些右翼和極右翼政黨領導人也面臨貪腐丑聞,因此支持“議員豁免法案”。但是,中間翼和左翼政黨強烈要求內塔尼亞胡引咎辭職,反對“議員豁免法案”。
另一方面,各政黨就是否改革現行兵役制度存在巨大分歧。以色列有數十萬極端正統派猶太人。以色列建立之初,極端正統派猶太人數量很少,開國總理本-古里安準許其“不參軍、不工作”,并向其提供“津貼”。然而,隨著時代發展,極端正統派猶太人生育率遠高于世俗猶太人,加上極端正統派猶太人從世界各地“回歸”以色列,其人口不斷膨脹。有以色列學者指出,以色列阿拉伯裔公民和極端正統派猶太人都不用參軍,后者還需要國家財政供養,那么到2050年,阿拉伯裔公民和正統派人口將會占據以色列總人口的一半,到時候會出現“一半人保衛另一半人”以及“三個人努力工作養活一個人”的情況。右翼和極右翼政黨出于選票考慮,大都反對強征極端正統派猶太人參軍;而中間翼、左翼和世俗右翼政黨則要求取消極端正統派的“超國民待遇”。“以色列我們的家園”領導人利伯曼就將極端正統派參軍列為本黨加入利庫德集團政治聯盟的前提條件,直接導致內塔尼亞胡多次組閣失敗。
說到底,以色列組閣困難的根本在于如何定義以色列國家性質。中間翼和左翼政黨認為,以色列是一個由來自于歐洲的“猶太難民”建立的國家,其本質是超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猶太人以“包容”的心態,通過三權分立的政治體系構建的現代國家。右翼政黨則認為,以色列應當是一個“猶太國家”,其政治體系應突出“強政府”的特質,壓制司法和議會權力。因此,中間翼和左翼在巴以問題上傾向于做出讓步,在以色列國家性質上突出“民主化”,要求加強以色列司法的力量;而右翼則要求突出“猶太國家”性質,反對在巴以問題上做出讓步,傾向于約束司法和議會的權力。深刻的政治分歧導致以色列政黨難以順利形成統一聯盟。
以色列此次組閣成功,關鍵在于岡茨領導的堅韌黨力排眾議,與內塔尼亞胡合作,組建擁有過半數議席的政黨聯盟。但是,此屆內閣的存續仍然面臨諸多挑戰。
首先,內塔尼亞胡和岡茨之間能否和平相處存有疑問。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堅韌黨將推舉內塔尼亞胡繼續擔任18個月的總理職務,隨后由岡茨接任總理。但無論是內塔尼亞胡還是岡茨,都是性格強硬的政治人物,相處起來并不容易。有分析認為,內塔尼亞胡很可能會在18個月期限到來之前,通過與其他政黨結盟將岡茨“排擠”出執政聯盟,或者直接宣布解散議會提前大選。
其次,岡茨領導的“藍白聯盟”內部分歧顯現。在大選期間,岡茨曾多次表示不會加入內塔尼亞胡領導的政黨聯盟。此次岡茨為避免出現第四大選選擇與內塔尼亞胡合作的舉動,遭到“藍白聯盟”其他領導人的激烈反對。盡管“藍白聯盟”主要領導人同意繼續作為一個統一黨派在議會行使權力,但是領導層的分歧日益明顯。
第三,圍繞內塔尼亞胡貪腐丑聞的司法起訴結果將直接影響此屆內閣存續。有分析稱,針對內塔尼亞胡的司法起訴很有可能會繼續進行。鑒于當前以色列檢察機構和警方呈供的諸多證據,內塔尼亞胡有被判有罪的可能性,其領導的內閣也很可能因此解散。因此,議會能否在法院宣判結果前通過“議員豁免法案”,以色列最高法院又是否承認“議員豁免法案”的法律效力,將直接影響此屆內閣的存續。
此次以色列大選及其后的組閣談判,呈現出了多個新特點,而這些新特點將極大影響未來以色列政壇的走向。首先,以色列政壇“左右對立”的局面將長期持續。右翼、中間翼和左翼黨派之間的分歧深刻,使得各方皆難以大幅突破現有的政治支持度。盡管經歷了三次選舉,但是各政黨的得票數和議席數相對變化不大,顯示出以色列社會在政治議題上的對立態度。未來,極端正統派參軍、巴以和談和以色列國家屬性等問題將長期影響以色列政壇。
其次,以色列左翼和右翼內部都出現分裂態勢。除了“藍白聯盟”內部分歧日益明顯,以色列老牌左翼政黨工黨和右翼利庫德集團內部也面臨分裂危機。從2000年以來,工黨領導層經歷了激烈變動,導致工黨內部凝聚力下降,選民支持率大幅下跌。2018年當選工黨領導人的佩雷茨不再強調傳統的意識形態原則,轉而靈活處理政黨關系、謀求政治權力。此次選舉后,佩雷茨一改大選中的承諾,加入了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執政聯盟,工黨內部對此的批評之聲此起彼伏,很可能導致未來工黨的分裂。與此同時,在利庫德集團內部,以前內政部長薩阿為代表的政治新銳正躍躍欲試挑戰內塔尼亞胡的領導地位。
最后,以色列議會與政府的博弈或日趨激烈。此次大選之后,岡茨借助以色列最高法院的判決迫使議長埃德爾斯坦辭職,隨后在多數議員的支持下,岡茨接任議長。埃德爾斯坦來自利庫德集團,擔任議長職務長達七年,被外界視為內塔尼亞胡的重要政治盟友。岡茨接任議長后,很可能會利用議長職權制衡內塔尼亞胡,以謀取更大的政治影響力。